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各种各样养育的风格和成长的方式,感叹父母和孩子、家庭环境千变万化的同时,我在微博上写了一段想法:
有的父母管,传递的是信念,培养的是品质;
有的父母管,传递的是焦虑,激起的是逆反;
有的父母不管,传递的是信心,培养的是自治;
有的父母不管,传递的是失望,造成的是自弃。
一方面,人们会说,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另一方面,却又急于求成,用未经审视的办法在孩子身上试错。一方面,人们会说,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另一方面,却又天真地期望一些简而化之的操作性育儿方法对所有孩子都适用。
《园丁与木匠》中说孩子不是一块千篇一律且任人雕琢的木头,而是生下来就既有他独特的特性,又有所有人类都有的共通需求和旺盛活力的小生命。
每位父母都在用自己认为对的方式教导养育着孩子,但是方式方法千万条,何为对的方法?很多时候都对此感到迷茫,彷徨,不知所措…
根本的一点是确定的:任何时候都要传递给孩子们正向的信念,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抗挫力。
不可忽略关系重于教育。亲子关系才是最核心最基础的。教会小孩爱与表达的能力。
第一部分
育儿的基础
做有准备的父母
儿童发展的三个维度
发展心理学对发展的定义,包括以下三个维度(见图1):
第一,生理发展。指身高、体重、大脑、激素水平等的变化,也包括动作技能的变化。
第二,认知发展。这是智力上的发展,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以及语言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第三,社会性与情感的发展。指人际交往的发展、情感的发展等方面,包括认识自我与他人、人际关系技能、情感的交流、友谊、道德和亲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从整体的角度来分析,父母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指导孩子与同伴交往。
第一,独立感。(始于2~3岁)
第二,能力感。(做力所能及的事,增强信心)
第三,良好的家庭氛围。(信任的安全基地)
这三个维度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环环相扣。
独立感、能力感以及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下形成的人际关系技能,这些都是社会性发展。
只要孩子在社会性方面整体都发展了,再加上生理和认知的发展,同伴交往这一小部分自然也就进步了。
培养孩子独立感意识,父母要时刻记牢给他选择的权利。
给孩子尝试的机会,每做成一件事,对孩子来说,都是自我能力证明的一次机会。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的发展
人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婴儿期、学步儿期、儿童早期、儿童中晚期、青少年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和成年晚期。
孩子的发展是一个随时间而动态变化的过程,僵化地看待孩子的行为和表现,会传递焦虑的情绪,对孩子产生不必要的压力,从而阻碍他们的发展。父母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儿童的发展。
就像人的口味会变一样,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很多事情也会发生变化。如果父母可以放下自己的执念,就会发现孩子在某个阶段的行为和表现,仅仅是那一段时间的而已,未来充满了各种可能。
作为父母要多自省,很多时候对孩子发脾气,只是因为孩子脱离了自己的掌控。所以作为成人,才是最需要学会情绪调控的人。
烦恼就是来自于这种执念,就像人和人相处,总想去改变自己认为别人“不好的方面”,但每个人的标杆又不一样。
于是很多人会问:孩子的发展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平衡看待三个基本问题:
一、 先天因素vs后天因素
二、 连续性vs非连续性
三、 单一性vs多样性
孩子的发展受到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双重影响,这种发展既有量的变化,又有质的变化。发展的进程是多样化的,我们应该平衡看待儿童的发展。
原生家庭的影响固然很大,
后天的自我觉醒,自我发展进步也很重要
同意。
幸运的人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可能需要一生去治愈童年,更不幸的是不觉醒和进步而继续将不幸传承给下一代。
影响孩子发展的因素
一个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和周围环境积极、主动地互动。
那周围环境包括什么?
第一个层面是微观系统。
第二个层面是中间系统。
第三个层面是外层系统。
第四个层面是宏观系统。
第五个层面是时序系统。
孩子的发展是他的自身条件和周围环境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我们需要分析孩子的成长环境,权衡利弊,让合力的方向指向孩子发展的最优方向,这才是整体养育。
孩子的成长因素众多,父母不可单一的盯着一方面。就像手里的沙,抓的越紧撒的越快越多。给孩子空间,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和周围环境积极、主动地互动。
对待孩子的发展,放长远的目光看;
对待亲子关系,要做好孩子的感情基石与安全港湾。
对待亲子的距离,适时放手,留好发展的空间。
整体养育的前提:抓大放小
我请父母们先思考一下:你对孩子做的事情,是真的为了解决孩子的问题,还是只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焦虑?
父母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父母如果能够从整体上来看待孩子的发展,孩子往往也能在各个方面平衡发展。我常常把孩子的发展比喻成一整棵树的成长,父母不要被一根枝丫扰乱了视线,乱了方寸。
从父母的角度来说,有一定的个性选择;从孩子的角度来说,有标准那就是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情绪。
只有父母改变,孩子才会改变
与其跟孩子讲道理,不如想办法解决问题
作为父母角色的吾日三省吾身:
◆ 有没有去理解孩子而不是指责?
◆ 有没有耐心地帮助过孩子?
◆ 有没有用具体的办法帮助他们慢慢养成习惯?
讲道理之前,优先考虑孩子的感受
大多数父母存在控制欲太强,觉得孩子太小做不了决定,给他做决定是为了他好,他必须按我说的标准来,于是跟孩子的气氛总是很糟,就是因为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试问,有人帮你安排了事情,你是否觉得越界了呢?来自家长的权威,孩子无力反驳,只能通过情绪表达。
孩子的成长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合力
父母不可能控制孩子成长的所有因素
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孩子
终极目标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人。
世间没有完美的孩子,我们自己也不完美,父母只要把握住大方向,跟孩子有良好的关系,经常观察孩子,根据孩子的特点做出微调就可以了。
观察, 尊重, 理解, 引导。
最近发展区
发展的三个区:舒适区、挑战区和恐慌区
让孩子走出舒适区,进入挑战区
怎么做呢?
(1)从小培养孩子正确认识成功和失败。
(2)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要引导他们积极看待问题。
(3)当孩子获得进步后,称赞他们为此所做出的努力和具体的一些做法、行为,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懂得获得成功背后需要哪些品质和行动
(4)父母还可以帮助孩子进行目标分解,把一个大目标分成一个个小目标。
形成正确的观念:出错没什么可怕的,关键是出错以后要改过来,从错误中学习。
面对挫折首先要寻找解决方法,而一部分人却在纠结责怪原因,乐观的人和悲观的人截然不同处世态度,那么带来的影响也相差很大。
父母是孩子的安全港湾
婴儿安全感的来源
建立安全依恋,让家成为孩子的安全港湾
什么是爱?
当一个孩子受到威胁或者遇到巨大的压力时,他从谁那里获得安慰?谁能让他的心情平复下来?他在害怕的时候会奔向哪个人?那就是爱。
当大家都在宣传母爱父爱伟大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孩子对父母的爱也一直赤诚呢?
大部分孩子会真正无条件爱父母。即便在教育过程中父母犯过很多错,父母对孩子的爱有很多“条件”,例如“生儿防老”本身就带着目的性。
亲密与独立相辅相成
培养独立性,必须以亲密关系为基础
父母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
◆ 孩子和我的关系好吗?
◆ 孩子信任我吗?
◆ 孩子是否把我当作安全基地?
◆ 我给孩子温暖的支持和爱了吗?
◆ 当孩子焦虑的时候,我有没有帮助他缓解焦虑?
有些年轻的家长过分强调孩子独立,把孩子推开不会培养他们的独立性,相反,爱的陪伴,理解和尊重,良好的亲子关系,以后孩子的独立性才会更好。
父母在孩子社会性发展中的重要性
视崖实验
社会性参照
利用社会性参照,为孩子传递正确的安全信号
第一,千万不要为了自己的方便,随便吓唬孩子。
第二,不要过多地限制孩子。
第三,给孩子一些自己体验的机会。
另外,父母还要注意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去提醒。
人具有社交性,即是能力也是需求。没有一个人是孤立存在而幸福的。从小接触社会,在安全的范围之内,给孩子探索的空间。
做有血有肉的父母
健康的亲子关系是动态平衡的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需要不断做出调整
如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①同理心②真正的接纳③与孩子真诚相处
放下大人的自以为是。
通常情况下人都用自己的感受去理解别人,应该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去体会。
做真实而非完美的父母
所谓真实的父母,指的是:父母在和孩子沟通时,要诚恳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不敢说出自己真实想法的父母,会让孩子感到不安
找到自己感受和孩子需求之间的平衡点
承认自己的真实感受,会让亲子关系更亲密
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是相关的。家里的每个成员都很重要,都会对家庭关系起到重要作用。互相关心,坦诚沟通,才能建设良好家庭成员关系。
接纳自己的情绪,对别人的情绪做出适当的反应。
接纳普通的自己,承认自己的平凡。
做有效的父母
养育方式类型理论
(一)专制型(二)权威型(三)放纵型(四)冷漠型或忽视型
真实的生活里,不存在单一的养育方式
人与人的经历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认知能力,归结到每个家庭也存在不同的养育方式,教育模式也并非一成不变,父母的情绪和认知一直都是在变化中的。
做有效父母的三个要素
第一个要素:找到平衡点
第二个要素:交流和沟通
第三个要素:温和、支持的养育方式
我们要争取做一个温和、支持的父母,而不是威逼利诱或者冷漠无情的父母。
对孩子真诚相待,自己作为家长犯了错,也要及时向孩子承认错误。对于行为,家长要对自己有约束,说到做到!
和孩子建立情感链接
做一个有同理心的父母
从孩子的角度感受他的想法和需要
深刻理解共情,抚慰孩子的情绪
与孩子共情的关键点:真实的情感
理解孩子情绪背后的心理
从心出发,真正理解孩子
透过表象,看到孩子情绪背后的心理
和孩子相处时遇到矛盾,作为大人先安抚好自己的情绪,再安抚孩子的情绪,人在有情绪的时候是听不进道理的。情绪稳定下来,孩子的想象力理解能力才能正常运转。否则就是一直处于一个防御状态。孩子和父母就形成了对立面。
父母要和孩子站在一条线上
父母千万不能把自己放在孩子的对立面,而要和孩子站在一条线上。当我们和孩子站在一条线上时,一起面对眼前要解决的事情,会容易得多。
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会影响到孩子将来处理事情的方式。
培养情商的重要基础:真正理解孩子的处境和心情
第一 ,表达理解。
第二,道出并消减了产生情绪的根源。
第三,讲故事而不是讲道理。生动直观的故事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第四,给出建议和备选方案,尝试解决问题。
第二部分
育儿的技能
做有智慧的父母
奠定孩子生命内核的基本能力
安全感、自尊、自主、理解和接纳自己,这些都将成为孩子将来为人处世的强大内核。有了这些内核,很多父母重视的外在表现,比如注意力、面对挫折的复原力、自我调整能力、情绪调整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就都能自然而然地发展。
作为父母不要以爱的名义,施加给孩子身上,是他们焦虑前行,那么沉重。真正爱孩子,为自己的孩子做一件爱的铠甲,需要父母去学习修炼自己,自己通了,才有能力给孩子做一件爱的铠甲,否则做的爱的铠甲中,可能爱的成分小于焦虑、恐惧的成分。
认识自我
怎样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呢?
第,,温暖、敏感的养育方式。
第二,帮助孩子理解自己。
自尊发展的基础要素
第一,自尊的发展需要以孩子自我概念的发展为基础。
第二,自尊还与孩子的自我评价有关。
第三,自尊的重要特点之一,是自我评价之后带来的情感体验。(始于1~2岁)
自我意识情绪 :尴尬、自豪、嫉妒、内疚、羞愧等情绪。
第四,自尊的发展和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也有关系。(始于4~5岁)
评价孩子的重要原则:对事不对人
评价孩子的重点:不要把行为和价值联系起来
无条件的爱,有助于孩子肯定自我价值
孩子肯定自我价值,亲子关系更健康
孩子肯定自我价值,同伴关系更健康
用无条件的爱,帮孩子找到真实自我
孩子往往需要面对各方评价,来自父母的,来自老师的,来自同伴的,来自亲戚的……帮助孩子形成清晰的自我认知至关重要,不受他人评价干扰。
面对挫折:复原力
复原力是指一个人遇到不利于自身发展的情况时,能够有效地适应新环境,走出不利局面。
复原力的影响因素
第一个因素:孩子自己的个性。
第二个因素:温暖的亲子关系。
第三个因素:家庭以外的社会支持。
第四个因素:其他社会资源。
人的发展是一条漫漫长路。对于父母来说,给孩子创造温暖的家庭环境,尊重孩子,满足他们成长中的需要,从来都不会太晚。
爱是孩子面对挫折的铠甲
父母的爱,而不是苛责,才是孩子面对挫折的铠甲
教育中的自我实现预言:罗森塔尔实验
父母或老师的期望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
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父母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言传身教,严于律己。
注意力
怎样帮助婴幼儿发展注意力?
(1)经常跟孩子说话,让他们注意到不同的声音。
(2)用行动或者语言,鼓励孩子持续关注一件事物。
(3)经常和孩子做一些游戏。
注意力的工作原理:信息处理理论
注意力的发展基础:信息的处理离不开大脑的发展
注意力和工作记忆密切相关
注意力不好,可能是信息太多处理不过来
三大要点: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
(一)警觉状态(二)转移(三)保持
抑制能力可以帮助孩子抑制干扰
认知自我调整能力
注意力和动机密不可分
适当的自主权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
培养注意力的前提条件:安全感
语言的发展对注意力的帮助非常大
注意力的培养:多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假装游戏
第二种方式:运动
第三种方式:心智工具方案
观察和陪伴说来容易,做到却要花费很多的心思和精力,还要有极大的耐心。
从自知到自控:自我调整能力
孩子有了自主权,才会发展出自我调整能力
明确、具体的沟通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调整能力
重视孩子的主体性,有助于提高自我调整能力
放手并不等于放任自流
找到放手和监督之间的平衡点
给孩子脚手架式的帮助
信任可以帮助孩子发展自我调整能力
有行为边界的孩子,自我调整能力也更好
同理心对自我调整能力的重要作用
信任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石之一,也是孩子做出是否愿意等待的决策的基础。一定要重视信任,父母信任孩子,也做出榜样,让孩子信任自己。
当孩子需要学习行为边界的时候,父母要有底线,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用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帮助他们,当他们的脚手架。
有同理心的孩子愿意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由此,他们的自我调整能力也更好。
情绪能力
四种基本情绪:愉悦、生气、伤心和害怕。
如何认识并帮助孩子发展情绪?
(1)认真观察并认识孩子的情绪。
(2)温和、敏感的养育方式,有助于孩子情绪的发展。
不要用成人的心理去揣摩孩子的心理
如何帮助孩子发展情绪调整能力?
(1)如果是婴幼儿那么可以模仿孩子的表情。
(2)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
只有当孩子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他的情绪调整能力才会越来越好。
多讨论,常接纳,帮助孩子合适地表达情绪,等等。
学会合理地释放情绪是一个人的能力,也是对自我的一个梳理。
情绪过多压抑,容易形成内心敏感的性格,也常常会陷入情绪的死角,严重的行成了抑郁症。
学会表达情绪,是一生的课题。
百川归海,
从心理理解孩子,
权衡利弊,整体养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