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读吧”栏目的第二期,这次分享的读后感是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说起这本书呢,也是当年很有梗的一本书。刚进大学的时候,班上就有些人比较有腔调,说自己在看一些比较高深的书,譬如《资本论》还有《国富论》之类的书籍。虽说是商学院的学生,但是大部分人在那个时候并没有这样的意识和素养,所以听起来就觉得很装X。
当然,现在回看起来,当时自己也很无知,本着“天下乌鸦一般黑”的原则,对于那些说自己在看这些高深一点书籍的人无休止地揶揄。尤其是喜欢读出这些外国作者的全名,杜拉斯要喊成玛克利特·杜拉斯,马尔克斯要说成加西亚·马尔克斯,勒庞自然也要叫成古斯塔夫·勒庞了。这本书当年进大学开始就是老师学长等人的推荐,我大概也知道讲述的内容是什么么。但是仔细完整地阅读,还是最近才完成的。
读完《乌合之众》,我第一感受就是很实用很真实。这本书的内容虽然是完成于一百多年前,但是对于群体心理学的分析和了解确实值得成为经典。全书一共分为了群体的心理、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以及群体的分类及特点三卷,从内容的形成结构和研究范式来看,这就是比较具有学术性的严谨的科普读物。囿于时代特点,文章中有一些价值观念的论断是不符合当代主流论调的——譬如在文章中认为妇女和小孩是不具有成年人的判断能力和思考能力,更容易被欺骗被引诱——但是整体上的中心思想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即,文章讨论的群体心理的基础属性和特征,发现往往群体更容易发展成为“乌合之众”。
以史为鉴,是很多的社会学学者喜欢做的事情。从大批量偶然的事物中寻求到规律,然后加以分析、总结,凝练成为普适的规律去指导社会的实践活动。《乌合之众》一书中也有大量的引用史料,关于法国的过去的几大运动中群体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也能够洞悉出不少同样适合于其他国家过去历史中发生过的群体性大事件中人群特征的分析。
读这本书的时候,当然有些概念适合现在的同名的概念具有冲突的。譬如,异质性群体在书中主要分为了无名称的群体(如街头群体)以及有名称的群体(如议会、陪审团)。而当下在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的研究范畴中,异质性群体更多的是指那些具有特殊人力资本的群体,譬如高校教师群体、尖端产业的工程骨干群体等。所以,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需要花费一些精力去网上搜索相关的概念的具体释义,以免产生歧义。
同上述的内容,在群体的具体论述中,书中有聊到譬如犯罪群体、陪审团群体以及议会选民等特征性明显的群体。对于陪审团部分的描述,我是觉得很有趣的。
在勒庞的观点中,刑事案件的陪审团有如下核心观点:
·陪审团的判决独立于它们的个人人员成分
·成员愿意屈从于威望,更容易被说服
·成员注重情感,对激情犯罪容易表现出宽容
这些观点,自然是同在书中最开始论述群体心理的普遍特征、群体的意见与信念、群体的情感观与道德观等部分中更加具体化而形成的。尤其是第三点,关于对激情犯罪更容易形成宽容情绪,也是在书中进行了举例。譬如被告席如果是一个襁褓婴儿的母亲,只要在陪审团面前表现出一个柔弱无助的母亲形象,并且温柔地喂孩子喝奶,就更容易让陪审团产生同情之心。群体的情感特征中,就对于群体的描述具有“易受暗示和轻信”以及“情绪的夸张和单纯”两大特点。所以,陪审团能够受到情绪感染,并且独立于个人的受教育背景,产生与单独进行决策时相左的判断。
电影《失控陪审团》剧照
而屈从于威望,更是能够从很多的作品中体现出来。以我在读这本书的感受为例,我读到陪审团的章节,很自然就想到了约翰·库萨克主演的《失控陪审团》这部作品。在作品中,男主角约翰·库萨克顺利进入到了陪审团行列,并且在接下来的整个庭审过程中不断地控制陪审团的走向,想要从中获得利益。
这部电影中陪审团的成员设计,用《乌合之众》书中的理论去分析,是完全可行的。譬如有的陪审团对于原告的同情,很容易就将情绪传递和感染给其他的陪审团成员,然后让气氛变得更加的“单纯”和“善良”。就好像单独时候对于路边的垃圾也不会捡起来扔进垃圾桶的人一样,在群体里面他们也许会做出更加善良的样貌;可单独时候老实巴交的人,却可能在网络群体中利用键盘对于一些公众人物进行批判。所以,群体能够让人的道德观念发生显著变化,变化可能向好也可能向坏。
另外我觉得很有趣的一点,就是在分析群体的领袖是如何产生的。在这一章节里面,文中大部分是引用了拿破仑身边的故事。而文中的核心,就在于领袖一定要让群众有可以信服的信仰产生,更需要通过行动去感染,而不是思想,并且感染的过程往往是自社会下阶层向上阶层去的。
另外,文中描述领袖的特质时,也认为偏执是必要的。譬如对于一种理想的执着。所以,在这本书完成几十年后,希特勒的出现就印证了书本内容的准确性。
阅读时候,我脑海中还有一个画面,那就是电影《香水》最后的广场上行刑的画面。所有人的个人情绪被剥夺了,大家从极端愤怒变成了崇拜疯狂,这个过程格外简单。有时候,驯服一个人并不简单,但是当陷入到群体中,个人的免疫力就会极度下降。就像是囚徒困境一般,人需要群体的庇护,就自然会让自我的个性消失泯灭。
读《乌合之众》是会让人觉得具有一种强烈的无力感的,因为书中对于群体心理坏的一面描述得太生动详细了。我尤为觉得,在年纪小的时候去读,这本书不会有多么多么多的领悟。可是当自己也在不同的群体中徘徊落脚之后,才发现读这本书的现实指导意义居然来得这么强烈。
这一周的阅读书籍是塔拉·韦斯特弗的作品——《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英文的原名为《educated》。作品讲述了作者塔拉个人的亲身经历,从一个极端的宗教家庭中通过教育走出困境的故事,作者17岁之前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通过自学考取杨百翰大学,并且之后还在剑桥完成了硕博学位的研修,中途还在哈佛大学访学。
我昨天没有更新“一起来读吧”栏目,还有个原因就是我在读这本书。在写这篇推送之前,我已经读完这本书了,确实写得很好。可以理解为单纯的对于过去经历的回忆,而不是带有目的性的说教或是直白地告诉大家教育有多么重要。读书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情绪起伏,中途也生气过几次。这本书是近两年的畅销榜TOP1,亚马逊年度精选第一名,比尔盖茨给写的腰封。
这周天的“一起来读吧”就一起聊聊这本书。
河西学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