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是时间中发生。
当下,是秋天。蓝湛湛、响当当的秋天。
对我们而言,过去不再来,未来还没来。所以,除了“当下”,什么都不存在。
当下=此刻=体验=察觉=现实。
我觉得,这个等式让“当下”和“此时此刻”尤其突出。
今天,读到存在主义者狄格关于时间的描述,他说:一岁的孩子才生活在“当下”;四岁的孩子已经有“天”的概念;五岁的孩子有“昨天”和“明天”的概念;八岁的孩子有“周”的概念;十五岁的孩子有“月”的概念;二十岁的人有“年”的概念;而四十岁的人则兼有“几年”和“几十年”的概念。
生活的背景,让我们不寒而栗地学会屈从,它照亮了成长情境的道路。如今,成人的我们确实很难拥有“当下”,我们的时间单位不再仅限于“年”,回首往昔常常借用的单位是一个“十年”,又一个“十年”。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一书中说:
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把人孤立于当下这个瞬间的孤岛上……我们就彻底丢失了理解他与过去的关系。
这种孤立感,让我们深感“当下”的局限性。
我环顾四周:当下,除了当下什么也没有。餐桌明亮而结实地扎根在它的当下;六张椅子,一盏灯,两个小书架,玻璃移门,两扇窗帘,都真实地揭示了自己的当下。它们是存在的一切,那些非当下的一切都很遥远,也很模糊。
过去不存在。根本不存在。
当下,是事物完全呈现它们本身的样子——而在它们的背后……我们什么也看不见。
“活在当下”,让我想起数字时钟。也许,时钟给了孤立的当下一个适切的象征。
当我们努力进入当下,会偶然推动自己进入内在的体验。这高度专注又极其狭窄的体验,带领我们一路向前,就像一架飞机在无线电波的导航下精确航行。
在我眼里, 当下是三根火柴。
“当下”三根火柴
三根火柴在黑夜中一根接一根地擦亮
第一根是为了看清当下的脸
第二根是为了看清当下的眼
第三根是为了看看当下的深浅
一片漆黑为了回想这一切
一面将当下搂在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