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一天梯,通往“教育的爱情”

下午,改了半天作文。刚刚好转的颈椎又开始酸胀。唉,谁的生活不沾染世俗?柴米油盐、工作赚钱,是我们生活的日常;备课、上课、改作业、开会,是我们工作的日常。

我们又怎么能少得了一堆又一堆的作业呢?

在琐务里沦陷久了,也会经常怀疑人生。但余世存在《时间之书》中坦言,“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在三四月做的事,在七八月自有答案。”

于是,一遍一遍地自我叮咛:不必追寻答案,不必焦虑时光,一个老师仅仅拥有上课和改作业是不够的,还得读点书。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多少还得读点诗。

最近,和孩子们一起重读顾城的诗。想起十几年前和江都国际学校的孩子们在课堂上读他,再想想十几年后再次在课堂上读他,孩子与孩子是不一样了,但读他的感觉依然相似。

他的诗像夜晚的台灯,是模糊的远方。有远,有近,有云;有黑暗,有眼睛,有光明;有灰色的楼,有任性的窗;有淡红,有鲜绿;有又弯又长的小巷,有上锈的旧钥匙,也有厚厚的墙。

是阻隔,也是敞开;是遥远,也是亲近。

宁静的读书时光,是我和孩子们一小部分的现实。当我们麻木、钝感、疲惫,真的需要朗声读诗了。那不是幻想中的诗意生活,而是人生的必需品,如空气、阳光一样。

苏格拉底在“爱的阶梯”论里说,当我们爬上情欲的阶梯,会从被爱人的美丽外表吸引,转向爱人的心灵之美,然后扩展到培育这种心灵的社会。

你与“教育的爱情”,是不是也如此呢?

透过种种外在,回归教育的肌理。

柏拉图也说,一个人如果要达到爱的最高境界,就必须从对具体形体美的敏感,发展到形式美、制度美和知识美的关注,最后才能拥有幸福。

我们向往“教育的爱情”,渴求高质量的“教育的爱情”,也无不同样需要经历如此的过程吧。

老师和学生互相理解,现实和理想互相理解,感性和理性互相理解,追寻和丢弃互相理解。所有的双方,都必须互相理解,一律的理解,然后才可能彼此欣赏、支持和鼓励,才能走得相对平和、淡定一些。

常常问自己:

柔美的阳光是否真能照在陌生的书页上?这阳光也能留在孩子们心中吗?

师生关系中的隔膜或误解,如何处理才能智慧?

如何珍视内心的向往,也认清现实之中深长清晰的影子?

你还相信“教育的爱情”吗?如何才能让“教育的爱情”饱有新鲜感,有更进一步的宽广视野?

我们是靠无数个教育细节彼此连接的,其实这很重要。有勇气坦诚彼此的心情,才能建立平等的关系,也有助于看清自己。那,在工作忙碌的时候,抬头看一看天空吧;在冷清的窗台上,摆上一盆小小的绿植,每天照料它;坐下来还读动心的故事,哪怕悄悄落泪。

金色的时光里,包含着无数的生活瞬间。唯有真诚的瞬间,才可架设一架天梯,通往“教育的爱情”。为了不让它消亡,我们静静地在操场上走着,向所有的绿色弯下腰去。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架一天梯,通往“教育的爱情”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