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的二本学生》 -生命的姿势在一点点下蹲

农历正月二十。

早春清寒,散淡大半日。

傍晚,开始翻读《我的二本学生》。这本书买来有些日子了。借助它,我看见这些大孩子成长的真实图景,他们在就业、深造、定居等具体的人生节点,所遇见的艰难是每个人都无法逾越的暗礁。

在中国大学的层级分布中,不同级别的大学,学生去向对应着不同的城市。顶级大学对应的是全球最好的城市;重点大学对应的是一线城市、省会城市;而那些普通大学的孩子们呢?对应的则是中小城市、乡镇甚至村落。

一层层、一级级,像磁铁一样吸附着各自的方阵。要想跨越不属于自己的城市和阶层,何其艰难?内心要经受怎样的风暴,才能如愿入围?“二本学生”中的大多数人,没有太多野心,安于普通的命运,接纳普通的工作。然而,即便这一份普通,也常来不不易。

按理,普通这个词应该带给人安全感。他们是中国最普通的年轻人,是与大地黏附得最紧的生命,他们的精神状态、生存前景,现实所给予他们的机遇和条件,以及实现的可能性,是中国最基本的底色。

在急剧分化的现实语境中,任何一个年轻人进入社会后冲破自身局限的路径,都很艰难。个体层面学生与命运的抗争,和整体层面学生无法与命运的抗争,构成了触目惊心的对比。

他们常常住在偏远的没有门牌号的租住地,乘坐地铁去市中心的某个不起眼的单位上班。但无论工作多么辛劳,结束一天的忙碌后,总要拥有一个让自己放松的空间。所以,他们精心布置自己的角落,耐心经营生活,以忘记周边的高楼林立。

对高不可及的城市房价,他们常不去想象,也不敢想象。有几个年轻人,能在没有父辈资助的情况下,轻松买房?不过这样也好,他们认为一旦有了房压着,有了固定的房贷,就不能任性地继续择业或跳槽。对他们,更为迫切的问题是找一份还过得去的工作。

每一座城市背后,都链接着古老的中国。每一座城市背后,都有一群年轻人在跌打滚爬中踉跄前行。一群年轻人和一个城市的碰撞历程,就是这座城市神奇而隐秘的发展史。

他们如何表达对这时代的感觉?如何建立与这城市的联系?拥挤的地铁、廉价的出租屋,就他们在自己的时代与所拼搏城市的直接感知。一边是奋斗和梦想,一边是泪水和心酸;一边构建心灵的图景,一边承受内心的风暴;一边是群体的生存印记,一边是青春的生命气息。

但是,除了认清现实,再添一份认真、努力、韧劲之外,还有什么更好的途径呢?或许,韧劲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力量,足以迸发更多的可能。这是美好的祝愿。

他们与城市,互相照亮,又彼此隔阂。

说实话,看见他们,就是看见更多的年轻人。在沉默的公共生活中,无论年老年少,生命的姿势都在一点点下蹲;每个人都在具体的生命观照中,艰难地寻找内在的丰盈。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我的二本学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