第三章
初唐诗坛的建设与期待
(上)
本章知识结构
一、宫廷诗在初唐诗坛的地位
二、宫廷内外诗歌在发展中的互补
三、风骨离不开性情–初唐诗坛的期待
四、大潮涌起–伴随盛唐的各种社会条件对性情的催发
本章重点
1.宫廷诗在唐初的地位
2.初唐诗歌风骨理论
3.初唐诗坛性情基础的奠定
初唐诗坛的建设与期待
一、唐诗分期:
北宋杨时《龟山先生语录》卷二:“诗自《河梁》之后,诗之变至唐而止。元和之诗极盛。诗有盛唐、中唐、晚唐。五代陋矣。”
严羽《沧浪诗话》分唐代诗体有唐初体、盛唐体、大历体、元和体、晚唐体。
严羽《沧浪诗话·诗评》:
盛唐人诗亦有一二滥觞晚唐者;晚唐人诗亦有一二可入盛唐者,要当论其大概耳。明初高様《唐诗品汇总序》:
今试以数十百篇之诗,隐其姓名,以示学者,须要识得何者为初唐,何者为盛唐,何者为中唐、为晚唐。
二、四分法的优势:
其一,能揭示唐诗从端正方向到繁荣、发展、消歇的过程。
其二,能适当照顾到作家群的自然出现和消失,反映唐诗各段发展风貌的不同。
其三,不嫌过简或过繁(与二分法或八分法等相比)。
把唐诗的发展分为四段由来已久。宋代严羽《沧浪诗话》首先把唐诗分为“唐初”、“盛唐”、“大历”、“元和”、“晚唐”五体,元代杨士弘在《唐音》中又将“大历”、“元和”两体合并为“中唐体”。至明初高棅编《唐诗品汇》时,才明确提出“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之不同。”这种四分法,为后代多数研究者及文学史家所采用。
第一节 宫廷诗在初唐诗坛的地位
一、宫廷诗在初唐诗坛的具体地位
纵向地看,初唐诗歌可以说是走向盛唐诗歌高潮的一个漫长的准备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追随时代与因袭前朝、创新与不成熟、敷饰六朝锦色与寻求气骨性情等特点和倾向同存并见。
横向地看,初唐诗歌的演进,是在宫廷内外相互影响带动中完成的。宫廷诗苑始终以其汇集着大量高层人材,联系和沟通多种方面的创作而居于中心地位。
《全唐诗》中存有作品的初唐220多位作家,绝大部分是宫廷文臣、帝王、后妃。处在这个圈子之外的中下层文士,只有四杰及王绩、陈子昂、刘希夷等少数作家。
初唐宫廷与非宫廷诗歌分布情况
诗人身份 数量
皇帝、宫廷文臣、 1523首
贵妃
下层士人 921首
四杰、陈子昂、王绩、刘希夷
宫廷诗
非宫廷诗
《全唐诗》中存有作品的初唐220多位作家,绝大部分是宫廷文臣、帝王、后妃。处在这个圈子之外的中下层文士,只有四杰及王绩、陈子昂、刘希夷等少数作家。
淫靡而可能带有色情暗示的大约不超过九首:”轻啼湿红粉,微睇转横波。更笑巫山曲,空传暮雨过。”(杨师道的《初宵看婚》)“荐寝低云鬓,呈态解霓裳。”(许敬宗的《奉和七夕宴悬圃应制二首》)
二、初唐宫廷诗发展的三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
李世民周围的唐初第一代宫廷诗人大部分经历了陈、隋末年的动乱,对荒淫腐朽带给社会的危害有切身的体会。“偏尚淫丽之文,徒长浇伪之风,无救乱亡之祸”(《陈书·后主本纪》),亦大致成为他们的共识。
虞世南《奉和幽山雨后应令》:
肃城邻上苑,黄山迩桂宫。
雨歇连峰翠,烟开竟野通。
排虚翔戏乌,跨水落长虹。
日下林全暗,云收岭半空。
山泉鸣石涧,地籁响岩风。
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体,也称“上官体”
2、第二个阶段:
宫廷诗发展的第二阶段是高宗朝前期以上官仪上官
为代表的“龙朔变体”)。所谓变,是颂体式的铺排减弱了,体格不及贞观时宏整,质地纤弱,藻饰相对地更显突出,故被评为“绮错婉媚”
上官仪《入朝洛堤步月》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3、第三个阶段:
宫廷诗第三阶段的代表“四友”、“沈宋”等人,继上官仪之后,取得了三方面显著进展:一是律体定型;二是把追求辞藻之美引向自然流丽的方向,三是在篇章结构上由平板滞重稍趋灵动自如。
沈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浪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初唐宫廷诗代表人物有
上官仪 ,沈佺期 ,宋之问
第二节 宫廷内外诗歌在发展中的互补
初唐宫廷以外诗人最有影响的是四杰和陈子昂。他们对宫廷诗风有过激烈批评。但宫廷内外诗歌创作原是相互沟通而非隔绝的。
随着宦海浮沉,宫廷诗坛成员时有变动,四杰及陈子昂等皆曾进入过宫廷或诸王府中。同时,诗人之间又有各种交往,诗艺彼此影响。因而从总体看,宫廷内外双方在初唐诗歌发展中实是一种互补。
就诗歌追随时代、表现时代面貌而言,
一、宫廷诗和四杰及陈子昂的诗歌皆透露了时代气息,而方式、途径的不同则具有互补意味。骆宾王的《帝京篇》、卢照邻的《长安古意》王勃的《临高台》等名篇,就是把类似宫廷诗描写性的对感官世界的刻画铺陈与传统的表现性的抒情结合在一起的。
二、在语言方面,按时代进程将双方的作品加以对照,亦能发现其交互影响。四杰之中,卢、骆年长于王、杨,卢、骆之作的六朝诗歌句法及藻绘余习较王、杨明显。从卢、骆到王、杨的这种变化与宫廷诗语言演进是对应的关系。
三、四杰和陈子昂在诗史演进中对宫廷诗的补救,最重要的方面是他们所强调的风骨。
贞观朝的宫廷诗宏整端庄而又有帝京、皇宫的盛大形影,有体貌而乏神气。而四杰与陈子昂恰恰是在强调风骨兴寄。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明胡应麟《诗薮》:“大唐初五言律,惟王勃’送送多穷路’“城阙辅三秦’等作,终篇不着景物,而兴象婉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
奉和皇帝上礼抚事述怀应制 (讨好 )
陈子昂
大君忘自我,应运居紫宸。揖让期明辟,讴歌且顺人。轩宫帝图盛,皇极礼容申。南面朝万国,东堂会百神。云陛旗常满,天庭玉帛陈。钟石和睿思,雷雨被深仁。承平信娱乐,王业本艰辛。愿罢瑶池宴,来观农扈春。卑宫昭夏德,尊老睦尧亲。微臣敢拜手,歌舞颂维新。
陈子昂赞《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王世贞评四杰:“词旨华靡,沿陈隋之遣,气骨翩翩,意象老境,故超然胜之。”(《唐音癸签》卷五引)
这样就慢慢把唐诗的风骨、兴寄与藻饰整合起来。
第三章
初唐诗坛的建设与期待
(下)
第三节 风骨离不开性情–初唐诗坛的期待
一、初唐诗歌未能出现盛世
初唐诗经过长期互补性的交流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盛唐比,无论是整个的气势规模,还是具体篇章的精彩焕发程度,仍都明显隔着一层天地。
初唐的期待,其时间之长,如果单纯着眼于所谓文学内部因素,也许令人困惑。单是诗艺的演进,似乎无需百年。长期徘徊,其症结所在,当能说明诗史的研究仅着眼于形式的演进是不够的。
初唐人在近体诗声律方面奠定的基础,盛唐人只是作了创造性的发挥,而没有大框架的突破,既然如此,盛唐之姗姗来迟,依旧只能是风骨问题。
第三节风骨离不开性情–初唐诗坛的期待
风骨问题从根本上看离不开性情。《文心雕龙》以《风骨》篇继《体性》之后,且云:“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情动而言形”(刘勰《文心雕龙》)
明代何良俊云:“诗有四始,有六义……六义者……本之性情而已。不本之性情,则其所谓托兴引喻与直陈其事者,又将安从生哉?今世人皆称盛唐风骨,然所谓风骨者,正是物也。”(《四友斋丛说》卷二十四《诗一》)
从南朝“性情渐隐,声色大开”(沈德潜《说诗啐语》),浮文弱质泛滥,到盛唐人风清骨峻,篇体光华,主体精神既充分发扬,同时又有相应的声律词藻为之附丽。这中间的周折,还是性情和声色如何充分发扬与统一的问题。
初唐宫廷诗的性情无疑是贫乏的,并因性情贫乏而风骨不扬。由唐太宗《帝京篇》等诗所奠定的时代审美文化取向,就不曾重视性情。胡应麟所谓“视梁陈神韵稍减,而富丽过之”。(《诗薮·内编》
宋之问《龙门应制》
彩仗虹旌绕香阁,下辇登高望河洛。东城宫阙拟昭回,南陌沟塍殊绮错。林下天香七宝台,山中春酒万年杯。微风一起祥花落,仙乐初鸣瑞鸟来。
……
宋之问诗压倒了东方虬同题之作,夺得武后所赐的锦袍,荣耀之极。
可以想见,一时间审美文化导向,就是这样只要巧妙颂美而忽视真实性情。宫廷诗的审美风尚限制了宫廷诗人性情的表达和发扬,而宫廷诗人自身的不足,又正好投合了宫廷诗的审美风尚。
二、宫廷之外求性情
诗歌的性情问题,在宫廷诗人和宫廷诗的范围内是解决不了的。此时诗歌要想重新拥有性情,只有走出宫廷,实现审美文化从宫廷到社会人生的转化,才有可能在表现日常生活和人生价值的同时,充分弘扬诗人主体性情,展开理想的新局面。
对盛唐人的性情有导夫先路意味的是四杰。四杰在开朗、热情、富有进取意识方面,跟盛唐人比较接近。但四杰较多地承袭六朝的藻绘习气,性情有时不免让藻绘所掩。
四杰有功名的意念,有所向往,有所不平,又毕竟缺少宏大的社会理想和人生抱负,难免“浮躁浅露”(《大唐新语》卷七)。他们寄希望于上层,抱怨嗟于命运,在仕途上惶惶然踯躅张望。
陈子昂高倡风骨,作品亦以此为突出特征,但陈诗的艺术感染力并不强,尚需有相应的性情予以充实。从通体看,尚缺乏李白、杜甫长篇那种笼罩全局、贯通各个关节的精神力量。
朱庭珍:“骨有余而韵不足,格有余而神不足,气有余而情不足,则为板重之病,为晦涩之病,非平实不灵,即生硬枯瘦矣。初唐诸人、西江一派是也。(《筱园诗话》卷一)
第四节 大潮涌起–伴随盛唐的各种社会条件对 的催发
一、宫廷内外文人的差异
宫廷文人以供奉帝王为职责,自有其御用性和依附性其诗在某种意义上与宫廷建筑物的雕龙画凤、诸般彩饰一样,是一种妆点陪衬,第四节 大潮涌起–伴随盛唐的各种社会条件对情的催发
与宫廷诗人不同,那些四方游历,或应考求官、作吏风尘、从军边塞者,由于实际的人生阅历、多方面的磨砺,以及社会生活、自然风光的激发,则能培养丰富深厚的性情。
二、庶族的崛起与地方教育的兴起
从初唐到盛唐,诗人中不同阶层出身的人数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由土族占多数转为庶族占多数。这无疑由于科举制的实行给下层文士提供了走上文化舞台的机会。
随着京城上层子弟厌学风滋长和郡县文教日益兴盛逐渐发生变化,总趋势是由乡贡应试与被录取者数量逐渐超过两监。开元中期两监生在登第士子中已下降到不足十分之二。
三、思想解放与儒释道三家的融汇
从初唐到盛唐,对诗人性情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的又一重要因素是思想解放进程。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学术的发展,以及庶族地主地位与作用的上升,思想逐渐趋于活跃和解放。至开元之世,终于出现了非常生动活泼的局面。
儒学
孔颖达等奉诏撰定的《五经正义》结束了东汉以来经学各派系的矛盾争执,促进了儒学的统一。但《五经正义》拘泥训诂,墨守经文,不免死板。这种倾向,到唐玄宗时代屡屡受到冲击。
从开元起,儒学渐渐由拘泥训诂旧说,转向自由说经,以致经中晚唐而最后走向穷理尽性的宋儒之学。
道教
盛唐时期,道教因得到玄宗的推崇而显赫。道教富于幻想,强调对于世俗的超越,有助于破除世俗对性情发展的某些羁束。李白即因道教大师司马承祯称其有“仙风道骨”而一生充满自信,潇洒飘逸。
唐前期,天台、法相、华严等佛教各宗派大发展。后起的禅宗慧能一派认为“本性佛”“自性悟,众生即佛”。强调顿悟,反对念经坐禅。从佛性的角度强调人的本质就是自我发现和个性发展,并在行为作风上追求解放。
四、性情积累的质变
玄宗开元时期政局稳定,国力强大,经济繁荣,唐玄宗的开明风流,爱好文艺,无疑起了加速作用。我们看到盛唐诗歌高潮的来势,犹如春汛汹涌,其最为动人的景观,正是那生动活泼、精力弥满的众多诗人的性情表现。
本章小结
本章重点:唐初宫廷诗的特点;
宫廷内外诗歌在发展中的互补;初唐时期性情与风骨的积累
本章难点:宫廷内外诗歌在发展中的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