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读后感 -自我,一躬到地

我们从未停止追求思想之光。

所以,会翻开【德】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再次重读。

也许这本书就是你的影子,你的同伴,你的朋友,你的精神。谁的内心深处没有一个坚不可摧的自我?但是自我又在哪里?怎样的路才能抵达?悉达多的追寻就是我们的追寻。

圆满是弓,灵魂是箭,宇宙是靶。一切很大,一切很小。一切意义、快乐和美丽都是想象,一切都会消逝。和悉达多一样,我们会怀疑。世界无法脱离苦涩,生活有时的确是折磨。

但是,你可以杀死感官吗?你可以杀死记忆吗?你可以从“自我”中溜出吗?无欲无求,不喜不悲;寂灭“自我”,放空心灵,是难的。化为尘埃的过程,逍迹愿望的过程,已然“非我”。

我们就像子宫中的胎儿,离智慧和救赎非常遥远。

活着,既像在圈中打转,但又不是在圈中打转。因为我们是在向上螺旋地转,尽管曲曲折折,依然呈现上升的层级。你担心的恰是事实,“自我”有时只是看似平静和救赎,实际上仍然存在并继续成长。

自由、可敬、平静、坦率、天真,只有抵达“自我”最深处的人才能这样。流动的天空和河水,缠绕的森林和山峦,神秘而宁静。觉醒的悉达多在这美景中,向他自己走去。

悉达多边疾行边想:“我在读‘自我’这本书时,为了得到所期望的意义,却忽视了那些符号和字母本身。”他不再寻找本质,不再追求彼岸世界,而是单纯地看这个世界。

树木、群星、云朵、彩虹、岩石、香草、小溪、河流,他看见了。星罗棋布的夜空、高悬的新月、闪烁的露珠、鸟儿的歌唱,他看见了。江河咆哮,蜜蜂嗡闹,他听见了。

时光飞逝如海上的风帆。一切自古有之,只是以前他从未看见,从未听见,也从未感受。

“自我”不是身体,不是所见,不是思想,不是智慧,不是获得新知,也不是归纳和总结。思想和感官一样,仍是物质,仍属于尘世。它们背后隐藏着终极意义。借由它们,我们听到内心深处的声音。

凝视一条河,倾听它的声音,向它学习。学习倾听,学习敞开,学习用一颗平静的心去关注一切。没有激情,没有期盼,没有论断,没有成见。这样的河,无处不在。

各取所需,这就是生活。

武士给予力量,农民给予食粮,渔夫给予鱼虾,老师给予知识。现在,你能给予什么?你学会了什么?你能做什么?

很多人就像一片落叶,被风吹着盘旋着落下来。还有少数人如同星星,从不更改自己的规则和轨道。多年来,悉达多心中的鸟儿一直没有死去,他努力并渴望成为孩子般的世人。

他说,唯有孩子般的人才能学会爱。

他说,由外表组成的世界不是永恒的,我们的衣服、发型、头发和身体都不是永恒的。

他说,我们必须体验诸多愚蠢、罪恶、错误、罪恶、失望和悲伤,才能重新成为一个孩子,重新开始。

他说,太多的知识、太多的神圣诗篇、太多的祭祀法则、太多的自我惩罚、太多的所为和追求,会束缚他。

但是,最打动我的是“悉达多之子”这个章节。面对小悉达多的折磨,他有了太多无奈与不甘。这让我想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你以为不强迫他,不惩罚他,就是对的吗?难道你不曾用自己的爱束缚他?难道你没有用善良和耐心让他每天自惭形秽?难道你能通过教育、祈祷和训诫让他免受轮回之苦?又有哪位父亲和老师能阻止孩子过自己的生活?哪怕他玷污自己,抑或自饮苦酒。

我们听见河水温柔的合唱。

每个人都会看见一条河,一条由他自己和他所爱、所见之人组成的河。河水奔腾,匆匆奔向许多目标,流向湍流、大海。每个目标都伴随着一个新目标。水会变成蒸汽,升上天空变成雨,雨从天而降,汇入源泉、小溪、河流,再次奔腾。

人在探索时,只关心目标。是的,探索意味着拥有目标,但发现却是自由和开放,它放下了目标。

发现和自我一样,常常被深深隐藏,它们可能形成,抑或正在形成。等到我们热爱世界,不再轻视、不再憎恶,能够充满爱意、钦佩和敬意看待万物,自我会一躬到地。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德】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