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灯节,在这天,人们走出户外,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此外,有些地方还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等,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关于元宵节的来历,说法很多。我上网查了下,有四种说法:一是汉文帝在众臣的协助下,一举平叛了吕后子侄干政,决定每年正月十五这一天家家张灯结彩,庆祝平定“诸吕之乱”的胜利,这就是元宵节的来历;二是汉武帝将正月十五定为祭祀太一神的节日,后来这个日子演变为元宵节,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三是东汉的汉明帝当政时,曾派人到“西天取经”(比唐僧要早好几百年),将取回来的经书和佛像放在京城洛阳的白马寺,佛教有正月十五瞻仰佛舍利、点灯敬佛的习俗做法,敬佛的汉明帝下令全国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全国的士族庶民都挂灯,久而久之,元宵节挂灯的风俗就产生了;四是道教祖师张天师创建了五斗米道,五斗米道崇奉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所以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上元节是天官赐福的日子,所以燃灯庆祝,后来演变为元宵节。
这四种说法到底哪个正宗?现在已经无法考证。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最重大的节日,它的打开方式是从内而外的,从最初大年三十的全家团圆,到正月初一的祭祖、宗族内部的互相拜年,然后从初二的女儿回娘家、女婿去老丈人家到初三的去老舅家,初四到干亲家……慢慢的,一点一点的由内而外打开,一直到正月十五,变成一场全民的狂欢,大家都到户外,相识的不相识的,大家一起赏月观灯、竞猜灯谜、大耍“百戏”、同贺团圆,整个春节的庆祝达到高潮,这年才算过完了,然后,一切恢复正轨,开始了一年的劳作与拼搏,期待着来年的继续团圆,继续狂欢。
元宵节的庆祝方式很多,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有登高、赏灯等习俗。唐代由于受佛教影响,开始燃灯,当时的花灯叫“灯轮”、“灯树”,是一轮一轮的灯盏,越往上越窄,所以叫“火树银花”。宋代的元宵节更加盛大,放花、燃灯、赏灯、蹴踘、唱戏、祭祀、祈福等,达到了万人空巷的景况,极尽繁盛热闹。青年男女在元宵节约会的习俗,“情人节”的称谓由此而来。明清的元宵节虽然规模比不上宋代,但玩法更多,灯具品类更多,灯会设计更精巧,元宵张灯习俗也更为丰富多彩。
记得电视剧《大明宫词》中有一段特别唯美,元宵节那天晚上,太平公主偷偷溜出宫门,到街上赏花灯,看到街道华灯初上,流光溢彩,她不由感叹道:“我到十四岁才知道长安城是什么样子。”过去的女子,一年到头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年之中,只有元宵节那天,盛装打扮,身着最好的罗裙,脸上涂着淡淡的脂粉,饰着金丝掐的闹鹅和花枝,就像辛弃疾所说的““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然后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上街玩耍。那天,太平看到花灯如星,烟火如梦,一时看花了眼,和韦姐姐走散了。她只记得姐姐戴的是昆仑奴的面具,一边哭,一边着急地找,看见人就上前将面具一个个揭开,直到遇见了一个人,薛绍。解开了薛绍的面具,明亮的面孔下徐徐绽放着柔和的笑容,薛绍轻柔地说道:“你是不是在找人”。正是这句话,让太平一见倾心,才有了后来虐心的故事。
大抵世间最美的相遇莫不如此,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在满天花火里收藏甜蜜的心意,就像张爱玲所说的:“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哦,你也在这里吗?’”
历来文人墨客关于元宵节的著述很多,诗词歌赋也很多,但要说因元宵节而沾光的,要数王安石了。
相传,当年王安石上京赶考,路过抚州,正值元宵佳节,见一大户人家门口高悬走马灯,灯下悬一上联,征对下联招亲。这上联写的是:
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
尽管年轻的王安石已经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但这副对联看似简单,实则暗含玄机,前两句的动词名词掉了一个顺序,后一句前后两个动词构成了因果关系。所以,没有真才实学的人,一时还真答不上来。
王安石跃跃欲试了半天,想不出理想的下联,只好扼腕痛惜,继续赶路。到了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宋代科举的科目很多,有经义、策问、诗赋等,一科一科地考,在考诗赋这一科时,主考官出了一幅上联:
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王安石一看,就偷着乐了,这特么就是为我准备的啊。主考官话音刚落,王安石的下联就来了,就是抚州招亲那家的上联!主考官一听,惊呆了,这小子太有才了,不仅文思敏捷,而且对仗工整,有才,有才,太有才了,将来一定可堪大用。
不消说,王安石顺利进士及第,而且在回乡路过那家门口,随即以主考官出的题目来相对。那户人家一听说是进士回乡,再一看王安石给的下联,简直是绝对啊。马上摆酒设宴,热情招待。自然而然的,王安石就成了那户人家的乘龙快婿。
你看看,仅凭一幅对联,就既能高中进士,又能揽美人入怀,这元宵节过得真爽。
描写元宵节盛况的诗词很多,大家最耳熟能详的自然是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了。
先看第一首: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贬,闲居上饶时所作,历来被称颂。写上元灯节的诗词自古到今很多,这首词的上阕初看并无特别之处,无非是是描写那一天的热闹盛况:香车宝马,火树银花,游人如织,那些流光溢彩的美誉之词,不过是堆砌到一起的。而精华全在下阙,那些雾鬓云鬟、春幡春胜的美女们,挤满了街道,游走之间,暗香飘浮,但都不是意中人,那个在“千百度中寻觅”的意中人,却藏在“灯火阑珊处”,等着主人公“蓦然回首”。在这一瞬间,人们忽然发现:上阕尽力渲染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以及下阙中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写,就像紫霞仙子所说的“我的意中人是一位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身披金甲圣衣、驾着七彩祥云来娶我。”
这才是这首词出彩的地方,也是千百年来被无数人所推崇的原因。
只可惜,辛弃疾就像紫霞仙子,“猜中了开头,却没猜中结尾。”他的“意中人”旧都汴京,再也没有回归,而他的北伐梦想,再也没有实现。
再看另一首: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首词的作者存疑,有人认为是宋代女词人朱淑贞所作,有人认为是秦观所作,但大多数人都认为是欧阳修为怀念他的第二任妻子杨氏所写。去年正月十五的元夕,花市灯光像白天一样雪亮。月儿升起在柳树梢头,他约我黄昏以后同叙衷肠。而今年的元夕,月光与灯光同去年一样。再也看不到去年的你,泪珠儿不觉湿透衣裳。
这首词最牛的地方,我认为是有些像电影里的蒙太奇,分别描绘了同一个空间场景里,不同时间的元夕景象,今夕的上元节,尽管“月与灯依旧”,却“不见去年人”,不禁让人“泪湿春衫袖”。这首词的描写手法,与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有异曲同工之妙。
元宵节与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接近,雨水过后,天气暖和,万物萌动。而过完元宵节,也意味着这个“年”就要过完了,大家都要忙乎起来,游子们各奔东西,不论是送子女归程的老人,还是南漂北漂追梦的青年,亦或是抱着孩子打拼的父母,为了梦想,大家都开启新一轮的奔波。
离别,也是为了来年的再一次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