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的声音 -贾平凹的《月迹》读书笔记

月亮在文学的空间里,一直都是经典的、独特的。

午后,静静地重读了贾平凹的《月迹》,你听:

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

“月亮在这儿!”

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月亮在这儿!”

我两处都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沿跑,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

想起儿时的中秋,奶奶在门前敬月亮:小小的方桌抬到大门口,供奉上月饼、菱角、豆角,还有一碗清茶……碗里的水在月光下轻轻地摇晃,那里也有一个小小的月亮。

老人们常说,喝了敬月亮的茶,小孩子就不再尿床了。多么美好的传说,多么美好的治愈呀!

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我们就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说的话。尤其喜欢妹妹说的,月亮是个好。这好是属于孩子的,属于童年的,属于回忆的,属于一切向往的。当然,这好也属于弟弟说的“我”想要的,要不到的,或者因为要不到一直想要的……

当我们仰起头看那天上的月亮,明明感觉到月亮白光光的,清清爽爽的、干干净净的。这么好的月亮,它真的属于我们吗,属于每个人吗?天上一轮月亮,水里一轮月亮,我们心里还有一轮月亮吗?

我在小区里找月亮,楼太高,月亮比不过它们,夹在两幢高楼间的月亮好憋屈;我在跃进桥上找月亮,月亮尚在桥的廊檐上,离运河的水面还很远很远;我到1912街区找月亮,真巧啊,一定要在这棵树的树梢间,才能看见它……

原来,月亮愿意被你看见,你才能看见。

原来,月亮愿意躲在树梢间,就能躲在树梢间。

原来,月亮是一种赐予,因为懂得才能懂得。

浴在蓝色的月光中,我看见扬州两千五百年的月亮,像一颗硕大的白色莲子悬在天空。

它能敌过街角明亮的灯吗?

有月亮的晚上,我们心里还有一层层月意吗?

月出是缓慢的,充满了微妙和神秘。要懂得它,我们必须置身于更纯粹、更耐心的时间观念中。我们感到渺小,但享有特殊的荣幸。于是,披上月光,和孩子一起读几首诗词: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秋浦歌其十三》【唐】李白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把酒问月》【唐】李白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唐】王维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在某种意义上,孩子的声音正是经典的声音,经典的声音正是月亮的声音。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月亮的声音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