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书法,除了要临帖,还需了解一些别的知识,否则,创作中就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比如说,我们有的人写字,繁体字跟简体字混用,这个就不行。书法界的共识:要么全部写成繁体,要么全部写成简体,而为了彰显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最好写繁体。对于老手而言,这事本来无需多嘴,可是新手,“繁简混用”的现象触目皆是,不得不提醒。也许有人会提出反驳,说古人不也写简体字?如“東”、“書”,时常写成“东”、“书”。对此,我要告诉你的是,古代没有简化字,是解放后才有的,所以,并不是古人写简化字,而是那个字古时候就有那种写法,而新中国成立后,出简化字时采用了它。
与上述情况相类似,有人草书跟行书混搭,写成行不行、草不草的样子。这个也是要不得的,书体须统一,否则不伦不类。我怀疑,有的是手痒,行书作品,写着写着就想跑,忍不住掺进几个草字。而明明写的草书作品,又夹杂几个行书字,原因大概是不知道该字的草体写法。或许有人辩称:“我写的是行草!”可是,你错了,你写的不是行草,行是行,草是草,行草是行草,三种书体各不相同。所谓行草,即“半草”,它是介于行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而不是说,行书字与草书字混和使用,写出来的就叫行草。
有个突出的现象需要告诫大家,这涉及到章法布局,关乎一幅作品的优劣。我们很多初学者,内容确定后捞起就写,写到哪里算哪里,也不事先布置布置,打打小样。这种搞法常常会导致整体不美观,有时甚至造成最后一行竟然只有孤零零的一颗字,犯了“独字不成行”的大忌。章法最费心思,布局不好,即便字字如珠,也难收到理想效果。因此,要将心思用在谋篇布局的处理上,考虑要写几行,一行写几字,留给落款的地方是否合适——所有这些,把它具体落实在草稿纸上,期间可以不断调整,直到满意了,再正式上桌兑现。
最后,想谈一下落款的事情。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作品正文还行,可是虎头蛇尾,落款差劲:要么位置不当,不是太高就是太低;要么长短失调,不是字数太多就是字数太少。前一个问题,落款最高不能与第一排字齐平,最低不能与最后一排字齐平,中间到底放在哪里,视情而定,尽量上靠,不可下拖。后一个问题,其实可以通过增减内容来灵活掌握,余纸较多,内容就多一点,落成长款;反之,就少一点,落成短款,有时甚至可以穷款,就写个大名,盖章了事。总而言之,落款不是一个单独的存在,而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要与正文相协调,使之浑然一体。
作者简介:龙登玖,侗族,贵州天柱人,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中国文艺家》《青年文学家》《名家名作》《散文百家》《安徽文学》《江河文学》《诗歌月刊》《诗选刊》《鸭绿江》《辽河》《牡丹》《参花》《百花》等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