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由好友柠檬推荐,观看视频号“读库老六”的直播——阅读能治病吗?
这是一场由《万千微尘纷坠心田:文学阅读的生命化》的作者张秋子与作家周晓枫展开的对话。灵魂级的探讨,我们很少听见。这是一场入心的对话,我仔细听来,时而回放,边读边记,边记边想。
文字能修复我们,也能打击我们。它可以治愈我们的傲慢、麻木和种种自以为是。
当然,阅读也是遥远的安慰。
比如,读卡夫卡的《变形记》,我们也可以读到年少时的自己与一位顽固父亲的对抗。治愈不仅是温暖的、清浅的,也可能是不舒适的。它不是做按摩,不是做SPA。
阅读是空间的重新阐释。
精彩,往往是抛出,不是单一的设定。
精彩,是阅读时的脊椎过电,不是舒适里的启示。
精彩,是坚硬的、搁疼你的东西,是带给你痛苦感、吃力感、笨拙感的东西,是一种细腻、安静的无声光芒。
精彩,是用足够的耐心读出藏在褶皱处的优美、幽微与神秘。
精彩,是经得起不同方向的阐释。
你吃冰淇淋的场景别人看得见,你吃冰淇淋的念头别人看不见,但它同样真实地存在。
作家大于读者。读一本小说,看一部电影。读《局外人》,看电影《筋疲力尽》。文学的魅力,是一群人共同面对文本,它不需要借助任何形而上的东西。正因为作者大于读者,所以作品才会产生丰富的阐释空间。
作者的底牌不是炫耀自己的知识和想象力,而是包容真实而充满缺点的人。如果你看的世界足够大,你就不得不谦卑。
文学批评的核心不在于你读了多少书,也不在于你掌握了多少理论,而在于你拥有多少想象力。
文学的阅读不一定要抱有理性的目的,首先要从感觉开始,从而整合成一种感知,再理性地复盘。
文学批评最终应该走向自由,多元地理解人。你包容万物,万物也慢慢进入你心中。
在感知之外,才能诞生别的什么。
你的手,不是钳子,不是扳子,而是柔软地创造。
文学本身不产生道德感,不赞成简单地用三观评判文学作品。
自我本应像露珠一样晶莹、清澈,包容并折射万物。如果自我演变成时刻想着自己,时刻展示自己,想着自己的优越,那就是自恋、自大。如果阅读变成一件衣服。每读一本书,你就迫不及待地拍照发朋友圈,想告诉别人你正在读书,它就成了一种外在的展示。
其实,阅读更是一面镜子。最关键的是你照见了自己。
为什么有的人在各种场合总是显现出膨胀的自信力,因为他没有辽远的参照物。
太多人一直生活在感官的、动物性的世界里,而战胜动物性的自我才是懂得自由的开始。假如你不读书,你就是身份证上的一串数字,就是一份简单的履历;假如你开始读书,就有多种穿越的可能、更新的可能。
我们常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但如果没有读十年书,你不可能听懂这一席话。甚至,仅读这十年书还不够,你还得拥有十年的体验和十年的经历。缺乏这十年的疼痛,你无法准确地感知。
所以,阅读是体检的链接,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境、心情。阅读可以感受爱,爱是最小的共同体,而一本书也许是一个最小的单位。阅读也可能感受疼痛,疼痛感提示自我的存在,也提示边界的存在。
每个人都是井底之蛙。
我们不是在无菌箱成长的人。我们自然而然地与周边建立各种关系,在感受和变化中,阅读帮我们寻找和确立自我。
读书和生活,同样丰富,同样重要。
当你重新阅读童话,会发现一个更为清新的世界。《灰姑娘》里华丽的马车会在夜晚12:00后消失,但最重要的改变命运的道具——那双水晶鞋依然在那儿。它是无价的,也是最珍贵的。
成人的思维,不是童话的思维。
阅读是敞开的天地,而读者不是绝缘体。
兴趣是最大的驱动力。当阅读特别功利时,就像打球一样,动作可能会变形,方向也可能会走偏。越急于得到什么,越容易失去什么。越想证明什么,越缺乏什么。
如果书籍是骨骼,那读者的体验就是流淌的血液。
我们会读到不感兴趣的书,但与阅读时产生的沉浸与共鸣相比,微不足道。人是有局限性的,万千书籍、斑斓起伏,你当然有自己的喜好,更重要的是拓展自己的边界,体验那种多元。
共情不是阅读的唯一法则,也不是可以完全抛弃的法则。
见识,见识,没有看见,就没有认识。阅读是一种看见,也是一种认识。它是向内巩固的自我,是最可能的靠近。
如果书籍是花朵,读者就是花泥。自始至终,你在踏实的大地上,需要仰望,需要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