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原来懂得比爱更重要》丛非从

作者附言:

人存在于世上,有三种关系:和自己的关系、和他人的关系与和情境的关系。

世间的痛苦,都与关系中爱和爱的缺失有关。而爱不能流动,都与不能懂得有关。所有的关于情绪化、拖延、迷茫、无助、敏感、否定、看不惯、防御心、指责、直言直语、虚伪、争吵、恋爱困难、感情失谐、绝望,都是因为不懂得。我们不懂自己,所以痛苦却难以改变。我们不懂他人,所以想爱却孤独无力。  

 

如果说什么有可以让我们走向快乐幸福,那就是懂得。懂得他人,得以和谐关系。懂得自己,得以充满力量。

  

改变,从懂自己、懂他人开始。有了懂得,爱就能在我们身边流动起来、传递下去。

一篇很美的文章叫作《你若懂我,该有多好》,其中写道:

每个人都有一个死角,

自己走不出来,别人也闯不进去。

我把最深沉的秘密放在那里。

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被懂得,那是很多人内心深处的期待。那感觉是我把自己尘封在一个无人问津的角落里,我期待有个人可以悄悄把它打开,期待有人可以透过我无所谓的外在,看到我内心柔软的自我。我不必去言语,他就可以知道并照顾到我的内心需要。那是一份多么美丽的期待。

懂的前提就是,以对方为中心,非常重视对方,暂时放下自己的小世界,全心参与到对方的世界里。这对人是很消耗的。
​被懂,对你来说是一刹那的快乐。对懂你的人来说,却需要消耗很多能量。

​当你能够懂自己,也能跳出来看看这个世界、看看真实的他人时,你会发现:

你并不是世界的唯一,所有人都一样。当人们长大后,每个人都是作为孤零零的一个人存在于世界上。每个人都渴望回归婴儿时期,都渴望有人无条件地懂自己。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渴望被重点关注,都希望有人可以在自己不需要努力通过语言和行为表达自己的时候就能满足自己。

​​人世间的美好,无非就是:

被别人懂;

懂自己;

懂别人。

看不惯

​首先,看不惯是自我中心的一种表现。自我中心就是:把自己信奉的价值观当成了全世界的中心,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这么做。而且把自己信奉的价值观当成了绝对正确的价值观,只要不同意这种价值观,就是错的,这些人也肯定会有不好的下场,就该被看不惯。

一个有修养的人不会有这么多的看不惯,是因为他懂得尊重他人和自己的不同。他会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但同时也不会把自己的原则当成世界的中心,要求别人来遵守。

沟通

要完成良好的沟通,必须先检查自己内在是否有攻击的冲动,是否有想证明自己很棒的冲动。
在我们和陌生人、朋友、同事、恋人、亲人等的关系里,我们要与他们对话,必然要先建立连接,这样才可能和他们有好的交流。

而建立连接首先要有平等与尊重的。

​尊重

尊重就是不搞个人英雄主义,承认对方和我一样厉害。

虽然一个人可能很博学,但其理论的正确程度却未必比别人高。

尊重就是放下对“我是对的”“我是唯一”的执着,

是允许对方和自己不一样,甚至去向对方学习他的可取之处。尊重也是放下高傲的姿态,认为在人格和感情面前,我们是全然平等的。

并且,我愿意保持谦卑的姿态来让你感到舒适。

攻击

​人在受到攻击时,别人的投射和你的认同,是两个过程。投射与移情,是别人的事;但认不认同,就是你的事了。你无法决定别人,但你可以决定自己。

比较理性的做法是客观地认识自己:他的攻击是事实吗?我认同了吗?如果是,我该怎么自我反思并改正错误?如果不是,我该怎么友善地把别人的攻击放下而不去认同呢?

何况更多时候只是我们自己的敏感在作祟。

“他们攻击的是我的角色,而非我本人”;“理解他们移情的本质,而不是施与以牙还牙的反移情,是保持治疗方向的关键。”

​改变

有些是与我们相关的,有些是与我们无关的。但无论哪种,他人的改变都是他人的权利,而不应受我们的强迫。

善意虽然很好,但是当善意成为强迫和控制的时候,就会出现恶意的结果。

助人情结就是我们把自己固执地认为对的、好的东西强加给对方,而全然不顾情境。

“为他人好”的面纱,背后都是为自己争取价值感的行为。

我们不是神,不是圣母,拯救不了任何人。

我们能做的只有尊重,允许这一切的发生。我们能做的,也许只有给他人建议,并把选择权还给他人。


​认识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那些不喜欢的人是来给你做功课的”之类的话。

其实,这些话是想告诉我们,所有让我们痛苦的人和事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他/它们的出现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反观自己、改变自己,

即更好地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自己

成为你自己,一共分四步:

接纳自己。接纳自己,是成为自己的开始。接纳我自己,接纳自己现在的样子。我改变很好,不改变也很好。

欣赏自己。我欣赏我自己,我发现我所具有的缺点其实只是特点,也有很棒的一面。我所有的特点合并起来,成了独一无二的我。

丰富自己。接纳和欣赏,并不是故步自封。我可以向别人学习他好的一面,这不代表我是不好的,而是我可以有更丰富的人生,既可以像我这样,又可以像他那样。

最后是为自己庆祝。庆祝自己有想尝试不一样的事物的勇气。

你本来是什么样子,你拥有了什么,你拥有的有什么价值。
你常常想放弃的真实的你恰好是最美的你。


迷茫

就像空气一样,一度在这个城市上空弥漫着。无数次想把它撕碎,却无数次失败。

只要你去尝试,去行动,时间比你的大脑更清楚答案。

迷茫是一生的状态,与年龄无关。因此可以接纳迷茫,带着迷茫前进。

迷茫就像难过一样,是再普通不过的情绪。这个情绪的存在,是为了让你更好地认识自己,避免盲目。

认可

​认可分为很多种,大致可以分为:认可你做的事和认可你的人。

这也就是:认可你的外在优秀和认可你独特的本质。前者它跟你本身关联不大。就像人们认可你的事业、成就、地位、荣誉,换一个人也是如此,他们认可的是外在标准而不是你这个人。

而认可你独特本质的一定是细细观察和认真了解你不人。

​只有优秀才是被认可的,只有被认可才是被爱的。这些是错误的认知,也会让我们陷入自卑和迷失的死角。努力就好,做个阳光的自己。


关心

情感需求包含了对方所需要的温暖、赞美、认可、鼓励、心灵陪伴、归属、安全感、理解、连接、自由、价值等,而每个人的每种需求、程度和形式都不一样,因此你需要懂得他的一些心理需求,才能真正地关心到他。

​走出自己的方寸之地,才能懂得他人;懂得他人,才能真正地关心他人。

​期待

教育是一种期待,但期待不一定是教育。教育是引导孩子向上的期待,但期待有可能仅仅是在满足自己的某种私欲。

因为如果不能有效处理对孩子的期待,就会伤害到孩子。

教育要因材施教,期待也是。期待越高,
孩子挫败感强,自我价值感低。所以适当的期待很重要。

父母需要带着尊重的爱
去和孩子相处,

孩子才能获得坚实的安全感。

父母要先表达爱,

然后再和孩子沟通,

让孩子真正地感受到

自己是被接纳的,被爱的,

是不会被抛弃的。

而这就是真正的陪伴。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笔记《原来懂得比爱更重要》丛非从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