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读到《庄子.内篇.人间世》,提及“无用之用”,令人难忘。
匠人石在旅途中见到一棵被世人当作神树的栎树,众人皆祭拜。树冠大到可以遮蔽数千头牛,树干有百尺粗,树梢高临山巅。观赏的人像集市一样多,匠人却连看也不看一眼。
他认为,这树虽大却散,用它坐船定会沉没;用它做棺椁很快会朽烂;用它做房梁定会被虫蛀。因此他断定,这是一棵没有任何用处的大树。
匠人石回到家里,夜里梦见了栎树。
“你凭什么说我无用?”栎树对他说,“你无非是拿可用之木与我相比罢了。但你细想一下,能结出鲜美果实的大树,果落后的枝条也会折断,所以常常不能终享天年。自己的长处却缩短了自己的生命,有用也会成为自身的不幸。”
物莫不若是。
那山楂、梨树、橘树、柚树以及果瓜之类,果实熟了就要被采落,采落就要被扭折,大枝被折断,小枝被扭下来,它们中途夭折,都是自己招来的世俗打击。
“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
假若使我有用,还能长得这么大吗?而且你和我都是物,为什么要互相看作可用不可用的物呢?
庄子以轻松的笔调描述了一个沉重的故事。
小人物的缝补浆洗,不见得比大人物的日理万机更卑微;大人物的叱咤风云,也不见得比小人物的日出而耕更伟大。其实,真正可悲的不在于才性大小,而在于才性隐亡。
想到教育,亦如此。最使人忧心的是其中的束缚与扼杀,看得见的或看不见的。
细细地品味这则寓言,我读到了庄子深广的哀伤。
《三片羽毛》是《格林童话》中的一则故事,讲述了为了继承王位三个儿子接受考验的故事。
老大、老二聪明伶俐,老三沉默寡言,老大、老二都叫他“小呆子”。一天,国王把三个儿子叫到跟前说:“我要把王位传给你们中的一个。你们谁能给我带回来最精美的地毯,我就把王位传给谁。”说完,国王拿出三片羽毛,向空中一吹,然后说:“羽毛飞去的方向就是你们前进的方向,去吧,孩子们!”
只见一片羽毛飞向东,一片飞向西,第三片一直向前飞,而且很快就掉到了地上。那两个聪明的儿子一个追随着羽毛向东走,一个追随着羽毛向西走,边走边嘲笑只能守在第三片羽毛旁的老三。
最终老三带回了最精美的地毯、最漂亮的戒指、最美丽的女人,在意料之外顺利继承了王位。
羽毛是童话里的象征,代表着忽然闪现的灵感和忽隐忽现的意识流。唯有傻傻的三儿子,能把握住了既存的意识体系,并把它同现实结合起来。
是的,日常生活中,太聪明的人无法听到天外之音;唯有单纯的耳朵能听到天启。
如大儿子、二儿子那样的人,不少见吧。他们常常奔着目的急匆匆而去,停下来的浪漫是故事得以发展的钥匙。
我们手中又握着怎样的一片羽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