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荷花

时值仲夏,渭河公园的荷花开了。

天色微亮,我和妻子换上便装出了门,到渭河公园去晨练。霞光洒满天际,白云镶上金边,春的绿、秋的黄以及冬的白和谐地聚在公园的一角,宛若一幅美丽的油画。鸟儿在树枝上欢快的啼鸣,一阵清新的微风吹来,晶莹透亮的露珠在叶尖起舞,简直是人间仙境。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宛如一条斑斓的丝带串起了整个关中平原,渭河沿岸的很多城市如渭南、咸阳、宝鸡等都建设了渭河公园,栽植了很多灌木和地被植物,绿草如茵,蓝天碧水,成为人们休闲锻炼的好地方,这其中,尤以各种荷塘最为吸引人。

眼前一大片的荷花,让人心感舒适。在湖面上,撑开的张张绿伞,亭立在碧波之上,似层层绿波,如片片翠玉,舒展的叶子,在微风中摇摆。仙女般的荷花兀立其中,有的洁白如玉,有的粉红似蕊,有风掠过,一阵阵淡雅的芳香扑鼻而来,沁人肺腑,令人心旷神怡。放眼远望,田田的荷叶,随风起伏,像一片绿浪,不禁令人想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来。

荷花是中国的十大名花。千百年来,凭借着艳丽的色彩,幽雅的风姿深入到人们的精神世界,《诗经》中就有“山有扶苏,隰与荷花”“彼泽之陂,有蒲有荷”的描述。两汉时期,乐府歌辞逐渐盛行,产生了《采莲曲》这样洋溢着浓烈的生活气息的曲谣,“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就很有画面感。隋唐以后,有关荷花的诗词、绘画、雕塑等荷文化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李白、白居易、张籍、王昌龄等诗坛名家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让人们一下子记住了这位身着绿色罗裙、有着芙蓉般美丽脸庞的采莲女,她的歌声和她的身姿一样让人难忘。而到了北宋以后,色彩艳丽、风姿绰约的荷花不仅成为人们养生保健的名贵补品,而且进入了私家园林,成为人们喜爱的观赏植物,就连很多瓷器、铜镜、金银器甚至印染织物上都有荷花图案,由此可见人们对荷花的喜爱。

提及荷花,不得不提及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理学的开山鼻祖,“洛学”代表人物程颢程颐兄弟二人的老师,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后世评价“胸怀洒落,如风光霁月”。

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五十五岁的周敦颐任南康知军。一天闲来无事,造访庐山东林寺。正值夏末,寺内池塘里莲花盛开,满寺飘香。周敦颐顿觉心情舒畅,于是兴致勃勃地即兴作诗一首《题莲》: 佛爱吾亦爱,清香蝶不偷。一般轻意味,不上美人头。

这首诗颇具禅味,因为莲花是佛教中的圣物,如来、观音均以莲花为座。佛爱莲花,所以佛爱我亦爱。生于池内的莲花,悄然在周敦颐的心里发了芽。

周敦颐回到南康后,让人在知军衙门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取名“爱莲池”。每当空闲休息时,他或独身一人,或三五好友会于池畔赏花品茶。虽身在官场,周敦颐却始终未曾放弃教书治学,著书立说,教育弟子,提携才俊。一年以后,周敦颐由于年迈体弱,因病辞官而去。他来到庐山西北麓的莲花峰下,修筑“濂溪庄园”,创办“濂溪书院”,开学讲道,宣传他的理学思想。

周敦颐在书院周围,遍种莲花,书院内建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有一池,里面种满莲花,取名“莲池”。身居官场的周敦颐,不媚俗,不贪慕,不追名,不逐利。 就在那里,周敦颐写下了那篇脍炙人口的精品散文——《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品德,可敬而不可侮慢的磊落风范,既是对荷花的爱慕与礼赞,也表达了周敦颐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只可惜“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啊。

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也就是周敦颐辞世六年后,周敦颐的再传弟子朱熹也调任南康知军。满怀对祖师的仰慕之情,朱熹出资重修爱莲池和爱莲堂,并从周敦颐的曾孙周直卿那儿得到周敦颐《爱莲说》的墨迹,请人刻于石碑之上,立在池边。朱熹还为此作诗道:

闻道移根玉井旁,花开十里不寻常。月明露冷无人见,独为先生引兴长。

朱熹以后,爱莲池的名声日益远扬,来庐山的人,大都要来寻访爱莲池,睹物而生感慨,久久徘徊不愿离去。

“不喜春中花语处,独守孤寂云水间。”莲低调而洁净,即便身在污泥浊水中,也静于一隅,洗尽铅华,恬淡安然,看着绚烂的夏花竞相绽放,不嫉不妒,淡且从容,最美好的灵魂留给最懂得的人,最为值得。

其实,关于荷花,还有一段凄美哀婉的故事。

元泰和四年(公元1204年),河北大名府有两个青年男女,彼此相恋却遭家人反对,故而愤而投河自尽。后来人们才发现他们在水中的尸体。由于这一爱情悲剧,后来那年的荷花全都并蒂而开,为此明情。元代著名诗人元好问听到这则故事后,很是感动,提笔写下了一首《摸鱼儿·问莲根有丝多少》:

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双花脉脉娇相向,只是旧家儿女。天已许。甚脉教,白头生死鸳鸯浦。夕阳无语。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

香奁梦,好在灵芝瑞露。人间俯仰今古。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脉埋黄土。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舟少住。怕载酒重来,红衣半落,狼藉卧风雨。

问莲花的根,有多少根须?莲心苦而又为谁苦?并蒂莲开,脉脉含情相互对望,怕是相爱的青年男女的化身,天公这样的不公平,为什么不教相爱的人白头偕老?却让他们死于鸳鸯偶居的水塘中;夕阳悄然西下。谢灵运游览的名山胜水,潇湘妃子殉情的湘江楚水,尽管暮霭沉沉,却都不是儿女们的断肠处。

恋人相亲相爱,在灵芝仙草与吉祥晨露中幸福生活。俯仰古今,即便海枯石烂,情感依然,幽恨深埋黄土中。怨恨化作相思树,时光流逝,无端却被秋风摧残。兰舟稍停,恐载酒重来,荷花半落,散乱地卧于风雨中。

莲心苦,只因未到断肠处。痴情人儿情缘在,海枯石烂,恨埋黄土啊。

此后不久,元好问上京赶考,途径并州,看见一个猎雁人刚射杀一只大雁,其它侥幸逃脱的大雁纷纷为同类哀鸣,竟相继投地而死。元好问看到此情此景,联想起前不久河北大名府的那对痴情男女,非常感动,于是购买下大雁安葬在汾河畔,并作词一阕《摸鱼儿·雁丘词》,以讴歌大雁凄美感人的爱情。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一前一后写就的这两首《摸鱼儿》,互为姊妹篇,成为元好问的代表作。

是啊,人世间,“情”到底是何物,值得用生命去交换?我们不知该向谁去发问,也不知道有谁可以回答……

……

荷花清新淡雅,不奢求于浓艳,不甘心于平凡,不强求于浮华,不期盼于辉煌,既拥有新鲜美丽的特质,也拥有墨守一隅的宁静,当枝头最后最后一瓣荷花落地,它也毫不忧伤,仍在寂静的湖面下留下沉甸甸的收获–藕节。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又见荷花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