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春风拂问津

三月的春风如细丝一般柔和地吹拂在大别山上,山上的柳条呀、细藤呀,在春风的抚摸下伸出嫩绿的手臂,迎春花、山桃花、油菜花,还有那些不知名的野花纷纷探出头来。横亘于长江与淮河之间的大别山脉,从天柱峰一路向西逶迤奔腾而来,在武汉市新洲区举水河畔终于停下了匆忙的脚步。

问津书院就坐落在大别山的这道余脉上。书院坐北朝南,背靠层峦叠翠的孔子山,俯瞰蜿蜒流淌的孔子河,由三高六矮十三幢五十余间房屋组成宫殿式建筑群,院落鳞次栉比,建筑规制宏敞,白墙翘檐黑瓦木窗,古朴庄严中渗透着古老的书香气息。

走近书院,首先印入眼帘的是六扇朱红大门,上有兽面铜环,中为大成门,左右分别为金声、玉振,另有东角门、西角门等。匾额上“问津书院”四个大字十分醒目,据传为曾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的书法家张翼轸于 1913 年书院重修时所书,书法字体端正敦实,苍劲古朴。东西两侧辕门分别挂“道冠古今”“德配天地”匾额。穿仪门而进是一个三重院落格局,院内走廊回旋、亭台相济、楼阁相望,中轴线上依次有仪门遗址、讲堂、大成殿,两侧分别有东、西庑殿。庄严轩敞的大成殿内供奉着孔子圣像及清代康熙、嘉庆二帝所赐“万世师表”和“圣集大成”金字匾额,孔子圣像由黄罗幄围绕,两旁楹联为曾在问津书院任主讲的湖北黄冈人黄自芳所撰,联曰:“圣人在上,贤人在旁,恍见当年执辔时,车马风尘,早已化成南国;传道得徒,行道得舆,试观此日问津处,文章礼乐,居然教衍东山。”殿内整洁肃穆,朱红神龛、雕花供桌及陈设的礼器摆放有序。东庑殿有仲子、隐士二祠,西庑殿的文公祠供奉着曾在此讲学授业的理学大家朱熹像。朱熹一生多次游学湖广,晚年讲学于孔子山庙学(即问津书院),曾以诗相赠书院:“苍颜已是十年前,把镜回看一怅然。履薄临深谅无几,且将余日付残编。”诗里行间,对书院的深厚感情拳拳可见。

问津书院是中国古代唯一以《论语》记载“子路问津”典故而命名的书院,其前身为孔庙,始于汉,兴于唐,沿于宋元,盛于明清,是历代尊孔崇儒、讲学授业的场所。正如书院讲堂的楹联所言“天地楚黄,万古斯文开道脉;地留辙迹,千秋多士接薪传”,其儒脉历经两千余年,弦歌不绝,历史故事悠久,胜迹遗存众多,文化积淀丰厚。在书院发展史上,一大批鸿儒名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以入世的态度进取、以出世的态度兴学,实现了书香传承和人才辈出,赋予了书院既入世又出世、既兴儒又融合的特征,使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在这里赓续传承。

在书院发展史上,最值得一讲的是三个人。

首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64年,刘安承袭淮安王爵位,治所设在今安徽六安,辖区范围包括了湖北麻城、邾城(新洲)一带。刘安生活的时代,西汉治国处于从道教向儒教过渡的时期,刘安虽是一个信奉黄老学说的人,但也积极逢迎尊孔兴儒的社会风气,在治所内广纳儒生、文学术士,讲论道德,著书立说,成就斐然。这一年,老百姓在孔子山附近耕田时,挖出一块石碑,上书“孔子使子路问津处”八个秦隶体大字。刘安得知此事后十分重视,命人在发现石碑处建亭,将石碑立于亭内,并历时三年建成一座孔庙用以祭祀孔子。从此,孔庙所倚之山被称为孔子山,孔庙前方所横之河被称为孔子河。孔庙周围还相继出现了问津台、回车埠、长沮冲、桀溺畈、颜子港、晒书场等地名。这些地名都与孔子当年率领众弟子沿着光黄古道自陈蔡适楚,被一条滔滔江水拦住去路后,弟子子路向正在耕田的两位老农(即楚国隐士长沮、桀溺二人)问路的情景。虽然孔子适楚问津地点尚未定论,但淮南王刘安在此建庙祭孔,推动了儒教南浸和与楚地道教的融合,为书院植入了既入世又出世的基因。

其次是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唐朝会昌二年(公元842年),著名诗人杜牧受宰相李德裕排斥外放黄州任刺史(治所在今新洲邾城),为“遵循国风,张扬至化”,杜牧在孔子山下“立庙祀先圣,兴学校”,扩建孔庙规模,改庙名为文宣庙,并在庙中设置学堂,招收学生,教化士民。《问津院志》称“立庙先圣,兴学教士,一时家循孔教,人诵儒书”,文宣庙因此成为湖北乃至全国最早的书院之一。杜牧在散文、诗歌、军事、书法等方面都很有才华,与李商隐被称为“小李杜”。杜牧先后在洪州、宣州、黄州、池州、睦州、湖州等地任职,其人雄姿英发,其诗立意奇特,写下了《张好好诗》《清明》《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名诗篇,他所任职的地方大都在鄂东、安徽和浙西一带,其诗《山行》所写的山可能是安徽和鄂东一带大别山脉中的一座山,不可能是几百公里之外后来受诗启发改名爱晚亭的山。他在黄州刺史任上写作《赤壁》,表达了对赤壁之战的独特看法。历史常常跟人开一个玩笑,越有才气的人仕路越不顺利,只有看清生活的真相后才会通透彻悟,以出世之心做人,以入世之心做事。遭遇人生失意、官场贬戍,杜牧并没有一蹶不振,今朝有酒今朝醉。文宣庙修成后,杜牧亲自到文宣庙讲学,其弟子达数百人之多,一时间学在庙中、庙中有学、庙学合一,庙学风气十分兴盛。正如他在《黄州刺史谢上表》中说:“使一州之人,知上有圣仁天子,所遣刺史,不为虚受,熏其和风,感其欢心,庶为瑞为祥,为歌为咏,以裨盛业,流乎无穷”。虽然杜牧在黄州刺史任期只有两年多,但他在黄州兴利除弊、劝课农桑、关心百姓疾苦,所办的庙学对于推动黄州的开化起到了先导作用。杜牧是黄州文化史上第一位任地方主官的大诗人,他对黄州地区文明教化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我们今天的认识是不够的。

再次是明朝布衣萧继忠。布衣草根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超越社会精英人士的贡献,在历史上为数不多。明朝布衣萧继忠学识渊博,因看透明朝官场黑暗而终身不仕,把毕生所学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执掌问津书院长达26年,推动问津书院走向鼎盛。萧继忠扩建了书院的院舍,完善了书院的管理制度,邀请四方名师前来讲学从教,各种学术流派在这里交流碰撞,推动了学术的繁荣和多元融合,使问津成为“几与鹿洞、鹅湖、东林、首善相颉颃”的知名书院。由于萧继忠与东林党人来往密切,受到阉党迫害,但往往风雨过后的风景更美丽,战胜挫折的人生更丰富。萧继忠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尽一个儒家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普及社会道德教化。萧继忠认为,圣人无过、君子改过、小人文过,要求学子向君子看齐,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自助集体的力量端正个人的言行。就连黄州境内有两兄弟因争夺遗产发生纠纷,都要来书院评理调解。

孔子河水清幽幽,流淌了二千年,汇入长江,汇入中华文化的大脉;问津书院的朗朗书声,传习了上千年,注入人民的心田。

问津书院以礼仪为门路,以道德为藩篱,对当地百姓进行儒学教化,使黄州一带至今民风淳朴、土风厚善。进入21世纪以来,鄂东的英山农村成立由退休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组成的“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协会”,采取“好事大家传、坏事大家管、歪风大家纠、喜事大家办”的方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会员达3万多人,农村思想道德协会曾入选“湖北省十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品牌”。

文脉似兰,其馨远播。如今,一尊高达3.3米高的孔子铜像静静地矗立于问津书院大门口,无论风急雨骤还是霜月落庭,孔子都谦恭地注视着远方。孔子没有想到,他在楚国边境上的一声叹息,给这里留下了千年历史文脉,造成湖北文化的重心东移和黄州人才群星璀璨,从杜牧到萧继忠为往圣继绝学,再到辛亥革命义士奋起、红色革命将星云集,为万世开太平,凭将一掬西台泪,洒作千秋正气歌。

问津千古事,环辙至今情。

春风抚过孔子山,空气中夹带着清新的泥土香味,山中飘来依稀可闻的读书声。在这细细的春风里,淳朴的人们挽着篮、挑着担来到问津小镇旧街旁赶庙会过花朝节,参观祭孔大典,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古圣先贤的崇敬,都寄托在这春光好时节里。于是,美好的一年就开启了。

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姚亭华,湖北省委讲师团办公室主任
省党史学习教育办公室材料简报组负责人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千年春风拂问津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