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闺女做七年级语数外的预科,今天是语文,学让•乔诺的《植树的牧羊人》,我开始朗读第一自然段,闺女第二段。
她完成后,居然没有马上停下来的意思,而是继续往下读,这让我吃惊不小。要知道,往日可不是这样,她和我约定一人一段,总是不肯多读的。
原因,自在文字中。
让•乔诺讲述了一个牧羊人种树绿化荒原的故事。“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我念出这句时,闺女听得很认真。
学校里有同学,生活中有朋友,最后能成为闺蜜的只有一个,少年的她怎么能没有一点体会呢?
“这个牧羊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
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
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而这几段在闺女读来,不急不缓。文字难掩平和的气质,静静地施于她影响,以平日里我的急躁,是绝对办不到的。
牧羊人一个人,三年时间,种下十万颗橡子,可只有两万棵发了芽。其中又有一半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它原因死掉,最后仅存一万棵树苗。
读到此处,闺女转过头来,“爸爸,他植树太难了。”
对牧羊人植树遇到的万般艰难,让•乔诺难有兴趣过度渲染,他收敛的看似是笔墨,实则是情感。
有时,太多的修饰语不如几个数词,虽然简简单单,但是感观震撼。
作者继续描述牧羊人: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
他说,“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就动手种树吧。”
寥寥数语,一切尽在其中。
家人相继逝去,从此永绝天伦之乐,牧羊人却能寄情于植树改造荒原之中,找到生命的意义,这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
太抽象、太复杂的层面,说给闺女听,未必理解,但她至少会为作者笔下牧羊人的那份坚持而感动。
“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
三十二年前,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
三十二年后,因为牧羊人栽成的树林,雨水与雪水被留住,干涸已久的土地竟然冒出了泉水。
那些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们,挖了水渠,种了作物,建了农舍。孩子的笑声响起,乡村已有一万多的人口。
这一切皆缘于那个牧羊人的努力,让•乔诺行文,没有直白地歌功颂德,植树造林前后的环境对比,就放在那里。
可十三岁闺女对奉献者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这世间,有些文字常常是不露声色、讲究克制的。
它们绝非大江大河,只是小溪小河,没有水势湍急,而是淙淙流淌,却总能入人心田。
闺女所学有限,更无人生阅历,但凭借本能的感知,她仍可以辨识出原始、本质、真实和真诚——那些文字里流动的真。
图片
北方的天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