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虚荣心及其它
文/蔡四伯伯
退休之后,混迹于文史界,加之自己也时常弄些"豆腐块",偶尔见之于报刊或官方网站,不免心中有些窃喜。不过非常遗憾,每每编辑老师要我附上两百字以下作者简介,两寸近照一张,居然不知道如何下笔。仔细想来,自己社会职务竞是白纸一张,虽然自"三十而立跑新闻"之年始,摇笔杆子至今整整三十年矣,在中国文联系统所辖56个文艺团体的会员名单中,我居然一个也没捞着。更有甚者,就连市县一级的作协、诗协、联协、民协文艺团体的会员也不是。不由得心中一声长叹,原来,我什么也不是,除了是十四亿中华儿女的一份子,与当代文人、社会名流之"桂冠"竟然毫无牵扯,一夜醒来,不觉惊出一身冷汗。
也许因为平时爱学习,阅读面广的缘故。近日,在翻阅《老三届诗联集一一纪念湘潭县一中建校七十周年》(中国诗词楹联出版社,2016年8月第一版)时,发现该书编委会一页赫然写着:终审:曾XⅩ(中华诗词一级著作家)
据调查了解,所谓“中华诗词一级著作家”是不存在的。也就是寄住京城里的某些文化骗子勾引你买几本大型诗词合集(以老干体为主),颁发个你的一个“荣誉称号”。
书名大约是《本世纪百名优秀诗人集》之类。这几本厚书价格不菲,定价至少八,九百元。奖杯是黄铜的,金光闪闪,与电视上看到的荣获世界杯大赛中的冠军,亚军的奖杯如出一辙,要二千多元一个。上面刻写着“…20XⅩ年全国百名优秀诗人。”
就是这样明摆着的骗局,社会上一些智商不低、情商很烂的老人明知上当、却乐此不疲。这些可怜又可恨的老人,每月退休金高达五,六千元,也许是钱多得花不完,他们不去关心下一代,多少做些社会公益活动,宁肯花上四,五千元钱买来这些徒有虚名、一文不值的"桂冠"。说到底,还是被虚荣心蒙住了眼晴。
有鉴于此,我索性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怕犯众怒,来说道说道一番。
虚荣,顾名思义,即虚假的荣耀,脱离实际的伪存在。凡有虚荣心的人,有很强的自尊心,对美好事物的占有欲也很强烈。虚荣心人皆有之,上至耄耋老人,下至黄口小儿,概莫例外。
何谓虚荣心?无论古今中外,无论男女老少,无论贫富贵贱,人人皆有自尊心,若自尊心扭曲后即变为虚荣心。
古往今来,因虚荣而致前途尽毁的事例不在少数。
年轻的,如初三语文教材《伤仲永》一文中的方仲永,五岁时不识笔墨纸砚就会写诗,堪称神童,未来可期。这本来是件好事,高兴之后孩子该学还得学,博古通今方可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可悲的是孩子的父母只看到了眼前的名气和利益,拉着孩子到处炫耀,拜访县里的人,久而久之,学业荒废了,长大后的孩子错失了学习的大好时机,落得个”泯然众人矣”的下场,致使一代天才陨落,究其原因,皆因虚荣心所害。
年长的,如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的女主角马蒂尔的故事,就向世人敲响了撕下虚荣面具的警钟!马蒂尔天生漂亮,但却因为出身低微而难过。不料,一天她有幸参加了一个上流社会的舞会。为了让自己更加迷人,她向朋友借了一串钻石项链。她的漂亮迷人让舞会上所有的男子倾倒,她的美丽超过了现场的贵妇们。她的虚荣心在舞会上得到了大大的满足。结果夫妻二人,节衣缩食十几年才还请了债务。当她的青春被吞噬的所剩无几时,碰到借她项链的朋友依旧那么年轻迷人,在交谈中得知,朋友借她的原本只是一串仿制品而已。
正是虚荣心,将一个温文尔雅,漂亮一时的马蒂尔的青春白白耗掉,让她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再看当今社会,攀比之风盛行,涉及人群之众,令人震惊,无论是公务员,还是种地的农民,无论是企业老总,还是出门打工的农民工,在不停的攀比下,滋生了无法掩饰的虚荣和澎涨。
比如:一个不是很富裕的人,把有限的钱投入到穿衣打扮上,腹中却空空如也,有时候甚至是饥肠咕噜。爱美是天性,但要内外兼修,也不能大酒大肉而衣不遮体。事有缓急,物有轻重,凡此种种,莫贪虚荣。
又比如:某人家境一般,偶遇几位同学,因多年未见,大家一块聚聚完全可以。他又打电话、又发短信,又特邀了几位同学,海吃海喝一顿,花了好几千。量体裁衣,看菜下锅,莫让虚荣心冲昏了头脑。一顿大餐无所谓,几个月节衣缩食,囊中羞涩,为了虚荣,岂不可叹?
再比如:某人文才一般,喜卖弄。题材、体裁分不清,而欲“文彪清史”。为了虚荣,岂不笑掉大牙?写格律诗词不懂孤平、合掌,甚至连七律八句中的“四联”都分不清,欲与李杜齐名,为了虚荣,岂不荒唐至极?!不是说文才一般就不要写作,而是谦躬下士,不矜不伐,量力而行,切莫卖弄。
虚荣是虚伪的产物。虚荣是掩耳盗铃的愚蠢表现。要知道,人们的一切恶行都是因虚荣心而生,所有不真实的甜言蜜语,阿谀奉承,都是一种“假币”,它只有通过人的虚荣心才得以流通。
虚荣徒生烦恼,愚蠢就是虚荣的影子。一时的虚荣,也许能毁掉一生的幸福、快乐和好名声。
题诗作画,舞文弄墨,权当个人兴趣爱好,平时玩玩,当然没问题。但是动辄出个人专集,还是要看看自己的作品有没有份量,有没有价值。
看了好多人的集子,书中的作品从未在报刊杂志等纸质媒体(信息时代也许可以包括相关专门网站)发表过,却匆忙结集印刷或出版,实在没有必要!
《唐诗全集》收录唐诗九万多首,流芳百世也就《唐诗三百首》。
毋容置疑,无病呻吟之作是没有生命力的!乾隆皇帝一生产诗上万首,为人称道的几无一首,倒是对联故事不少,大约与纪晓岚有关。
如果说诗界繁荣在数量,为人称道的一定是质量,是质量上乘的佳作!
世间,五颜六色的花儿开得那么绚烂,那么鲜美、芬芳,装点了人们的生活,给人以享受;而虚荣,只是插在人们面前的一种无根的花,虽然博得一时的赞美,而最终会因无生命、无价值,让人叹息、被人丢弃!
长久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宏大叙事,几乎不了解微观史,以至于只会从国家、民族等大视角去看问题,似乎只要集体强大,个体付出怎样的牺牲都是可以接受的。而事实上,微观史才可以帮助我们去关注到占社会大多数的普通人,从微观史的角度看到中国历史的另一面,从小人物的身上,看到历史的细节,才能对政治和日常生活有更深刻的理解。
我认为,出版文史专著则必须平时有研究,研究成果系日积月累而来,否则其著作只是汇编而来,一旦出现错误,错在哪里,自已都心中无数,又怎么能面对公众质疑?
从我研究地方文化的角度来看,有两件小事深有体会:
一是湘方言区有一句流传很广的俗语“长沙里手湘潭票,湘乡恩阿做牛叫”。这里的“里手”是“内行、行家”的意思,说明了长沙人喜欢张扬,爱出风头,任何事情都要表现出“内行”的样子;这里的“票”是“票客”而来,史书上记载,“票客”系采购粮食之人。旧时湘潭为一重要的粮食集散地,粮行经纪善以甜言蜜语诱人,以获取利益。“湘潭票”用以讽刺那些“票客”的行为。湘乡人说话鼻音重,第一人称复数“我们”在湘乡话里念“卬阿”,由于“我”、“我们”使用频率高,因此形象地称湘乡人说话好像牛叫一样。
二是河东(岳塘区)和易俗河的人到雨湖区去都说到湘潭去,城正街称城里头。这都是对的。解放前湘潭只是湘潭县城,城正街就是县城,当然叫城里头,城外就是沿湘江的平正街到窑湾。解放后湘潭电机厂、湘潭钢铁厂形成岳塘片,湘潭纺织印染厂形成板塘片,但城里头还是城里头。岳塘片板塘片是各地人种组成,个头长相语言都区别于城里头,城里头是原居民。
常言说,闷声发大财。其实,做学问做事也是一样,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你只管勤奋耕耘,只要功夫到家了,什么名声啦、利益啦都会如约而至,那种靠自吹自擂博取夸赞的行为事后注定会成为他人笑柄。
就像纸里包不住火,虚荣的人生经不住检验,与其做一片叶子被风吹得轻飘飘,不如做一棵树,脚踏实地,扎根泥土,成就属于自己的一片绿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