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忧杂货店》读后感

《解忧杂货店》是东野圭吾在中国影响力最大的作品之一,同时也有了衍生的电影作品。在日本有,在中国也有,而且中国的电影还是流量红人担任的主角。不说电影质量如何,但是影响力和流量,在这个时代里,绝对算是一流的。

很多人觉得东野圭吾的这本书,太过于鸡汤了,有些刻意煽情的气质。尤其是很多的笔墨用于描述一些亲情或者是友情还有爱情上面,多少让人在想这本书是不是没有什么悬疑推理的地方,就纯粹像是小时候看的鸡汤儿童文学一般呢?

在我看来,显然不是的。东野圭吾的书有人气,这在日本或者是中国都是不争的事实。甚至于有一段时间,一直在争论在中国最火的日本作家到底是谁,东野圭吾还是村上春树?从销量来看,东野圭吾的产量高,作品的卖点也更加全面且有吸引力。同样是写小说的村上春树,在阅读门槛上会要高于东野圭吾,尤其是在一些作品里用纪实文学的方式,会让受众的阅读基准水平拔高一些。尤其是在一些情爱桃色场面的描写,也让村上春树的书成为大人眼中小孩子的禁忌读物。

所以,东野圭吾这种本格推理出身,同时也能够兼顾一些时事热点或者是对社会现实痛点,就让他的书有了更多的积极意义。《解忧杂货店》在我看来就是东野圭吾很具有社会价值的一本书,教人从善,用故事去讲述人性的美好点。

几个故事里,让我最为触动的还是关于追求音乐还是继承鱼店的故事。为了自己的音乐梦想去到东京,成为漂泊的蚁族,自己的作品却始终没有机会发光发热。而交流甚少的父亲,一直以来希望自己回到鱼店继承家里的事业。到底是回到家里成为一代又一代普通鱼店主中的一员,还是为了自己好像有些可笑的梦想继续去坚持呢?

关于这个点,我今天看一档电视相亲节目的时候有了自己的感想。午饭的时候,我妈又在看她很喜欢看的《新中国相亲大会》,里面有一个女生最后放弃了自己喜欢的男嘉宾,因为她为了父母要留在自己的家乡,而不能够和男嘉宾去北京发展。主持人孟非在事后聊到这个点的时候,说了一段话,大抵意思是我们总是想着父母开不开心而去做选择,很多时候更应该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做选择。如果为了让父母开心去做一些自己本意相违背的事情,可能最后会让自己不开心,而父母也很难因此而开心。而当自己要去做的是遵循自己内心的事情,那么父母也会因为自己的开心顺意而开心。所以,多从自己的角度去为自己未来的路做选择,毕竟最终走下去的只有自己。

《解忧杂货店》的故事,大多都是类似的核心理念。就像是举家躲债的故事,也是如此。父母的爱,很多时候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也不是所有时候都是外显出来让人能够看到的。病态的家庭也不少,但是大部分的家庭里,父母都是爱着自己孩子的。过几年,很多身边的朋友就要成为父母了,也有少数朋友已经成为新生儿的父母了。成为父母之后的心境变化,是难以言表的。但是我相信,在人类的繁衍过程中,有一些宝贵的精神是不断传承下来而没有改变过的。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始终是饱含泪水的。故事里面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动作描写,都会让我觉得深受感触。其实类似于《解忧杂货店》,我觉得余华的《第七天》也有类似的设计,但是《第七天》读起来就有些太像网络段子了,那种网络鸡汤文学的水平,真的和写出《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余华有着明显的差别。

如果给《解忧杂货店》这本书描绘一个情景的话,我觉得这是一本很适合在周末温暖的午后,在有阳光的窗台旁,喝一杯热咖啡,然后慢慢去读。又或者是像圣诞夜这样外面下着雪,房间里却很温暖的时节,在温暖色调的房间里,听着舒缓轻松的圣诞歌单,然后看这本书。

下一周,让我们一起读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这是一本十分经典的心理学领域的读物,内容上不算是冷门孤僻,对于实际生活的问题思考也有很大裨益。我现在读了前面两章,大体上觉得没有太大的难度,适合大家一起去读。下周末,还是同样的时间再聊聊《乌合之众》。

河西学渣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解忧杂货店》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