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品性刻着不仁、不孝、不义的底色。其一生,透着太浓重的悲剧色彩。
卫国盛产改革家。李悝、吴起、商鞅,皆卫国人。
吴起生于卫国一个富足之家,年轻时散尽家财也未谋得一官半职,受尽嘲讽。
一怒之下,杀了三十多个曾经嘲讽他的人,外逃鲁国。
一言相左而杀人,此为不仁。
吴起于鲁国求学,拜到曾申门下。
求学期间,吴母去世,吴起未遵循儒家文化回家奔丧,被曾申逐出师门。
为求学而弃奔丧,此为不孝。
后弃儒学兵,适逢齐鲁交战,鲁穆公无良将,拟以吴起为将,又因吴起妻为齐国人而犹疑。
吴起以妻子的人头打消鲁穆公疑虑,带领鲁军打败齐军,声名大噪。
为功名而戮妻,此为不义。
吴起背负不仁、不孝、不义的名声,在鲁国呆不下去,来到魏国。
彼时魏国经过魏文侯的领导、李悝的变法,政治、经济已日渐强盛,军事扩张势在必行。
魏文侯对吴起委以重任,吴起不负使命,不仅阻止强邻秦国的东进,还带领魏军跨过黄河,攻下秦国势力范围下的河西地区。
吴起以严苛的条件挑选武卒,为魏国打造了一支当时国际上最强悍的精锐之师。
常胜将军吴起,率魏军南征北战东讨西伐,与诸侯大战七十六,胜六十四,平十二。
战功赫赫的吴起,以为能迎来权势的步步高升,但在魏国国相位置之争中先后败给了田文、公叔痤。
吴起心高气傲,非魏文侯、李悝等强大人格魅力的人压制不住。
田文、公叔痤的国相之位坐得并不顺畅。“将相和”是奢望,如此,公叔痤设计让魏武侯对吴起心生猜忌,吴起愤而奔楚。
彼时楚国式微,楚悼王对吴起的到来如获至宝,全力支持吴起在楚国变法。
吴起在楚国的变法沿袭李悝在魏国的变法,但青出于蓝胜于蓝,尤其在革除世官世禄上,手腕更铁,措施更硬,把楚国旧贵族得罪个遍,个个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
变法如火如荼之际,楚悼王去世,吴起的末日也随之来临。
刚打了胜仗的吴起,从前线往郢都奔丧。
贵族们早磨刀霍霍,待取吴起的性命。
昔日变法,吴起风光无两,此去却是赴死之途。
此情此景,怎不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苍凉气息一览无遗。
深谙楚国法律的吴起,扑在楚悼王尸体上,旧贵族们乱箭齐发,射中了吴起,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
按照楚国法律,丽兵于王尸者,尽加重罪,逮三族,七十多家贵族因此灭族。
吴起用这种方式,拉了几十家贵族陪葬。
吴起目标清晰、行事专注,论求学,妥妥的学霸;论征战,分分钟六十四胜。
这样才干的人,人生却处处透着悲剧色彩:
以不仁外逃鲁国,以不孝被逐出师门,以不义开始建功立业之路。战功赫赫却得不到魏国国相位置,以变法强楚国,却遭旧贵族报复。
兴许是因吴起对功名执念太深。而凡事过犹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