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疫情趋紧,为生计谋,一连十几天,大家都吃住在单位,回不了家。时间久了,嘴上不说,肯定想家了。其实,古人也一样,离家久了,也思念家乡,思念家人,也写了很多这方面的诗词,如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白居易的“邯郸驿思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生。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王建的“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宋之问的“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王安石的“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等,简直太多了。无论何种原因,身处异地,故乡、家人,永远深存于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三十四岁的苏轼因反对新法,与王安石不和。王安石让御史谢景在神宗皇帝面前奏了一本,陈说苏轼的种种过失。苏轼看情况不妙,于是自请外放,被授为杭州通判,开始了第一次与杭州城的亲密接触。
第一次到杭州任职,苏轼远离激烈的政治争斗,无异于一种精神上的解脱。杭州天堂般美丽的湖光山色,市民与同僚对他的尊敬,学界与僧人对他的崇拜,都使他感到从未有过的愉快。续娶的年轻妻子王闰之和牙牙学语的儿女也使他感到天伦之乐的惬意和温暖。杭州成了他的人间天堂。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腊月,苏轼奉命赴常州、润州等地赈灾。次年春,身在润州的苏轼接到了一封书信,是妻子王闰之写的。信中写道:去年送君至余杭外,大雪纷飞如杨花,如今春归人间,杨花飘絮似飞雪,却不见离人归来,卷起帘子举起杯,引明月作伴,可是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窗纱,扑入襟怀,怎能不叫人牵肠挂肚呢?
这当然是杜撰,妻子到底写了什么?今天的我们肯定一无所知,不过,苏轼写过一首词《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假借妻子的口吻,写给自己,诉说夫妻二人的思念之情,词是这样写的: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这首词写得很有趣,明明是苏轼思念妻子,却从妻子的角度写思念自己,别有情趣。当然,从这封信中,我们还是可以窥出王闰之书信的一点秘密。
王闰之是苏轼原配王弗的堂妹,王弗去世后,苏轼又续娶了王闰之。难得的是,苏轼与这位续娶的夫人,感情依然很好。因为王闰之和堂姐一样,性格温顺,知书达理,聪慧过人又善解人意,也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女子。苏轼接到妻子的信后,大为感动,提笔写下了两首词,一首是《减字木兰花•得书》,另一首是《蝶恋花•送春》,分别如下:
《减字木兰花·得书》
晓来风细,不会鹊声来报喜。却羡寒梅,先觉春风一夜来。香笺一纸,写尽回文机上意。欲卷重开,读遍千回与万回。
《蝶恋花•送春》
雨后春容清更丽。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白首送春拼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
这两首词很有意思,先说第一首。早晨起来,微风轻轻,没想到喜鹊一大早就来报喜。我真的是很羡慕庭院中的梅花啊,它能早早就知道春风来了。哎,我真是太后知后觉了,没意识到今天有一件大喜事。是什么喜事呢?就是我接到了妻子的一封来信,信中写尽了她的一片情意。我看后合上,又忍不住打开,看了一遍又一遍,不忍释手。
“香笺一纸,写尽回文机上意”一句,其实是个典故。前秦时期窦滔和妻子起初相爱如宾,妻子苏蕙,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子,后来窦滔移情别恋,给丈夫写了一封信,劝他回心转意,有八百四十个字,这八百多个字,横竖皆可成诗,后人从中读出七千多首诗,成为奇文。这封信,是中国最早的回文诗,也被称为“璇玑图”。
妻子的书信,“欲卷重开,读遍千回与万回”,苏轼爱不释手,读过之后,合上又打开,一遍又一遍地读。见字如面啊。
《减字木兰花·得书》写完之后,苏轼可能觉得还不足以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于是,又写下了第二首《蝶恋花•送春》。这首词在情感表达上,比第一首又进了一步。
雨后的春景更加清丽。只有离别故乡的人,心中的隐痛终难清洗。北固山前,三面临水,宛如碧玉梳堆起了青螺发髻。一封家信来自遥远的万里。问我什么时候,真的为回归故里而决计?回首送春,拼死一醉,东风吹断了我的千行热泪。
这两首词其实描写的是同一件事,都是抒发接到妻子来信的喜悦心情,但从情感表达上来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第一首描述早上起来,喜鹊喳喳叫,喜事来到,什么喜事呢?是妻子来信了,自己非常高兴,爱不释手,一遍一遍地读。第二首主要描写接到这封书信后自己的反应,尽管春雨过后“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那层层叠叠的北固山山如同少女头顶上青螺形状的发髻,而那蜿蜒的江水就像是碧玉做成的梳子一般,依偎在北固山旁,可自己无暇欣赏,妻子来信问我,什么时候才能成一个计划准备回家呢?我无法回答,真是“少年薄幸知何处,每夜归来春梦中”啊。
眼前的景物,经过春雨的洗涤浸润,是“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是“沾衣欲湿桃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也是“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然而,在这一片烂漫的春光里,唯有这个游子的离恨忧郁无法被洗去。一个“洗”字,用得妙,春雨是美好的,能经过春雨洗礼也是一件乐事,然而雨只能拂去事物表面的尘土凡垢,那难以释怀的思乡之情却是深深地埋在心里,是春雨无法触及的。这场好雨可以滋润青苗绿篱,但却滋润不了词人惆怅的心底,这种在美好事物面前产生的强烈的对比,一个“洗”字,道出千种万种的辛酸与无奈。春雨如丝,青山如黛,但终究不是故乡的景色,一种淡淡的离愁涌上心头。
水光潋艳,尽是他乡之客。“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家人盼着我回家,我又何尝不想还乡?但这个归期,我又去问谁呢?想到这里,漂泊的日子仍然遥遥无期,词人也无奈,最后逼出了末句:“挥手送春拼一醉,东风吹破干行泪。”这里的“吹”和开头的“洗”又构成一组呼应。词人想让美好的春雨洗掉自己的忧愁不得,到最后就是想让东风吹去脸上的泪痕也不得,太难过,太悲凉,眼泪一行一行不住地流下,千行的思乡泪,就是东风也吹不干,只能把它们吹乱吹“破”。情之至,问之至,百转千回的惆怅,尽在两篇词中,两个字里。
两首词,表达的是同一片心意。在这个桃红柳绿、百花争艳的春天里,因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被围困在四堵墙中。十多天了,从起初的焦躁、着急,到如今的淡然、从容,静下心来,读首好词,如沐春风,权且聊表对家人的思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