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宁(四川)
悠悠岁月,欲说当年青春往事。那年高中毕业,我和我的同学们都下乡插队当了知青。我和我的同学赵定、曹霞,来到了离县城八十里外的大乘区油花公社。
曹霞同学,天生丽质,一对眼睛盈盈秋水,是屏山中学校花。我俩一同插队在民乐大队,生产队紧挨着生产队。站在龙塘边上能看见同学的知青点房子,大声喊都听得到对方喊什么。赵定插队在光明大队,要走一个时辰,相互常有联系。农闲时间,想同学聚会了,就托人带上口信叫上赵定、曹霞和高庄、朱咡几个重庆知青到我们知青点来耍。我们龙塘队,因有十余亩水面的龙塘而得名,知青们来到龙塘队都要到龙塘里去游泳。
那时,过年过节、农闲时社员们聚在一起打扑克拱猪、玩百分,已经是很高尚娱乐了。我们知青聚在一起,就爱打扑克,赢了坐着,输了蹲着。后来觉得蹲在板凳上不舒服,改为输了在脸上贴纸飞飞。
知青们农闲时常串门聚集,知青在下乡成长过程中起到了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和交流的作用。
那年九月,生产队的谷子打完了,农村已进入了农闲,知青们就利用这段时间串门走耍,或到城里赶集。
有一天下午,知青谌取扬、宋新、高庄、朱咡,还有同学赵定、曹霞,大家聚在我们知青点一起玩扑克,边玩扑克边谈起了泥鳅的烹饪方法。重庆知青高庄说:“泥鳅有好多种做法,可以烧活水和干煸泥鳅,而且很好吃。”赵定接着说:“泥鳅蛋白质高,营养价值好。”知青们越说越扎劲,说得大家口水直流,在我的提议下,大家干脆提着小水桶,拿上脸盆到田里捉泥鳅去了。
来到门前大田坎上,田里还有五厘米深的水和打完谷子留下的谷庄。那些年,农村没有人捉泥鳅来食用,所以,能清晰看到田里有许多泥鳅。大家迫不及待卷起衣服裤腿,赵定和朱咡还脱掉长裤只穿了一条裤衩就下田去了。可是田里有水,泥鳅很难捉。高庄说:“杨宁,我们要把田里的水放干才能捉到泥鳅。”
等了半天,好不容易把水放干了,田里的泥鳅也开始活蹦乱跳起来,这时大家在田里以最快的速度开始捉泥鳅。赵定说:“我们今天晚上要想吃泥鳅,必须想办法。杨宁,你去拿撮箕来撮泥鳅。”我跑到保管室拿了两个撮箕来,大家用来撮泥鳅,水桶里的泥鳅渐渐地多了起来。
那个时候,农村很环保,没有农药化肥污染,农田里的庄稼和蔬菜,都是使用农家肥;没有饲料添加剂,一年多还喂不肥一头猪儿;农田里、小河沟里的泥鳅、鱼儿和青蛙到处可寻。在泥鳅成群结队的地方,我用撮箕一次就收获十多条。赵定为了捉到逃脱的泥鳅,不小心扑到田里,脸上和衣裤全是黄泥巴,乐得看热闹的小朋友们笑声不断。
傍晚,乡村已炊烟袅袅,忙完农活的社员们已走在回家的乡间小路上。我们捉了有六斤多泥鳅。曹霞同学没有下田捉泥鳅,在田坎边上撬了满满一撮箕折耳根。知青们带着丰收的喜悦,唱着“捉泥鳅”的歌儿凯旋而归。
回到知青点,大家开始打整泥鳅。将泥鳅破肚洗干净,足足装了一盆。在厨房里,我把准备好的仔姜、泡辣椒和小葱切好备用,将菜油倒入锅中加热,把切好的泡辣椒仔姜炒香,再将泥鳅入锅爆炒后加水焖十五分钟,然后起锅装盆放入寸葱,一盆香喷喷的仔姜泥鳅就端上了桌。赵定也将煮好的一盆白水南瓜汤端上了桌。大家围坐在四方桌前,一盆仔姜泥鳅、一盆凉拌折耳根、一盆南瓜汤和一盘素炒苕尖、一斤苞谷酒,就是那个年代的聚会盛宴。大家一起喝“转转酒”,欢声笑语,充盈在知青小屋。
知青在农村,由于食品供应匮乏,缺少肉食和营养,农村社员们不食用的泥鳅、黄鳝、青蛙等野生小动物,连非常美味的红苕尖都被社员当猪草用来喂猪。知青们到农村后,没有菜吃,就去采折红苕尖;没肉吃,就去捉泥鳅、逮青蛙,什么仔姜泥鳅、干煸鳝鱼、酸菜青蛙、凉伴苕尖等菜名相继问世。也是从那时开始,知青为中华食谱增添了新的一页,同时也丰富了人们餐桌上美味,为“舌尖上的中国”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