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不论在成年还是小时候,他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通常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
这是伏波娃特别出名的一段话。但这段话格局不高。它的根基建立在性别之上,把男女对立起来了。事实上,任何一个想要掌控自己生活和命运的人,都必须要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无论男女。
这条极为艰苦的道路,恰如《闻香识女人》中的台词:如今我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我知道哪条路是对的。毫无例外,我就是知道,但我从不走,为什么?因为他妈的太苦了。
我觉得这才是生活的真相。艰苦的道路,大家都不愿意走的,只是在冥冥中,有人被选中走这条道路,有人只能走这条道路,有人被迫走这条道路。如果有得选,没有谁会主动走这条道路。因为他妈的太苦了。人性本来就趋利避害,趋乐避苦。主动找苦吃,必然是为了更高的回报,是期待苦尽甘来,最终还是为了那个甘。
在这一点上,孟子说得很透彻,也有一定成分的美化: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但在吃苦这一点上,性别的差异就特别明显,多数时候默认男的先苦后甜,女的先甜后苦。古往今来的大家族里,谁挨骂挨批最多,谁吃苦头最多,谁历练最多,谁就是那个内定的接班人。凡是各种宠的疼的这也不用干那也不用承担的,都是远离核心资源和利益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女儿备受宠爱,舍不得让她吃半点苦头,其实是一种隐性的重男轻女。对她们来说,父母已经给她们设定了最好的归属:在娘家被父母宠,在婆家被老公宠,无缝衔接当一辈子的宠物。
我们传统的文化核心,在男女上的基本体现是男刚女柔。男的刚指的是敢担当,负责任,有勇气和智慧。关于刚的种种定义,无一不是建立在解决问题之上。而女的柔指的是温柔,温软,调和,让人如沐春风,温暖舒适。关于柔的种种描述,都是侧重于体验和感受,不是解决问题。
同样的,很多谈及男女思维的差异,也喜欢往这方向走。譬如男人喜欢想办法,倾向于解决问题,更偏向理性思维,处理事情更讲求逻辑,注重目标。女人习惯做选择,倾向于分享感受,更偏向感性思维,面对事情更习惯注重感受,活在当下。这样的论述,还是离不开男刚女柔。
在各种童话故事中,主旋律不外乎是王子拯救公主,骑士拯救公主,勇士拯救公主。在绝大部分影视剧中,当危险和灾难降临时,女的往往在旁边承担起尖叫,哭泣,惊恐缩成一团之类的戏份,或是脑残,作死,不停制造问题的闯祸人。她的作用,就在于危难时刻,召唤男主英勇闪现,力挽狂澜收拾烂摊子。至于《古墓丽影》中的劳拉,《生化危机》中的爱丽丝,《剑雨》中的曾静,那都是奇女子,跟普通人沾不上边。
反观男的,不管正派反派还是路人甲乙丙,遇到危险都应该自救。他自己就应该是解决方案,或者至少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如果他像女的等着被人拯救,他就已经算不上什么男人了。如同在《教父》中,我们尊重的男人是接过父亲权杖的Michael,而不是挨了打回家哭诉的Fredo。等量的责任带来等量的权力。没有责任也就没有权力。如果他还需要老父亲出手拯救,就说明下一代的衰落就在眼前,譬如《老炮儿》。
凡此种种,其实是一种思维驯化,不断告诉你不用动脑子,反正你思维偏向这个,社会默认你适合干这个,人性告诉你喜欢干这个,所以你只需干这个。用进废退,脑子慢慢就生锈了。你的生活和人生道路就已经设定了。如果想踏上那条极为艰苦的道路,掌控自己的生活和命运,就要清楚知道,那条路跟性别没啥关系。拿性别说事,不过是一种委婉的劝退。
图片
杨八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