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扶持的只能是伴侣
李江斌
有一对夫妻,为把儿子培养成人,含辛茹苦、呕心沥血,儿子大学毕业就考上研究生,读完研就被一家跨国公司录用,不久进入中层,被派往德国。为了在德国定居,老两口倾其所有,搬到了爷爷奶奶过世后留下来的农村旧宅。不知情的人认为,老两口把城里房子卖了,可能是儿子要把他们接到国外去。哪曾想二十多年过去了,老头子在病床上奄奄一息时,无光的眼睛一直盯着病房门口,可是直到闭上眼,也没有见到想见到的人。直到他们的旧宅子要开发了,他们的儿子回来了,直接跟妈妈摊牌:补偿是三套房子,一套价值90万元,只要一套房子,留给妈妈安享晚年,剩下180万元,他现在投资一个项目,急需这笔钱。年过七旬的母亲铿锵有力地作了回答:我要了三套房子,两套给你大姨家的两个哥哥,我和你爸的晚年生活,全是由他俩在替你尽孝,在你爸爸患病的几年中,他俩牺牲了自己多少的宝贵时间,不仅给予你爸和我无微不至的照顾,而且还花去了多少钱,唯有我心知肚明。还有一套留着我住,我已经立了遗嘱,我走后,房子无偿捐献给希望工程。
河南洛阳一位90岁的彭老爷子,为83岁瘫痪的妻子搭建了满屋子的扶手。彭老爷子的老伴几年前因为脑血栓而瘫痪,他们的儿子患有抑郁症,自顾不暇;女儿也已经当了奶奶,忙得脚板子不沾地。
为了方便老伴挪动起身,彭老爷子在家中各处用竹竿、藤条等物品捆扎制成了特殊的扶手。在卧室修建了一台小型的“移动吊机”,可以帮老伴儿从床上起身移到轮椅上。为防老伴得褥疮,彭老爷子隔三岔五地给她翻身、擦洗,清理排泄物,从未有过半分嫌弃。
典型的“少年夫妻老来伴”的现身说法。
柴米油盐的经年岁月里,哪对夫妻都曾吵过、闹过、悔过、怨过。可再回首时,才发觉有过最多回忆、最多陪伴和扶持的,正是枕边的伴侣。
有人做过没有考证的统计:人的一生大约会遇见8263563人,会和39778人打招呼,与3619人熟悉,275人走得亲近。
的确,年轻的时候,谁的身旁不是高朋满座。可随着年纪的增长,有太多的人都在时光里走散,即便是曾经亲密无间的人,也不过是陪你同行一段而已。
一位美国教授在心理学课堂上请一位女同学在黑板上写下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女生写下了父母、丈夫、孩子、朋友、同事。接着,教授让她划掉可以割舍掉的人。女同学艰难地抉择之后,黑板上只剩下了父母、孩子和伴侣。教授又说再划掉两个。女同学已经濒临崩溃了,她含泪划掉了父母、孩子,留下了伴侣。
教授问她理由,她啜泣着答道:“父母肯定会先我而去,孩子也会长大后拥有自己的生活,只有伴侣,能陪我最久。”不是吗?父母大都要先行退场,儿女都要展翅翱翔。唯有身旁的伴侣,才能陪你走完余生。
《生机无限》纪录片中,一位88岁的老人在家中摔伤了腰,深夜被送到了医院。医生看到是一位老人,就提出联系他家人。老人连连摆手说,他可以自理,不用联系任何人。可他已经步履蹒跚,幸运的是他伤得也不重,在医护人员的悉心帮助下,老人完成了全部检查。
后来才知道老人姓高,膝下有三个女儿,都移民到澳大利亚。女儿们都想让他过去,但在那边没有医疗保险,看病都得自己花钱,他不愿成为孩子的负担。
在他们年富力强时,一门心思地为儿为女,不辞辛苦、不怕风霜,哪怕付出再多也在所不惜。即使老了,也不想不愿给孩子添一丁点儿麻烦。可儿女,却未必都会给予同等的回应。
在父母健在时尽心尽孝,不让自己徒留遗憾;善待枕边的伴侣,恩情心中记,怨怼随风去,用包容和理解去回馈今生的相知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