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月下

从未消失的月光(二)

2.我们的月下

2022年9月16日,星期五。晴朗。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统编语文教材四上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其中《走月亮》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月夜,如画如梦,亦如诗。如此诗性的文本,我们尝试着将它改编成一首小诗。因为洱海的月亮、流水的月光,点苍山、大青树,村间的大道、弯曲的小路,无不洋溢着静谧的美感。

试问,孩子们的月下又能看见、听见什么、感受到什么呢?他们离月光有多近或多远呢?

月下

朱亚宸

月下,我看见小松树笔直地站着

看见油菜开花了

看见稻穗低垂着头

看见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

月下,我听见夜鸟在唱歌

听见鱼儿跃出水面的声音

听见小鸟拍打翅膀的声音

听见沟水汩汩,很满意地响着

月光,照亮了玩耍的小孩子

照亮了长长的消息

照亮了月影团团的果园

也照亮了历史悠久的石拱桥

多么奇妙的夜晚啊

我和阿妈走月亮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我们,看不见远处的山峦,但记忆中的远山可以镶嵌一条银边。

树影、人影、月影晕染出的宁静,是一种诗性的审美;慈爱的母亲拉着孩子的小手,在月下散步,是一种人文的审美;抱着卵石的小水塘,散发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是一种自然的审美。

想到任溶溶老先生的《月夜小景》:

月亮在人的头顶上。

人在桥上。

桥在水上。

桥在水下。

人在桥下。

月亮在人的头顶下。

小诗虽短,但“人”与“月”,“桥”与“水”的亲密相融,像一面透镜,照见了静夜,也照亮了自己。

所以,“走月亮”真是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也是让孩子们在更大的座标上讲述月光下的故事。

当然,“走月亮”也是一项很美很美的语文作业。

如果今晚有月,我们何不出去走走?

月下,凝聚着美。

月下,是美的背影,美的怀念,美的倾诉,美的寄托。它给人以向往,给人以静美,也给人以崇高。

或许,它承载着中国的文化,更承载着完整的生命。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我们的月下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