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读《身份的焦虑》。【英】阿兰.德波顿 著,陈广兴 南治国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年6月第1版。
这段时间读了他的一系列书。但这一本,或许是最无趣的。没有办法,买来的书,不通读一遍,怎么知道到底怎样呢?所以,读完也常有遗憾。遗憾之后,才会继续寻找。
德波顿说,每个人的内心,都潜藏着对自我身份的一种难言的“焦虑”。可是,谁真正审视过这种身份的焦虑呢?他引领我们直面这一人心深处的焦虑“情结”。
说实话,社会的壁障和心性的困惑,在文字上能够澄清,但在复杂矛盾的生活目前,焦虑的舒缓和释放还得依靠自己。唯有在反反复复、曲曲折折中,才能抽丝剥茧,但最终也未必能领悟丰盈适意的含义。
一日,收到两次东关派出所的电话,调查回访是否主动做了核酸检测,做了多少次,小区是封控还是封闭,是否自觉隔离等。这种抽查又能怎样呢?自觉检测的当然如实回答;因种种原因未主动检测的人,会如何回答?假如真相迟迟不露面,我们将注定花费大量的光阴为谎言买单。
身份的焦虑是一种担忧,足以摧毁生活的松紧度。
今日读到一个比喻让我难忘,它将国家的组成对应成人体的相关部分:最高统治着对应人的头颅;国家对应心脏;法院对应两肋;法官和各级官员对应眼睛、耳朵和舌头;财政部对应胃肠;军队对应双手;底层工人和农民则对应双脚。
我们的双脚若想自由行走,最重要的还是依靠头颅和心脏。他们的位置是多么重要!
循环听一首歌,成就封闭的尊严。
Right Here Waiting
Oceans apart day after day
And I slowly go insane
I hear your voice on the line
But it doesn’t stop the pain
If I see you next to never
How can we say forever
Wherever you go
Whatever you do
I will be right here waiting for you
……
很喜欢这首歌的中文译名《此情可待》,仅第一句“海隔一方,日复一日”,便足以打动人心。一行一行,仿佛源源不断的新鲜氧气,不断填充已经缺氧的内心。
Wherever you go 凭天涯海角
Whatever you do 任凭天马行空
这两句很尽情,仿佛释放了最深层、最遥远的自我。疫情风暴的中心,音乐犹如一扇巨大的窗户,唤醒远方流动的风景。能如此,在这世上短暂停留,也不必遗憾。
回头看,我们已经走了很久,也走了很远。那,还要痛苦多少,还要等待多久,才能如愿以偿?
……
好的音乐、好的书籍、好的文字、好的画作,既能缓解我们身份的焦虑,又能激发人类最美好的品质吧。
不久的将来,我们定会重拾“诗词扬州”:春风十里的扬州,二分明月的扬州,玉人吹箫的扬州、烟花三月的扬州。历史的、经典的、精致的、柔和的扬州,值得我们无条件地去宠爱。
现在的这一切,就让它过去吧。
等待太久,便难免焦虑。尽快过去,就是最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