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首好诗,就是和品格高尚的人在对话,让他的思想穿透我们的灵魂,如饮甘醇,如食美珍,如沐春风。文字本没有生命,但当用心血与情感在思想的画布上泼洒生活中的绚丽缤纷时,文字则被赋予了火红的热情和旺盛的生命。一首好诗,只需要谱上一段旋律,就能让人想象出美妙的交响;只需要跳跃上一朵浪花,就能让人想象出翻涌的大海。
诗歌是诗人性格和心境的表达。苏轼豪放洒脱、超凡不羁,就会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磅礴之作;杜子美悲怜民众、兼济苍生,就会写出“安得大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人之辞;王子安才华横溢、自信自负,就会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代佳品;白乐天积进强硬,耿介不屈,就会写出“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悲天悯人……不同性格特点、不同境遇的诗人,即便是同一题材,也会写出完全不同感受的诗。就像面对同一片秋,在王维笔下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在马致远笔下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李清照笔下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而在刘禹锡笔下却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黑格尔说:“真正的创作就是艺术的活动。”诗歌也是需要想象的,想象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可感,平凡的事情显得奇特,无法实现的理想得以实现,可以使诗歌灵动起来,飞舞起来,更富意蕴。很多时候,即便不在现场,通过想象,也能写出一首好诗。
想象对诗人有多重要?下面以白居易的一首广为流传的小诗为例来说明。
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四十六岁的白居易因上书宰相武元衡被刺之事被贬江州,任江州司马。贬谪江州是白居易一生思想的转折点,从此那个“兼济天下、讽喻时政”的白乐天不见了,变成了“独善其身、知足保和”的白香山,江州优美的自然环境,江州司马的闲逸自由,给了白居易很大的创作空间,在这里写下了大量的反映自己闲适恬淡、宁静孤寂生活的诗作,《夜雪》就是其中很有名的一首。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写雪景的诗词很多,譬如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元好问的“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祖咏的“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等等,名品佳作太多太多了,然而这些诗大多都是描写白天下雪的景象和诗人感受的,对于夜雪着笔不多,白居易的这首《夜雪》就是为数不多的描写冬夜下雪的佳作之一。
沉沉夜色,天寒地冻,诗人躺在冰冷的床上,被寒枕冷,冻得实在睡不着,夜深了,哦,这是外边下了大雪,大雪映得窗外一片通明,雪越下越大,不时听到厚厚的积雪压断树枝的声音。
白居易这首《夜雪》,既没有色彩地刻画,也不作姿态地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它新颖别致,立意不俗,凝重古朴,清新淡雅,极富想象力。
首先,这首诗不是从正面描述雪景的,而是从侧面描写。因为是数九寒天,而且是深夜,诗人已经入睡,但太冷了,冻得睡不着,屋内黑漆漆的,窗外却一片通明,不消说,下雪了,因为只有洁白透亮的雪花能将黑夜照亮,映到屋内。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自然无法描写雪天的具体景象,但这根本难不倒这位“诗魔”,他跳出了正面描写的窠臼,通过侧面迂回,氛围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再现出一场夜雪来。
其次,写雪不见雪,用四种感官来描述。雪无声无味,人在漆黑的屋内,其实是很难感知出来是否下雪、雪有多大的?但白居易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尽管雪的具体形象无法捕捉,于是他干脆放弃了像其他诗人那样很具象的描写,独辟蹊径,分别从触觉、感觉、视觉和听觉四个层次叙写:触觉(已讶衾枕冷),感觉很冷;视觉(复见窗户明),看见窗外一片通明;感觉(夜深知雪重),估计雪下得很大;听觉(时闻折竹声),听见大雪把屋外的竹子压折的声音。寥寥四句,四种景象,四种感知,诗人却写得一波数折,很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
下面,详细分析下这首小诗。
先看第一句“已讶衾枕冷”。一个“冷”字很传神,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下了很长时间,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下了很长时间之后,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雪才会凝结。诗人已经感觉到了“衾枕冷”,说明落雪已多时。当然,这个“讶”字用得也非常妙,刚下雪的时候,其实人是感觉不到很冷的,只有下了很长时间之后,雪花将空气里的热量全部吸收,气温急剧降低,人就感觉到了“寒冷”。深夜时分,诗人或许是刚在灯下读完书,洗漱完毕,脱衣躺在冰冷刺骨的被裘里,头枕在寒彻透冷的玉枕上(古人不像今人,枕头都是柔软的棉枕,古人枕头的材质一般是玉石或者陶瓷),不禁打了个哆嗦,哎呀,太冷了。这是因为落雪无声,或许刚才诗人读书入迷了,浑然不觉窗外已是漫天飞雪,待到躺下的时候才忽然醒悟。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是深夜诗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诗题:“夜雪”。
再看第二句“复见窗户明”。从第一句中已经知道,诗人已经知道了屋外正在下大雪,这句是进一步描写雪已经下了很长时间,而且现在还下得很大。这个“复”字很有意思,诗人躺在冰冷的被裘里,冻得睡不着,眼睛又往外瞄了一眼,看见窗外一片通明。这个“明”字也很传神,雪如果是刚下,地面、房顶、树枝等还没有积下厚厚的雪,肯定不会有亮光,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这句写得非常好,诗人曲径通幽,并没有直白地描写屋外的雪下得有多大,时间有多长,只用了简简单单的“复见窗户明”五个字,就让人一下子知晓了夜雪的猛烈,足见白居易用笔之老辣。
再看第三句和第四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两句要连起来解读才行。这两句仍然在写雪,却不像前两句用触觉和视觉,而是变换角度从感觉听觉描写。这里的“知”字很有意思,深夜时分,窗外大雪飞舞,诗人并没有走到屋外去看去感知,那么他是怎么敢肯定“雪重”呢?难道仅凭“复见窗户明”吗?答案就在第四句“时闻折竹声”,屋外竹子上的积雪很厚,不时传来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这个“折竹声”于“深夜”而“时闻”,说明四周悄然无声,冬夜很寂静,只听见雪压竹折的声音。当然,在这里,诗人并不是显摆自己的听力有多好,而是想说明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自己彻夜无眠。深夜睡不着觉,并不仅仅因为“衾枕冷”,更多的是自己被贬谪居江州,身边没有亲人,内心孤寂冷漠,情感失落苍凉,这恐怕才是这首小诗所要表达的真实感受吧。
仔细品下这首小诗,就知道白居易“诗魔”的名号不是白叫的。
无独有偶,明代有个文学家袁中道,他也写过一篇《夜雪》,写得也非常好:
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任之而已。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晚上下起了大雪。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所阻挡。然而大雪敲击竹子,发出铮铮的声音,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随意地翻翻几案上的数卷书,也是很有趣的。离时为自己叹息每次有想去的地方,总是不行。然而是行是止,任它吧。鲁直所说“没有一处不可以寄一梦”。
这篇小文同样是写夜雪,也是听见雪大竹折,与白诗的不同之处是直白地写出了雪夜自己的感受,当然也写得短小精粹,情景交融,神韵上与白居易的《夜雪》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歌是凝练的艺术,要在方寸之间很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情绪,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到:“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刘勰所说的神思,就是想象力。诗人艾青也说过:“想象是诗歌的翅膀,没有想象,诗人就无法在理想的天空飞翔”。要想写好一首诗,想有自己的独特性,那么,既在意料之中又有意料之外的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