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华灯初上,那些在白天关闭了许久的店铺终于缓缓打开了卷闸门。一同打开的还有那喧嚣了一天的味蕾。夜幕降临,不论是老饕还是小饕,都纷纷出动,。走进那几家店面不大却永远人声鼎沸、后厨永远烟雾缭绕的苍蝇馆子。也不管凳面上是否有油污,反正先坐下再说。
在中国人的饮食中,似乎没有什么是不能烤的。上至鲍鱼龙虾,下至年糕豆皮“万物皆可烤”。在炎炎夏日,从桌子上顺手抄起一瓶用深绿色老旧瓶子装的啤酒,不用招呼服务员来专门拿起子,与同行之人合作:两个瓶盖放到一块,稍一用力,只听“砰”的一声便开启了专属夏日的狂欢。而在冬日,最常见的是一碗散发着浓厚羊肉味的烩面片,再加一个烤“干头”(羊头)。任凭屋外大风如何狂嚎,大雪纷飞,食客们在那些个泛着光泽的桌子上屹然不动。
等烤串端上桌,不用闻、不用看、不用尝,只需听听那“噼里啪啦”的声音,仿佛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交响乐。烤羊肉,一定要选那种肥瘦相间的最为适宜。在炭火的炙烤下,羊油逐渐渗入瘦肉,一口咬下去,唇齿留香,满是幸福的味道。烤鸡翅,外酥里嫩。上好的烤鸡翅在烤制前都会刷上一层秘制酱料,等表皮成为焦糖色时再端上桌。用手从中间掰开,那陶醉的味道便顺便把你包围,而在牙齿与鸡肉碰撞的一瞬间,你定会惊讶于鸡肉的富有弹力与爽滑。最后,不忘将鸡骨上的脆骨啃食干净,再将整个骨头都嗍一遍才肯罢休。“吃货”们向来在吃烤鸡翅时不肯用手套,手与烤翅的直接接触才是吃它的精髓所在。烤年糕,等到年糕外面都起了小泡才是最佳的食用时间。辣椒粉,孜然粉,无需多加便是米制品的华丽变身。烤娃娃菜,其自身固有的水分与调料混合一起,在舌尖碰撞出最美妙的变化。烤豆干,厚实的豆干与辣椒粉的结合使得在麻辣之余又多了几份豆香。烤茄子,在茄肉快熟时剪开茄皮均匀铺上一层蒜泥。有些馆子还会再卧一个鸡蛋,撒上葱花,芝麻,又是一绝创……
家门口不远处有条烧烤街,每次从戌时开始到子时结束,往往是城市烟火气最真实写照。十指紧扣偶尔相视一笑的情侣;站在烧烤推车前不断吆喝看见有客人走进就喜笑颜开的小贩;手里拿着会发光气球的小孩,在灯光的照射下仿佛中世纪油画上挥动翅膀的天使……原本司空见惯的场景成为后疫情时期“国泰民安”的象征。在徐徐上升的烟雾中,白天工作的疲惫,与他人的争吵都逐渐模糊起来,唯独眼前的美食是最真实的。有几个农民工因太热脱得只剩下浸满汗水的背心和溅有泥点劳保裤,说着只有自己人能听懂的方言。桌上摆着几瓶还在冒泡的啤酒和几碟滋滋作响的烤串。他们背井离乡内心怀揣着对未来的希望,不辞辛苦来到找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在辛劳一天后,小喝几杯并不贵的啤酒,撸几串麻辣鲜香的烧烤,和同行人扯几句闲话却句句离不了老婆孩子还有那年迈的父母。对他们而言,这顿吃得大汗淋漓的烧烤体现出了这个陌生城市的热情与包容。也有不少放假回家的大学生,三五好友相聚。他们的脸上永远充满了青春的朝气,他们的口中全是对美好未来的假设与向往,他们将夜市的氛围烘托到了最高潮。
社会万象,人间百态。夜幕之下,几平米的烧烤摊聚集了太多的情感。透过烟雾,我们品味到的是城市的温情,看到的是由光怪陆离生活环境所造就的百态人生。
作者简介:陈国蕾,就读于西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生于2003年,热爱读书,喜欢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