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线任务

“我和世界有过情人般的争执。”罗伯特·弗罗斯特如是说。我喜欢“情人般的争执”这个说法,它代表着彼此的关系是良性的,温和的,争执过后是情人的甜蜜。我们之间也有过多次的争吵。所幸每一次的争吵,都是亲密关系的升级。我们都在探索、洞悉和对抗着自身的顽疾。一个人变得更好,身边的人也会跟着变得友善和容易相处。这里面很大一部分是得益于自己跟自己的和解以及对这个世界的包容。
在最近的一次争吵中,我决定提前启动两个支线任务。一个是出去走一趟,一个是收入分配。
单身那会,我给自己放过几个月的假,一个人出去走了几趟。它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看过的世界大了,见过的生活方式多了,就不会轻易去羡慕别人的生活,也不容易在一些琐事上纠结和生闷气。和小多啦在一起后,我给她数次说起过要带她出去走一趟。这个承诺到现在还没兑现。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来阻碍它的发生,就像我们的手上,永远都有抛摔不掉的琐事和烦恼。
现在我算是想明白了。真正期待未来有一大段时间出去,是不现实的。真有那么一大段时间了,说不定还在为生存焦虑呢,哪有什么心思出去撒野。单身的时候还好,一人吃饱全家不饿。那些让人热血沸腾又心生向往说走就走的旅行,那些所谓的艳遇,基本都是一个人的状态下完成的,原因就在此。拖家带口的旅行,往往都是一堆鸡毛蒜皮的家常琐事,压根不值一提。不期许未来,就着手当下。等这波疫情消散,我们就短暂出发,先把周末能触及的地方都走上一趟,让内心愈发的丰富和明亮。
至于收入分配,其实是为有孩子所准备的。我们对生孩子这事不热衷也不排斥。既然从来没想过丁克,那就意味着我们内心其实是愿意做这件事的。
我们也讨论过对孩子的期待。我们对孩子没什么期待,因为生他养他,是我们心甘情愿选择去做的事,没有附加太多预期和打算。这种选择和付出,或者称之为爱,是无条件的。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少体验到无条件的爱。我们现在所得到的所拥有的,绝大多数都付出了相应的代价。要是当父母了,我们希望能减少这种缺憾。我们对孩子最大的期盼,就是希望他能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拥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平淡安康地度过一生。
这种要求,更偏重精神层面,同时也意味着我们自己要成为带孩子的主力。父辈带娃,基本更偏重物质方面。但我们作为过来人,作为敏感、早慧且对童年时代记忆尤深的人,更深知精神的力量远大于物质。这也就必然牵扯到,得有一个人在家带娃,另一个人得保证家庭经济的稳定,给予对方足够的安全感。
对于家庭的收入分配,我想到的一个法子就是:如果小多啦选择做家庭主妇,那我每个月的收入在扣除了家庭各种开销后,剩下的钱一人一半,并且在工资到手的那一刻,马上主动转给她,不需要她开口。开口或伸手向别人要钱的感受,是很难受的,即便是亲如家人亦如此。我很小就体验过这种难受,曾暗暗发誓再也不要去体验。
原本这件事,是打算有了孩子之后再开始的。现在觉得最好马上执行。如果想让对方安心做家庭主妇,并且打心底里承认主内主外拥有同样的价值,同样的辛苦不易,最好的方式就是做到家庭收入均等享有,主动分配。如同我们上班,都希望老板每个月准时爽快地发工资,而不是各种扣扣索索拖着不发。
做家庭主妇难免有顾虑且不安。要做的,不是试图去给对方讲道理,去商量去画饼,这只会增加焦虑,而是主动去帮助对方降低这个角色转换过程中的不适感。你把规划做好了,家务活安排妥当了,钱也到位了,对方的顾虑自然就消了。这好比有人叫你出去玩,地方定了,吃喝玩乐都备上了,叫你去玩的车直接开到楼下了,不想出门的心思自然就没了。

图片

杨八狼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支线任务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