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 ,时年辛弃疾六十六岁。该词是辛弃疾登临北固亭,感叹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写下的怀古名作。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表达了作者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重用人才的慨叹。词题“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京口是三国时吴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
《男儿到死心如铁》是名家词传“浪漫古典行”系列之一的“辛弃疾词传”。辛弃疾生于宋金乱世,年少之时即加入抗金义军,曾经千里追击,手刃叛徒。南归以后,力主抗金,收复中原。为朝廷献上良策,并随时做好“马革裹尸”的准备。但终遭排挤,最后退隐山林,作词抒怀。辛弃疾的词本身风格多样,有的恬淡清丽,有的婉约含蓄,有的刚柔兼济,有的沉郁悲壮,有的豪迈奔放,虽然艺术上以多姿多彩呈现出来,但在词风上还是以豪放为主。在他的豪放词里,我们更多的看到词人流露出难以割舍的英雄情结。而这一篇《京口北固亭怀古》极为典范地表现了稼轩词悲慨清壮、雄劲健举的风格,特别是“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所蕴藉的终身不与平庸为伴的英雄本色,伴随辛弃疾走完生命旅程,所以被词论家誉为辛词第一佳作。
从某种意义上讲,英雄是集中展现民族原生力量的精神标识,是生动刻录民族精神图谱的人文符号,因此,书写和传承英雄和英雄精神应构成一个有尊严有希望的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辛弃疾是一个具有浓郁英雄情结的民族英雄,是一位具有宏大英雄志向的伟大词人,将铮铮英雄气质和刚健英武精神浸润渗透于诗词创作中。“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想当年,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如同一位长歌万里、剑胆琴心的侠客,将满腹忠勇化为深雄雅健的长歌短赋,那荡气回肠的文字,是他矢志报国的心灵折射;那山河动容的吟咏,是他奋勇御寇的精神记录。
纵观辛弃疾的一生,慷慨悲壮、奋发激昂,一腔报国热血、一颗忧民丹心均托付于英雄词,演绎了一场千古文人侠客梦的人生大戏。辛弃疾是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道风景,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传奇,临终前依旧大呼:“杀贼!杀贼!”读着稼轩词,我蓦然明白了,建弓刀伟业、立疆场英名,岂止是辛弃疾一人、一代人的英雄梦。
回顾中华民族的奋斗史,其实就是一部英雄的史诗。历朝历代,英雄辈出。从忧国忧民、悲愤投江的屈原,到千里奔袭、保境安民的霍去病;从精忠报国的岳飞,到一身正气的文天祥;从抗击倭寇的戚继光,到收复台湾的郑成功;从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到以身殉国的关天培……及至近代以来,为了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更是涌现出了大批英雄人物,他们的事迹感人肺腑,他们的名字永放光芒。一代一代的青少年都是读着英雄的事迹长大的,而英雄的事迹又感动着他们,使得他们又成为了新时代的英雄。
和平年代,虽然战争的硝烟已经远离我们,但这个时代依然需要英雄。依然不缺乏英雄。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导下,一批又一批时代英雄在各个时期涌现而出。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申纪兰、潘建伟……这些闪亮的名字激励着中国人民向上向前,用饱满的热情和舍我其谁的豪迈,凭着一腔爱国热血,投入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当中去。
近两年,又涌现出一批大家耳熟能详的的英雄。为抗击疫情,保卫人民生命安全,有以终南山院士为代表一大批“最美逆行者”;为保卫国家主权领土不被侵犯,有以陈红军为代表的“卫国戍边英雄”;为了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伟大梦想,有以当代“愚公”毛相林为代表的基层干部、有以倒在扶贫路上的“全国脱贫攻坚模范” 姜仕坤、张小娟等为代表的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有以为了改变山区孩子命运的“公益校长”张桂梅为代表的基层教育工作者;有以不顾个人安危,勇救落水者的蒋正全为代表的“最美打工人”……
“男儿到死心如铁”。今天,再去品读辛弃疾,我们不禁会感叹词人的不幸。但词坛有幸,正是辛弃疾的英雄情怀,感染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爱国志士,每当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就有无数英雄走到时代的前列,成为国家和民族的中流砥柱、精神脊梁。他的词就像一曲前进的号角,鼓舞人们永远向前。
作者简介:李少敏,陕西商州人,教师。热爱生活,爱好文学。喜欢捕捉生活中感人的瞬间,并用笔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