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话说北宋末年,有一天,大学士周邦彦闲来无事,便到京城最负盛名的青楼怡红院去放松,与当时著名的歌姬李师师私会。这李师师据说是东京城染坊老板王寅的女儿,三岁时父亲将她寄在佛寺,老僧为她摩顶时,她突然大哭,老僧便觉得她与佛有缘,因为当时大家一般将佛门弟子称为“师”,所以人们便将叫她王师师。四岁时,父亲因罪被下入大牢,死在狱中。王师师便流落街头,后被以经营妓院为业的老鸨李蕴收留,并教她琴棋书画、歌舞侍人,改名李师师。李师师天生一副好嗓子,再加上李蕴的耐心调教,不出几年,便出落得“拂菱花如水”“粉色有、天然春意”“唇一点、小於珠子”,迷倒了当时很多文人,这里就有京城四少之一、前朝宰相晏殊的七公子晏几道,苏轼的学生、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精通诗词音律、风流倜傥、英俊潇洒的词人周邦彦等。据说《水浒传》中的浪子燕青也很爱慕她的容颜,经常暗地里下梁山与她厮会。当然,还有更劲爆的传闻,说当朝皇帝宋徽宗在太监高俅的怂恿下,经常背着显肃皇后来幽会这位京城头牌,还偷偷地讲宫里的东西拿出来送给她。
李师师究竟有多美,能引来这么多才子佳人、江湖侠客为之着迷?
曾被苏轼讽为“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的大宋政坛不倒翁张先赞美李师师是“香钿宝珥。拂菱花如水。学妆皆道称时宜,粉色有、天然春意。”风流成性、逍遥自在的官二代晏几道被李师师迷得不要不要的,描写这位大美人是“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妆罢立春风,一笑千金少。”而青楼常客、放浪不羁的秦观与李师师耳鬓厮磨,如胶似漆了好多年,为她写下了惊人天人、流传千古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远山眉黛,细腰肢袅,妆罢春风,拂菱如水,一笑千金,金风玉露,两情长久……这样的女子,你说能不美吗?
然而,要说最迷恋李师师、胆子最大的还属周邦彦了。
话说那天,婉约词宗、情歌王子周邦彦正与这位色艺俱佳的京城头牌约会,突然,外边传来嘈杂的声音,门口的丫鬟急忙进来,在李师师的耳边隐语几声,刚还与周邦彦言笑盈盈、把酒言欢的李师师顿时脸色大变,急忙对周邦彦说,快走快走,快走快走……哎呀,来不及了,要不,赶紧钻到床底下,别出声,有大人物要来了。
周邦彦刚想开玩笑,说谁这么大的胆子,敢抢堂堂的大学士的女人。话还没说完,便被李师师一把从椅子上拉下来,急忙塞到了床下。就听见脚步声越来越近,门开了,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
“今儿个我从宫里带来些好酒过来,还带来江南新进贡的橘子,美人儿,你剥给我吃吧。”(此处省略一千五百字)
周邦彦在床下听得心惊胆颤,原来,是当今皇上宋徽宗赵佶到了。
哎呀,这位诗书画艺俱佳、被皇帝身份耽搁的艺术家放着三宫六院不宠,跑到青楼来依红偎翠来了。
这时,锦制的帷帐开始变暖,香炉里的烟气正浓,气氛变得氤氲而暧昧。两个人边吃边聊,一边说着宫闱秘闻,一边开着香艳的玩笑,很是开心,不知不觉,夜已三更。此时,但见李师师起身,轻声燕语的对宋徽宗说:“时候不早了,城楼三更,外边寒风凛冽,路上寒霜很浓,马容易打滑,再说街上人烟稀少,很不安全,要不,要不,您今晚别走了……”
请各位自行脑补这渐闻声颤、微惊红涌的场面。
终究是皇上,不能为所欲为,宋徽宗纵有千般不舍,但还是在高俅等人的催促下,相拥着吃完李师师送到嘴边的最后一瓣橘子,依依不舍的走了。只留下床下的周邦彦在阵阵香风中凌乱……
(二)
回到家中,周邦彦的心情并不平静,今天好险啊,撞破了皇帝的隐私,这可是死罪,以后可不敢再去了。
哎呦,这有啥,当今皇上诗书画印、诗词歌赋,无一不佳,是位不世出的天才。自古才子爱佳人,皇上能放着三宫六院不宠,和咱一样看上李师师这个京城头牌,说明咱的眼光不差啊。再说,我大宋王朝优待读书人,不杀士大夫,这有太祖的“誓碑”为证,料想皇上不会把我咋地的。
想到这儿,周邦彦略一思索,提笔写下了一首《少年游》,把这段香艳而狗血的奇遇写下来,发到了朋友圈: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词意比较简单,就不翻译了。
这首词写得很好,意态缠绵,恰到好处,可谓“扑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不沾半点恶俗气昧;又能语工意新。周邦彦可能感觉还不够劲儿,于是便发挥自己精通音律的特长,为这首词谱上曲,一下子便传唱开来,成为当年京城十大金曲之冠。据说有一次,宋徽宗再到李师师住所幽会。两人谈起上次吃橘子的事儿,李师师情不自禁,便当着宋徽宗的面唱起了这首《少年游》。
大美人啊大美人,真是智商不够情商欠费。这种事怎么能当着皇上的面戳他的老脸呢。宋徽宗听闻此曲,大为恼怒,一听说是周邦彦所作,更是怒不可遏:皇帝的隐私大臣本就不该知道,然而周邦彦不仅在一旁听得清清楚楚,还写词记录,简直目无君上,于是将周邦彦贬出京城。
周邦彦啊周邦彦,这事儿即便被你撞破了,你也不能写词谱曲到处传播啊,领导的隐私还是要保护的嘛。人常说,不要低估领导的智商,不要高估领导的胸怀。可你也太高估徽宗皇帝的胸怀了,不杀你,已是手下留情了。
(三)
这事儿是真的假的?
有人说是真的。曾官拜真州录事参军的张端义在《贵耳集》中有记录,原文如下:
道君(徽宗)幸李师师家,偶周邦彦先在焉,知道君至,遂匿床下。道君自携新橙一颗,云江南初进来,遂与师师谑语,邦彦悉闻之,隐括成《少年游》云。
有词有曲有记录,白纸黑字,确凿无误。
但我以为,这事儿可能真就是假的,原因有四:
第一,年龄不符。就拿这首描写李师师“香钿宝珥。拂菱花如水。学妆皆道称时宜,粉色有、天然春意。”的《师师令》来说,有人考证这首词是张先在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写的,“拂菱花如水”一看就是描写小姑娘家的,如果以10岁记,李师师最迟于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出生。而徽宗出生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两人相差十八岁。宋徽宗即便再喜欢吃老草,可年龄相差太大了,想想也不可能。
第二,地点不对。有人根据《清真居士年谱》(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得出结论,李师师在京城大红大紫的时候,周邦彦在知真定府、知顺昌府、徙知处州、睦州、杭州、扬州等地到处漂泊,他怎么可能和李师师、宋徽宗有交集呢?
第三,安保需要。古代确有皇帝微服出行,但所谓“微服”,是秘密出行,而不是孤身出行,安保工作是必需的。试想一下,皇上要去青楼,怎么可能说去就去,禁卫军、太监们怎么可能不对青楼封闭、仔细搜查呢?想藏在床底下,怎么可能?
第四,藏不住人。古代的床和现代的床构造不同。现代的床,一个面板四条腿,地下有足够的空间可以藏一个人。而古代的床,周围有间柱、栏杆,也有围板,床体有箱形壸门结构和四足形结构。箱形壸门是全封闭的,根本进不去。你说,周邦彦怎么藏?
最重要的一点,撞破皇上的隐私,还填词谱曲到处宣扬,这在任何时候都是杀头之罪,你当周邦彦真傻啊。
所以,这段秘闻,就当无聊文人暴露点领导隐私,吃瓜群众看看热闹就行,不可当真。
当真,你就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