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太阳隐退,天气不燥。
早起,续读前段时间在扬州市图书馆借的《审美笔记》。刘再复 著。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14年8月第1版。
选文多是评论性文字,源自对中外文学名家作品的阅读与品赏,以“审美笔记”为题,我觉得不错。
提及高行健,便想起12年前读他的《灵山》和《一个人的圣经》。我很认可刘再复先生对他的评价:
高行健属于冷文学,长于内敛,自始至终用一双冷静的眼睛看人生、看人性、看世界、看自我。
他更接近卡夫卡,简约却精粹。如海里的鲸鱼,他按照自己的方向缓慢前行,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提升,不停地靠近自己的目标,不理会他人的攻击,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他曾像小偷一样,将自己的文稿装在罐中埋入地下。但终于,他赢得了某个庄严的历史瞬间,在瑞典皇家科学院这一举世敬仰的讲坛上诉说《文学的理由》。全世界都开始倾听他,这一故事本身就蕴含着说不尽的意义。
事实上,一个真正活着的人,没有必要像宠物一样满地打滚,也没有必要像鬣狗一样结群吠叫。即便是一条不起眼的小鱼,无论在深海里还是浅泊中,都有自己响亮而沉重的呼吸。
波浪翻滚,我们需要与成群结队的鲨鱼,保持足够的距离。
刘再复说,每一个作家都有两种主体,一是现实主体,另一是艺术主体。
我们是在教条和概念的包围中成长、迷失、再寻找的一代。遇见一个没有框框、没有教条、没有腔调的人不容易;遇见一个没有框框、没有教条、没有腔调的作家更难。
高行健就是这样一个“胆大包天”的人吧。他的文字里磅礴着生命,充满 “挣扎”“喘息”“脆弱”“狂欢”“悲哭”,批判力、震撼力极强。也许,这种开拓的力量,很珍贵、也很稀缺。
刘再复说,评价一个作家有两层观察,表层观察和深层观察。表层观察是他的政治表象、言论表象,深层观察则是他的作品、他的心灵方向和精神“硬核”。
其实,每一个人都有两种主体,一是现实主体,另一是精神主体。同样,评论一个人有时不仅看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有时也要看他没有说什么、没有做什么。
人的骄傲和写作的骄傲,正在文学和市场的距离之中。显然,至高的境界永远深藏着。
高行健的作品正给我们这样的暗示:任何专制权力都建立在人性的弱点之上,人心的黑暗导致政治的黑暗,政治的黑暗又制造人心的黑暗,两者互为因果。但,人性的光明必将烛照人心的黑暗,从而使人的尊严成为可能。
刘再复说,中国当代文学根本的困境并非外部环境,而是作家本身内在的环境。自由不是上帝给的,不是政府给的,而是自给的。只有自己意识到自由,觉悟到自由,才有真自由。
因为繁忙,我们的耳朵离文学有些远。文学的理由,正是人不会沉沦的理由。高行健在《一个人的圣经》里说:人要想心中保留一片净土,就得想方设法逃出这角斗场。
所有的叩问、怀疑、思索,都化作平静平实的讲述,震撼我们的正是那种对照、那种张力、那种巨大的矛盾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