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希望的奋斗才更有奔头--重读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有感

有希望的奋斗才更有奔头

–重读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有感

张仁君

孙少安在双水村办了个砖窑,成为村民们眼中的财主,穷得没任何挣钱出路的邻居都来找他求活干。可他的砖厂小呀,用不了几人,他很无奈,也很想帮助穷邻居。于是和妻子秀莲商量,又找当乡长的同学周根民帮忙,贷款1万元,购进新设备,扩大生产规模,把村里不少人都招来干活,准备大干一场。却没想到,请来的河南师傅技术不行,烧出的砖有裂纹卖不出去,一下子砸进去好几千元,还欠下邻居不少工钱。这是他们平生遭遇的最大挫折,少安经常彻夜难眠,想了不少办法,就是借不到钱,无法再生产,愁得乌云遮满了天。
但我们知道,路遥同志肯定不能让少安就此沉沦,少安的追求是那一代年轻人的希望,也是所有读者的希望。只要奋斗的脚步不停歇,不断想办法解决困难,就能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柳暗花明又一村”,走出绝境。
路遥给少安找来了“希望”。某一天少安遇到旧友胡永合,通过胡从邻县贷到三千元,老父孙玉厚又拿出少平寄来的一千元,砖窑终于重新动工。这次少安没敢找村里人干活,因为还欠着人家工钱呢,悄悄从邻村请来些人,又请了一个技术好的河南师傅指导,终于一窑成功的砖出炉了。三天内销售一空,即将还清所有欠款。少安和秀莲一下子扬眉吐气!看到这一段,我甚是开心。为少安有希望的成功高兴,更为艰难中没被摧垮的进取精神而感动。
在我儿时生活的乡村里也有这样的例子。八十年代前后,村西边有个窑厂,也是被一个敢干的小伙子承包下来,挣了不少钱,也带动周围百姓就业增收,成为老百姓羡慕的英雄人物。还有同村的一个小伙子,到江南承包窑厂,挣了不少钱,敢闯敢干。有句话说:英雄不问出处。不论你曾经多么贫弱、多么委琐、多么卑微,一旦你取得某种成功,高于别人而且是别人难以获得的成功,你就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
这名小伙子后来回村,给村里的老人发钱,我不知他发了多少,但心里一直都竖起大拇指。就像刘强东发迹后回农村老家,也是这样,他是宿迁人,与我们邻县,他成功后对宿迁老家发展给了极大支持,这是中国人最朴素的报恩情怀,也是许多人最想做的事情。孙少安也是如此,他挣到钱后,首先给父亲建了一个新家,然后又给村里修建一个新学校,赢得全村人赞扬。
人活着,本质上都是自私的。在没有条件时,首先要生存,创造满足吃穿住行等需求的条件,这是最低的层次。再向上,则是做人的尊严,要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一个人,不论活在哪个群体中,都希望受人尊重。
孙少安一家贫困至极,在村里一直被人瞧不起,受人冷言冷语。这种地位让他们无奈、屈辱、愤慨、抗争,但一直没有条件改变。因为孙玉厚老实、没有文化,没有改变现状的勇气和能力,当时国家贫穷没有太多的就业机会。但少安、少平则不同,尽管他们还年幼,但贫穷更激发斗志,始终咬牙坚持,不断奋争,充满希望,力求改变命运和现实。
少安作为长子,初中毕业回家干活,因为家贫,不能与田润叶相爱。润叶父亲田福堂是村支书,他怎么能看上少安呢,整天在土地上干活的小伙,哪有希望、哪有前途呀。即便是今天,农村人还是这样做的。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少安认清了自己处境,主动退出这场纯真的恋情,松开了润叶的手,因为他没有能力拥有这样美丽的姑娘。所以说,机会都是给有准备、有能力的人准备的,你没有能力就只能眼巴巴地失去机会,不论你如何痛苦。
然后,少安遇到了秀莲,开始了新的乡村拼搏生活。
路遥的笔下,都是有温度、有爱心、有希望的奋斗身影。他不但描写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恢宏的社会面貌,从全国到省,到市县,到乡镇、农村,像一幅画,展示陕北高原的乡村生活;他还塑造了一大群人物,尽管有不同角色,但出于作者的善良,每一个角色都有温情的一面,即便是反面人物。
我以为,小说的价值在于要写出希望来,生活要有奔头,情节才有吸引力,没有看头的故事,如何吸引读者?
比如最近较火的电影《隐入尘烟》,溢美之词甚多,我也在网上看了。写了农村一对贫困夫妻的日常生活,一个老光棍娶了一个有残疾的女人,艰苦度日,种地干活,做砖盖房子,先后盖了三次,被拆了三次;最后,男人去地里干活时,女人给他送饭,途中掉进小河淹死了。情节很简单,一男一女一头驴,盖房拆房人没了。我看了以后,感觉有点遗憾。倍受网友称赞的是他们琐碎生活中体现出来的爱情,互相关照、共同奋斗。其实这样的爱情,在农村尤其是贫困乡村俯拾皆是呀,农村人嘴拙,心底千般爱,不愿说出口,不会把爱经常挂在嘴边,总是默默用行动表达心底的爱意。
我认为这部电影最大的不足是,没写出这对夫妻的“希望”,比如生个孩子,或者其他奔头,能把日子过得更好些。我看到的就是不断地盖房、拆房,每一个镜头之后,我想不出作者还能写出什么;结果一不小心,女人掉进河里,死了,故事就结束了。
而路遥同志作品中的人物,恰恰写出了希望,非常可贵的希望。少安暂且不说,就说少平,与他哥哥一样境况,却是不一样的坎坷与奋斗,先去揽工,遇到好人;又与煤矿当工人,危险中求生。那种艰苦、危险的地下采煤生活,曾让不少人怯步或逃走,但少平没有,对他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难得、改变命运的工作,他必须迎头而上,拼命干好;只有挣到钱,才能实现所有希望。他有爱情的憧憬,远在省报当记者的田晓霞;他有奋斗的计划,想报考煤矿专业学校;他有爱心,无私帮助因工伤亡班长的老婆儿子,每月寄钱给父亲和上大学的妹妹,这才是中国农村的优秀青年。
一个人,一个群体,如果都是这样拼搏向上的,有希望有奔头,有咬牙中的奋进,才更有活力,更有欣欣向荣。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有希望的奋斗才更有奔头--重读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有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