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3时21分,我们迎来“秋分”。秋分,是一道分水岭。从此,昼夜均、寒暑平。
雁字横秋,草木染黄。落花听雨,折桂香远。
瓜果飘香、稻谷归仓。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这一时节,真的很美。这种美,溢到眼睛里,飘到耳朵里,闯荡在心里。
古人智慧,二十四节气里也见平衡,比如:春分与秋分。节气里有“节”,也有“气”,其意在唤醒我们内心的敏感,让“心灵秩序”与“宇宙秩序”彼此交融,相互辉映,竞相平衡。
在春天,王羲之称赞“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到秋天,王维则道“寒山苍翠,秋水潺湲”。
秋天赋予我们的,不仅是细微的感触,还有无限丰富的可能。
我们听见树根深处秋虫的合唱。
我们感受天空的高远和清澈的蔚蓝,感叹云朵大大方方的写意,体会“秋日迢迢”的蕴味。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一场秋雨一场寒。
在我们的住处或周围,只要留心看,都能在一木一叶里找到秋的影子,领略到秋的含义。
透过后阳台,我凝望樱树枝头上的一片树叶。而今,它还泛着美丽的绿色,在阳光里闪耀着光辉。想起春天,似乎还在不久前,那缀满枝头的花朵仿佛将春色凝聚于一身。
如今,在秋分的夜里,房屋的墙壁都开始浸染秋天的体温。
抑或不久,窗外枝头的绿意将黯然失色,它们终将变成一片片黄叶,在冷雨里垂挂,继而在寒风中失去踪影。
自然就这样,活生生地不断变化着。而且,眼望着风景的我们,也在不知不觉地变化着、成长着、衰老着。时光流转,二十四节气描画着生成和衰灭的循环。
原来,我们和自然是联结在同一条根上的。
白露走了,秋分来了。
这些绝不是毫无意义的。正是节气的循环,换来了年复一年的万物生机。一片叶子的诞生和消亡,一个节气的来临与消逝,都标志着生命与此同时的流转与变化。
读【明】章九仪《雁湖古刹》:
面水临山古寺幽,钟声和雨下芦洲。
夜深惊起沙头雁,叫破江南一片秋。
江南的秋雨还在下着,古寺幽静,钟声悠远,惊起沙头雁,叫破一片秋。宁静也罢,忧思也罢,怀念也罢……都是我们与世界交流的私语方式。秋分时节,最适合内心与自然的交流。
【奥地利】里尔克写《秋日》:
主啊,是时候了。夏日何其壮观。
把你的影子投向日晷吧,
再让风吹向郊原。
命令最后的果实饱满圆熟;
再给它们偏南的日照两场,
催促它们向尽善尽美成长,
并把最后的甜蜜酿进浓酒。
谁现在没有房屋,再也建造不成。
谁现在孤单一人,将长久孤苦伶仃,
将醒着,读着,写着长信,
将在林荫小道上心神不定,
徘徊不已,眼见落叶飘零。
我们渴求生命的宁静,渴求醒着,读着,写着长信,渴求将甜蜜酿进浓酒,但往往没那么容易。要看见秋天的饱满与圆熟,要感受偏南的日照,却又格外需要这种安宁与志性。
现实波涛汹涌,唯有内心建立自我宇宙的秩序,才能感受秋日闪耀的时刻。
此时,一片叶子的轻轻摇晃,也是秋日的婉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