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公元​712年,杜甫在一个官宦大家出生。远祖是汉武时期大名鼎鼎的酷吏杜周,爷爷则为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杜审言。

从20岁到30岁,杜甫是在远游中度过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即使于735年科举考试中落榜,也不能影响到他的心情。

仍然和李白互赠诗作,把臂同游。

35岁时来到长安,在朝做官的父亲去世,杜甫的生活马上陷入困境。

他是残酷内卷中的loser,王维、贺知章和张九龄无不是状元出身。而家道中落,也不足以给他谋个一官半职,杜甫只能攀附权贵。

他东奔西走呈现诗文,为权贵极尽歌功颂德之能事,而所求不过一个提携机会。李林甫权倾朝野,他吹捧李林甫,杨国忠走上台前,他又改捧杨国忠。

拍马屁也着实不易啊。

除了三篇《大礼赋》偶引唐玄宗注意外,几乎再没有人理他。混到45岁,得了个管理军防烽火、驿马传送的小官来做。

安史之乱说来就来,杜甫被俘。却因存在感太低,叛军甚至懒得囚禁他,和遭到严加看守的王维,待遇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757年,跌跌撞撞逃出长安、投靠唐肃宗,担任一个八品的监察官员。又因政治幼稚,趟宰相之浑水触怒唐肃宗,终被疏远。

他毫无立锥之地,770年冬一人前往岳阳,病死孤船上。

满目悲生事,杜甫死前却从未停止作诗。幼子夭折时作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时作诗,右身偏瘫左耳失聪时依然作诗。

遗憾的是,当朝最重要的几本诗集《国秀集》、《丹阳集》和《河岳英灵集》等,没有一本收录他的诗。

死后20多年,杜甫作品被“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元稹无意中发现,惊赏之余为其撰写墓志铭: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杜诗里,有对尔虞我诈势利之交的不齿,“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有闻官军收复失地的狂喜,“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有对诸葛孔明的深深敬意,“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有深念李白时的唏嘘不已,“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有人似飞禽转徙江湖的感伤,“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有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有对贫富差距现实的观照,“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有忧国忧民的炽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韩愈也不禁感叹:“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杜甫与李白同被尊为唐朝以来最伟大的诗人,明朝文学家王嗣奭更是将其推上圣坛,“青莲号诗仙,我翁号诗圣。”

从他咽气到诗圣加身,差不多900年过去。

有赞誉就有否定。南宋的大儒朱熹就认为李诗不可学,而杜诗可学,近代的郭沫若则笑杜甫表里不一:

一边写“独耻事干谒”(以巴结权贵为耻),一边又渴望谋求禄位,请见权贵不知疲倦。

不得不说,也的确很分裂。

然而,诗人和作品或许可以分而视之。毕竟杜甫一生写下1500多首诗,无论是专以格律精严见长的《秋兴八首》,还是尤以思想内容见长的三吏三别,都足以光耀后世。

所以,与其有时间讥笑杜甫为人处世,把自我代入“身与名俱灭”的“尔曹”角色。不如心存敬畏拿杜诗来读,感受那穿越时空,“不废江河万古流”的力量。

图片​

北方的天空伟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