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学校举行经典诵读比赛的日子,地点在各班教室。
《经典诵读300篇》中的古诗、童谣以及《三字经》《千字文》《晨读对韵》等,孩子们早已背得滚瓜烂熟。
滚瓜烂熟的坏处是极易失去文字最初的敏感,从而再也不会在感情中沦陷,而彻底魔化成“小和尚念经”。但是,文学的最高境界必是诗,诗没有末日。所以,语文老师真有责任去唤醒或点燃经典中精妙的观感。
诗歌虽已独立,在形式方面,仍保存着若干音乐的痕迹。
前几天正好读到周作人在《儿歌之研究》里所引的越中儿戏歌:
铁脚斑斑,斑过南山。
南山里曲,里曲湾湾。
新官上任,旧官请出。
据说,这首儿歌至今仍在绍兴流行。受此启发,我和孩子们创编了几句对接口令,串联起诵读比赛中的“古诗”“国学”“童谣”三部分:
美好童年,诵读经典;
铿锵节奏,牢记心间;
亲近童诗,妙趣连连。
练习两三遍,我们师生已能无缝对接。
想到每次诵读都是班长千篇一律地喊“起立”,今天我也稍稍变了一个小花招——
师:谁是诵读树?
生:我是诵读树。
果然,孩子们一边开心地喊着“我是诵读树”,就一边激动地站成了一棵笔直的树。
比赛结束,我送给孩子们一句话,打在大屏幕上:
读书滋味长,
经典润人生。
当孩子们响亮地读出来时,这句话的生命就已在流动与生展之中。
我记得斯宾塞说过:艺术和游戏,有几分是余力的流露,有几分是富裕生命的表现。是的,低年级孩子生命力本是富裕的,无论是读书写字,还是吃饭做操,总喜欢在游戏化的情境中争得自由。
他们时常忘记规范,情不自禁地冲破种种“限制”。当一项活动有游戏般的快乐时,孩子们不仅可以变成“诵读树”,也可以变成“粽子糖”。他们力有余裕,任意挥霍,显得豪爽不羁。
想到和孩子们的相处只剩十余天时,便觉得所有聚在教室里的小小努力,都有游戏般的美好。
其实,经典和童年一样,是需要凝神注视的。
当然,因为有孩子们的参与,诗歌也不再孤立无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