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故事梗概:
阿米尔生于1963年喀布尔的一个富人社区中的一个富裕家庭。其父亲是一个正直的普什图人,一名法官的儿子和成功的地毯商人。阿米尔家的仆人阿里的儿子哈桑则是哈扎拉人。阿米尔和哈桑是好玩伴,哈桑是一个特别忠实,正直,一心只为阿米尔少爷着想的人,两个人经常一起玩耍、游戏。
阿米尔是出色的“风筝斗士”,
即善于用自己的风筝切断别人的风筝的线;
哈桑也是杰出的“风筝追逐者”,
因为阿富汗的传统是线被切断而落下的风筝归追到它的人所有。
爸爸对两个孩子都很喜爱,但嫌阿米尔过于怯懦。两个孩子和人打架时总是哈桑出头。阿米尔展露出写作的才华,但爸爸并不看重。爸爸的朋友拉辛汗成了阿米尔的忘年知己。1973年穆罕默德·达乌德·汗等发动政变,在阿富汗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
社区中一个仰慕纳粹的普什图族孩子阿塞夫和阿米尔、哈桑发生冲突。哈桑用弹弓维护了阿米尔。1975年,在一次风筝比赛中,阿米尔为了赢得爸爸的好感而勇夺冠军,哈桑则保证去追到第二名的风筝以证明阿米尔的战绩。但在哈桑的归途被阿塞夫等人截住。阿塞夫要哈桑把风筝给他,但哈桑不肯,于是他强暴了哈桑。这一切被阿米尔看到,但由于怯懦阿米尔没有挺身而出。
之后的日子里阿米尔由于无法面对哈桑而希望爸爸把阿里、哈桑解雇,被严词拒绝。于是阿米尔在13岁生日的晚上陷害哈桑,说他偷了自己的生日礼物。哈桑洞悉一切,而承认了偷窃。阿里和哈桑不顾爸爸的反对搬到了哈扎拉族聚居的哈扎拉贾特山区。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1981年爸爸带着阿米尔逃往到巴基斯坦的白沙瓦,把家留给拉辛汗照看。后来阿米尔父子又迁到美国旧金山湾区的费利蒙居住。阿米尔在美国上大学,毕业之后成了作家,还在圣何塞的跳蚤市场认识了同样来自阿富汗的一个将军塔赫里的女儿索拉雅,并和她结婚。爸爸在此期间因肺癌去世。阿米尔和索拉雅搬到了旧金山。他们想有一个孩子,但始终没能如愿。
2001年,罹患绝症的拉辛汗从巴基斯坦给阿米尔打电话,让他去巴基斯坦,因为“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原来拉辛汗在阿米尔父子走后, 去哈扎拉贾特找到了哈桑及其妻子,他们一起回到喀布尔管理阿米尔家的大房子,哈桑还有了一个儿子索拉博。然而1996年塔利班占领喀布尔之后,强占了这个房子,还因为种族歧视当街枪毙了哈桑及其妻子。索拉博进了孤儿院。拉辛汗希望阿米尔回去喀布尔救索拉博,但是阿米尔不愿意。拉辛汗于是告诉阿米尔,哈桑其实是阿米尔爸爸的私生子。
阿米尔在出租车司机法里德的帮助下回到塔利班控制的喀布尔。在找到了索拉博所在的孤儿院之后,发现索拉博已经被一个塔利班头目带走,而这个头目会出现在足球赛上。阿米尔在球赛中约了这个头目,并在之后其住所见到了他。原来这个塔利班头目就是阿塞夫。阿塞夫在被苏联人扶植的共产党政权的监狱中受尽折磨之后加入塔利班,和苏军作战,成了一个头目。索拉博已经成了一个被性侵犯的舞童。阿塞夫告诉阿米尔可以带走索拉博,但必须和他先处理一些陈年烂账。在屏蔽左右之后,阿塞夫戴上不锈钢拳套,轻松毒打毫无搏击经验的阿米尔,但不料索拉博用形影不离的弹弓打瞎了其左眼。阿米尔和索拉博这才趁机逃出。
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因为阿米尔无法证明索拉博是孤儿,而无法取得美国签证,从而收养索拉博。索拉博需要暂时入住孤儿院。出于对孤儿院的惧怕,索拉博割腕自杀,之后被救起。在阿米尔带着索拉博回到美国之后,索拉博因为感情受到伤害不再和任何人交流。在2001年九一一事件之后的一个周末,在一个公园里,索拉博终于因为追风筝对阿米尔微笑。
书评:
关于故事的背后:
这是一个人追求勇气的故事,是一个人自我救赎的故事。
小说里最重要的意象——风筝,既象征了兄弟情谊,也暗示着勇气。在风筝放飞的过程中,可能血迹淋漓,但只有最终追到风筝的人,才能获得平静和安宁。
关于两个孩子的友情:
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
书中主角两种不同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懵懂的年龄,两个孩子成为好朋友,幼时的友谊无关金钱利益社会身份。没有复杂的算计。只是最单纯、简单纯粹的情感连接。
就像书中的“我”终其一生为了得到父亲的欢喜,而哈桑却把“我”当作最重要的人,“为你,千千万万遍。”
关于父母和子女: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总是很微妙的。有时候父母觉得适于孩子的,从孩子角度看,并不是如此。
孩子需要成长,家长也需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与家长也要保持积极的联系,才能更好的促进孩子的发展。
要学会”蹲下来看世界”。
中国的父母,大多面对孩子取得好成期欢喜的汇报时,说出的一句是:不要骄傲,继续努力。却很少说一句:你真棒。
尊重而非强迫,陪伴而非占有。是独立的个体而非家长的某一物品。
关于人性的扭曲与完善
有个冰冷而阴暗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他懂得什么,这个哈扎拉文盲?他一辈子只配在厨房里打杂。
在与哈桑的相处中“我”总是带着优越感,比如之前给哈桑讲文章避开谜题,因为谜题对哈桑来说简单而对“我”来说却是短处,不管“我”能从哈桑那学到什么,“我”始终是一种高姿态的角度来对待。
生活中这种人随处可见,不敢承认他人的优秀,为了虚伪而故作姿态地趾高气昂。好像天生有优越感,每个人都有来自内心的虚妄,人都是善与恶,骄傲与谦虚,等等无数相斥的特征的结合体,差别在于能永远克制内心深处黑暗的一面。
关于渴望父亲的认可
……赢得冬季巡回赛是个好办法。我要赢得比赛,没有其他选择。我要赢得比赛,我的风筝要坚持到最后。然后我会把它带回家,带给爸爸看。让他看看,他的儿子终究非同凡响……
作为儿子,始终都渴望得到父亲的理解与认可,而不是在父亲的羽翼下。风筝对每个人有不同的意义,对哈桑,那是自由,是幸运;对阿米尔,那是爸爸的偏爱,是别人的认可,是虚荣心的满足。
关于决定
我仍有最后的机会可以作决定,一个决定我将成为何等人物的最后机会。我可以冲进小巷,为哈桑挺身而出——就像他过去无数次为我挺身而出那样——接受一切可能发生在我身上的后果。或者我可以跑开。
结果,我跑开了。
我逃跑,因为我是懦夫。
虚伪懦弱自私,种族制度,主仆之分。阿米尔本可以选择是哈桑的真正的朋友,但他没有,自始至终,从小到大,他只考虑了他自己。最后虽然带着愧疚,但参合了愧疚的感情,多少不是纯粹的友情了吧,来自自我的内心煎熬的解脱的一种情感。
阿米尔的懦弱,哈桑的可怜和无奈,这个世界就是这么不公平;阿米尔不敢面对所有人,不敢面对自己。
关于“为你,千千万万遍!”
为你,千千万万遍。只想你开心,只要你开心我就开心。我明白什么可以让你开心,所以我愿意为你千千万万遍。我懂你,不只是懂什么能让你开心,问知道什么会让你不开心。
善良的哈桑,把责任都归到了自己身上,他什么都没错,自己默默忍受苦难,还被阿米尔一次次推开,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始终忠于阿米尔。
对于过去
对我来说,美国是个埋葬往事的地方。
对爸爸来说,这是个哀悼过去的地方。
你无法把记忆深处的往事埋葬,只能视为过去的一部分,越是逃避越要战胜自己,难在心态上的转变,需要时间释怀。
人走上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敢于直面自己的不足之处与过失。
“我很高兴你来了。这对我……意味着一切。”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有的人,注定会是他人陷入黑暗世界时发出的光,这束光会点亮这个黑暗世界的人,指引别人走出黑暗世界。
我凭什么去指责别人的过去?
如果真正去爱一个人,那必定是接受这个人一切的好与坏,可以去安心地单纯地去爱这个人,无闻过往,无惧未来,着手当下。
关于屈服
“我知道美国给你灌输了乐观的性子,这也是她了不起的地方。那非常好。我们是忧郁的民族,我们阿富汗人,对吧?我们总是陷在悲伤和自恋中。我们在失败、灾难面前屈服,将这些当成生活的实质,甚至视为必须。我们总是说,生活会继续的。”
一句名人名言:
我竭尽全力奔跑在路上,可惜现实,并没有随着岁月的年轮,长成我梦想的模样。人生的故事很漫长,低头有坚定的脚步,抬头有清晰的远方,至于屈服,只是传说,要真是这样,那该多好!
阿Q精神似乎贯穿了整个生活,我们都在努力,崩溃,自愈中往返前行。
关于失去
得到了再失去,总是比从来就没有得到更伤人。但小索拉博甚至更加难过,他不停地在屋里走来走去,找他的“莎莎”,但你知道,小孩就是那样,他们很快就忘了。
善于遗忘对于小孩子或说也是件好事,悲伤的事情不会在他们心中留下不可恢复的伤疤,他们能很快的忘却痛苦,回到原来的生活状态,这是多愁善感的大人没法做到的。
生活中面对各种或大或小的失去,我们无法阻挡,能做到的不过是靠近的时候努力过.
时间会带走人的记忆和美好的回忆。有时不经意的离别便成永别,再也无法相见。
对一个人来说最难过的也许就是被遗忘。
关于“而有时候死掉的那些更幸运一些。”
我屈膝蹲下,双手抚摸着树干。我见到我所要找的,刻痕模糊,几乎全然消退,但它仍在:“阿米尔和哈桑,喀布尔的苏丹。”我用手指顺着每个字母的笔画。
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后,阿米尔开始了自己的救赎。
在看到小时候爸爸的房子后,他再也不想遗忘自己和哈桑小时候的记忆了,于是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刻在树上的记忆。
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和慰藉。
关于世界终将美好
那张哈桑和索拉博并排站着在阳光下眯着眼睛似乎世界是个美好而有正义的地方的照片。
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
我追。
从一个懦弱而爱无能的人 变成一个勇敢 而有爱人的能力的人了。
生活不在别处,当下即是全部!认真的活着,勇敢的面对,珍惜眼前的人或事物,一切的一切自会安好。不要留有遗憾,用一生去救赎心灵。
附名言:
心脏是一座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痛苦,一间住着快乐。
人不能笑得太响,否则笑声就会吵醒隔壁的痛苦。
也许是天生软弱的缘故、我对所有的喜悦都掺杂着不详的预感
——————三岛由纪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