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幻术师赵楠

虽然人们常说电影是一门视听的艺术,但不得不承认,大多数人观看电影时,在画面上施加的注意力,还是远远超过对声音的倾听。对于大部分观众而言,在观看电影的时候,多半都会集中关注在故事剧情、演员表演、动作、特效,对电影想再深究一下的会分析一下镜头画面、色彩转换、服装妆容、背景灯光等等,有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常常得不到太多的注意,甚至会被忽视掉,那就是电影的声音。

这个声音并不是单纯的指电影的配乐,也不只有演员的台词对白,而是涵盖了在电影放映过程中听到的所有声音,囊括人声、环境声、烘托氛围的音乐声。比如影视剧中常见的雨中戏的雨声、动作戏中打斗、追逐、枪战的声音、水杯落地的声音等等。

我们认为最平常不过的某个场景,可能背后都需要大量的工作来制作声音。尤其是在拍摄现场比较复杂,同期声几乎用不了的情况下,后期的声音制作就更为繁杂了,先要配音,配音完毕还得修音,还得匹配上环境声、动效声、特效声,还得平衡整场戏与整部电影前后声音的质感,步骤十分精细。

如果是特效电影还得配上与整个画面气质相符的声音,这些声音往往无法在现实中找到,只能依靠人工设计,像电影《哥斯拉》中各种怪兽的叫声、《神奇动物在哪里》中各种魔法的声音,都只能经由人工合成,达到一种与电影浑然合一的视听效果。

一部电影需要成千上万轨声音,才能让我们在观看电影的时候,拥有一个好的视听感受,这些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电影中“声”的功劳来自声音团队历经千辛万苦的制作,声音指导就成了电影幕后又一个分量感十足的角色。

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声音指导大师赵楠,她是奥斯卡评委会成员之一,曾获得金像奖、金马奖、金鸡奖多个奖项,在电影声音制作方面有着丰富而专业的经验,我们看过的《画皮2》、《风声》、《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催眠大师》、《影》、《奇迹笨小孩》等电影,都是她主导的声音制作。

2020年时光网出品了电影人物微纪实节目《我在中国做电影》,聚焦中国电影幕后人物,从多个电影工种中选择五项代表性工种,每集讲述该项工种的一个代表性人物(或团队),通过他的故事来展现职业魅力,通过他的成长来管窥产业的发展,这其中的代表就有赵楠。

赵楠认为如果把电影比作“幻术”,那电影声音创作者则是“幻术师”,以听觉入手,运用声音的手段制造一场幻觉,让观众沉浸到这场如痴如醉的造梦世界当中。声音“幻术师”之所以至关重要,是因为他们给观众创造了真实的感受。声音能带给观众更真实的感受,让观众离人物的内心更贴近,让电影的观点表达的再直接一点,使观众形成强烈的代入感,达到身临其境的境界。

谈到对于声音的创作,赵楠觉得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面对无声的影像,通过创作者本人对电影的理解和气质的判断,对成千上万的素材进行拾取,并根据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艺术的审美从中进行摘取、选择,再把它编排设置到电影中,融合成为一个需要观众感受到的、最有实际经验的听音程度。最终,声音从“无”被创作出来,电影从“无声”进入到“有声”,这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就是整个声音的制作过程。

在纪录片中,赵楠分享了《影》的制作经历,通过她的讲述或许能让大多数人更为深刻地理解声音指导的工作。

《影》讲述了一个从八岁起就被密室囚禁的小人物,不甘心被当成傀儡替身,历经磨难,努力寻回自由的人性的故事,故事中处处透露着克制。同时《影》的风格特征是水墨风格,色彩呈现比较单纯。

秉持赵楠一贯的创作原则,最重要的是要从美学上有一个定位,确立一个声音风格,再按照这个思路去创作和呈现影片。她认为“气质”是《影》这部电影的声音最重要的部分。寻找它也是最花精力、最困难的阶段。为此,他们查阅了大量与三国时代相近的历史资料,以及那个年代关于湖北地貌的描述,并听了不少当地的民俗音乐,在网上也下载了很多与影片类似影调和感觉的作为参考。

最终,他们找到了“侘寂”两个字,确定声音为古韵古味的风格,完美地概括影片的整体气质。

细节方面,在张艺谋导演的《影》中有大量在雨中厮杀的画面:

成群的士兵在雨中冲锋陷阵,少女青萍在雨中刚烈死去,境州在雨中战斗展示自己的野心·····雨声不仅是背景,本身就是一种表达。

为此,声音指导赵楠和她的团队“几乎找来了全世界的下雨声”,只为声效深入观众内心。沛国的雨声像针一样,一种阴郁的感觉,在南方实录,非常细微柔情;炎国的雨声都是在湖北实录的,大颗雨滴大力打在地上,突出打斗场景,清晰狠戾。

雨声可以收集自然界的声音添加到电影中,但在《影》中,赵楠和团队的更多工作都是要看着无声的画面去想象声音,然后将合成声音和画面匹配。

在做这样的工作时,赵楠一般基于需要配音的画面在大脑里初步成型,脑子里能反应出来大概五六种声音,形成一个思维的创作过程以后,再实际去操作,原则就是要让声音真的由动作发出一般。

以郑恺饰演的沛良被刺一幕为例,赵楠谈到,“比如,我真捅了一个人,它其实没什么声。但我们要达到电影感的真实,用电影最真实的方式杀死一个人,怎么能让你觉得又真实又愤怒又有情感。又比如捅沛良后心的镜头,他只要一说话,就咕咕往外冒血。我们当时就分析捅进肺里是一个怎样的声音过程。”

刀剑是从后心位置插过去的,顺着骨头缝刺进肺泡,如何制造出被捅进肺中的声音,成了难点。赵楠和团队当时用鱼鳔模拟肺,捅进去的位置充满了气体,当“肺”破了以后,立马需要有血灌进去的声音,这样血往上涌着,才让观众觉得他是被捅到肺了。赵楠解释道,做一些人物动作的拟声时,他们常常把所有的物理动作行为,拆解到最细,还原最真实的东西;然后再用不同的方式,比如放大音效,就会产生特别奇妙的艺术效果。

一些杀戮部分的戏的声音在现实生活中也不存在,为了还原真实感,他们还找来鸡、鸭来模拟刺穿的声音。比如沛国士兵长坂坡的伞阵戏,赵楠和团队找了很多类似形态的金属器皿,铁锅、铁块、推车等等组装成了模拟沛伞,在不同地面上拖着前行,最终录制出了令人满意的声音。

赵楠和团队还十分注重声音与人物特征的塑造。《影》中最常见的剑与铠,根据使用者的不同,声音设计上也有所侧重。比如王剑,是地位的象征,由精钢打造,声音质感要漂亮。黑衣刺客和暗杀子虞的武将,身份不同,他们的剑也略有不同,前者需要更轻、更锋利,后者就需要更有力量的特征。同时根据生理动作和物理现象去拆解声音细节也十分重要,这样能提高声音的准确度,从而提高观众听觉的真实感。比如利剑穿透盔甲的声音,对运动细节进行了拆解,剑穿断金属护甲,割破皮子,击中身体,筋膜断裂,刺入骨头,再爆破式地从后背带着血肉穿出来。看似是一个动作的声音还原,但当这些细节被清晰地放大时,人物的愤怒和事件的残酷就得到了很好的刻画。

赵楠说,“将人物性格、心理状态、运动方式、生理结构都进行拆解时,你的声音才可以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心理感受和生理反应。”

最终,《影》获得了第55届台湾金马奖最佳音效提名。

如今,《影》这部电影常常被作为电影声效的经典案例出现在各类研讨活动中,业界的认可度极高。

从业几十年来,赵楠几乎做过声音相关的所有工种:对白录音、对白编辑、动效录音、动效编辑。她经历了十几年前中国电影的同期声时代,感受着录音行业的跌宕起伏,在不断积累和历练中终成一名优秀的声音指导。

经常夜里两三点了,就赵楠一个人在混录棚,啥人没有,啥声也没有,面对一千多个素材,一个一个放,一个一个制作。

“每一个声音从业者,没有五年、十年不可能成为很优秀的混录师或者声音指导,能付出五年、十年安于干一件事的人,无论在什么行业,这种人都会发展得很好。”赵楠说。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声音幻术师赵楠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