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塔拉·韦斯特弗的处女作,《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英文原版著名为Educated,且下文中书明缩写为<你当>),在目前国内外畅销榜上,都是名列最前茅的。虽然现在的畅销书的腰封都是尽可能地夸张,但又基于事实来进行文字游戏。可《你当》这本书的腰封,简简单单就是底气十足的畅销第一名这样的字眼。最为关键的是,美亚的年度编辑选书第一名这个殊荣,真的是畅销类书籍的最大殊荣了。
书受到了热卖,自然有人对于书本的内容产生了一些疑惑了。以国内为例吧,一般来说新出版的书籍卖得比较好的类型,基本都是鸡汤治愈类的,很多都是书名听了就不想读的。举例子就不必了,相比什么的“么么哒”“乖”之类的字眼出现在书名里,我就有点起鸡皮疙瘩。而《你当》这本书,如果单听中文译名,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好的。可是书的英文原名是Educated,就更是契合了书籍内核的名字了——教育对于人的影响。
在《你当》这本书的腰封背面,有一段是塔拉接受《福布斯杂志》访谈时的原话:
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教育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这段话,是我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才看到的。因为腰封太碍事了,所以我读书的时候都习惯先把腰封放在一个安全的地方保管起来,然后整本书读完之后再重新装好。而当我读完之后感慨之际,看到腰封上面这段话,真的太有触动了。、
这本书加起来有二十七万字,页数也差不多有四百页了。其实读书的过程,也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因为作者一路走过来太不容易了。读完之后,也会发现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的影响真的太大了,以致于读完四百页才发现作者是真的可以说自己摆脱了原生家庭对于自己的消极影响。
那么,就详聊一下这本书的内容吧。
作者是一个摩门教家庭的老幺,排行第七,前面是五个哥哥和一个姐姐。这个家庭十分特殊,从全书的第一卷(总共有三卷)就能够看出很多,这个家庭太过于畸形了。首先这个家庭是绝对的父权中心家庭,父亲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而所有的子女不能够拥有自己的声音。于是乎,他们就从出生开始注定要陪着父亲进行他疯狂的执念变成现实。他们不能够喝牛奶,不能够去学校上学,生病了不能够去医院只能够用母亲制作的草药来治疗,永远都在制作储藏的食物来迎接教义指明的“世界末日”的到来……
在这样的家庭里生长的孩子,没有了正常世界孩子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作者甚至于读大学之后都不知道上完厕所要洗手。因为她的父亲没有教过她这些,只告诉她不要把上厕所把尿尿到手上。而更多的对作者的影响,体现在大的方面,作者生病不敢去医院,因为从小被父亲灌输了医院的阴暗形象,而服用阿司匹林缓解头痛就是一场阴谋。这个事情,父母亲一直都给予洗脑式灌输,而从来不会理会孩子的异议,只会粗暴地反对。
故事的第一卷基本上都是在详尽描述作者小时候,直到逃出巴克峰(作者全家生活的地方)之前的生活。这里面有很多的颇具戏剧化的故事情节,而最为真实的就是这些看上去戏剧性十足甚至有点魔幻的故事,都是真真切切发生过的。譬如几场车祸的死里逃生,哥哥被烧伤后的奇迹生还等等,通过这样的故事我们能够看到全家老小的立体形象。尤其是父亲的形象,简直是看得让人十分生气,只想透过书本抓住这个老头的衣领然后狠狠扇他两耳光。对于宗教教义的偏执理解,让作者的父亲在故事里面的形象总是歇斯底里地尖叫着,对于孩子想要去了解不同想法、生活的念头都是粗鲁地驳斥的。
第一卷的内容,总是读起来比较艰难的。可是因为语言比较简洁、富有生活化,所以读起来不算困难。作为整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卷读起来确实很“有趣”。
第二卷是作者离开了巴克峰,来到了杨百翰大学开始学习生涯的故事。这一卷的故事性是最强的,因为作者在这里,挣扎于家庭和新生活的中间。本来,一个十七岁之前从来没有上过一天学的女孩,通过ACT获得了大学入学资格就是一个魔幻的故事了。而在第二卷里,父亲母亲,哥哥肖恩等人物相继出来干扰着作者的新生活,也是糟糕扭曲的原生家庭丑陋面目集中体现的开始了。
其实作者的人生,多多少少会让人觉得开挂了。且不说考上大学这个事情,而后在读书期间受到教授鼓励和帮助,居然顺利去到剑桥访学,并且之后申请到最难的奖学金,获得了全额资助去剑桥读硕士的机会。之后,还留在剑桥读博士,并且在这期间还来到哈佛当访问学者。这样的人生,真的让人觉得神奇。
但是,作者整本书,其实对于这些都没有夸耀或者卖弄。其实关于作者认真读书,不同于电影《风雨哈佛路》那样将求学过程描述得艰辛困难(其实困难程度可想而知),而是更多侧重于讲述教育的作用。像最开始引用的作者在接受杂志采访时说的那段话,整本书都是在讲述人要如何正确看待教育,对世间的差异能够宽容。“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个名字,也是从《圣经》中找到的原句,“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原意是指找到属于自己的新信仰。所以在作者的故事里,她也是一直在做这样的事情,最终终于飞往了属于自己的山,而不是再像自己的哥哥姐姐停留在巴克峰,继续受着父亲的扭曲教育。
第三卷的内容,是彻底地摆脱。讲述了从杨百翰大学本科毕业之后,作者的经历。这里面,读起来会让人逐渐变得明朗开来,但是还是有很多的担心。譬如作者全书中出现最多的哥哥肖恩,实打实的一个家暴男,从第一卷里面就无止尽地PUA女性和无征兆虐待作者,再到后面两卷里面家暴虐妻……肖恩这个角色也是我最为厌恶的,因为他就是作者父亲的继承者。
在摆脱整个过程里,教育的作用开始出现了,因为作者越来越有勇气去反抗父亲了。父亲最终将作者的形象在亲人口中变得狼狈不堪,而哥哥姐姐们也开始和作者决裂了。故事如何发展,总是让人充满担心的。作者故事中,也出现了一个让人充满希望的角色,虽然整本书里面出现得并不算多,但是在关键时刻总是能够给人一些激励的,这就是作者的另外一位哥哥泰勒。在全书最开始,扉页之前,作者写了四个字——“献给泰勒”,因为泰勒是让她真的觉醒并且有榜样可追寻的存在。
说到这里,就觉得很是神奇。七兄妹里,四个成为父亲计划中的样子,而逃出来的三个人,却都获得了博士学位……而且父亲在我们常人眼中坏事做尽,让家庭变得扭曲绝望,可是他大难(经受了生命威胁且没有去医院接受治疗的情况下)不死,且能够最后成为一个富翁……读这本书时候,你真的会发现,开挂的不仅仅是作者,还有她全家。
作品里面展现了一个受到宗教教义极端理解而扭曲的美国山区的原生家庭的过去和现在的生存状况。我再读的时候,总是会对标国内那些因为原生家庭的糟糕,而自身愿意去突破的故事。我发现很多都有契合点,虽然表现出来的具体形式不尽相同,但是从核心来看——都是剥夺子女的声音,不让子女拥有自己的思想。
《你当》是告诉经历这样原生家庭折磨的年轻人,真正的自救方法——教育。相较于说教目的性很强的劝学著作或者是纯粹鸡汤故事汇的出版物,《你当》在描述教育的作用这点上,真的让人看到了活生生的案例。尤其是和哥哥姐姐们一起对比,就会发现能够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教育也能够让你明白自己要活成的样子具体是什么,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能够实打实体会到的‘山’),就需要接受教育。
我看完《你当》之后,也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这一点,我和比尔·盖茨一样(哈哈)。作者在面对巴克峰以外的人,经历的是自卑不敢谈论自己的家庭和过去到逐渐明白要坦然要头脑清晰。在她的作品第317页结尾,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
过去是一个幽灵,虚无缥缈,没什么影响力。只有未来才有分量。
自信一点。多听,少说。还有善于接纳异见,对于差异有包容之情。
那我想,你不想读这本书的话,也是能够通过这篇推送粗略了解之后,能够收获到的一些建议。
河西学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