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吾爱读唐诗,今天说老杜。
其实,小的时候跟很多人一样,最喜欢的诗人不是杜甫,而是李白。读李诗,总感觉这位谪仙人牛叉得不得了,喝点小酒就敢“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明明屡试不中名落孙山,仍吹牛“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被人算计贬谪走投无路了,还说自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拍马屁都拍上天了,也敢厚着脸皮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读得多了,恨不得学着李白的样子,仗剑云游四方,与狐朋狗友们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潇洒走四方。那个时候,很瞧不起杜甫,觉得这位被李白还小十一岁的小迷弟简直郁闷至极,写得那些诗悲悲切切的,很难读,也看不懂,考试的时候更是噩梦般的存在。
然而,年纪稍长及至中年,忽然发现,相比较李白的肆意潇洒,放浪不羁,其实杜甫才是最懂中年人心思的大诗人。因为每个中年人的烦恼,比如:孩子、妻子、朋友,在杜甫的诗句中总会找到心灵感应,读后无不让人感觉心有戚戚然。杜甫,才是中年人的心灵导师。
生活,不仅仅有诗与远方,更有眼前的苟且。
(二)
说起来,杜甫也是官三代,祖父、父亲都曾入朝为官,自小家庭条件优越,生活殷实富足。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二十四岁的杜甫参加科举考试,铩羽而归,但他毫不气馁,行吟漫游、登临泰山的时候,远望着横亘在泰山上苍翠的青色,再看下山间神奇缥缈的云雾,胸中荡起一股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写下了千古名篇《望岳》。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让人们看到了年轻时杜甫的豪情壮志。
人生所有的烦恼,都是人到中年产生的,杜甫也不例外。
先说孩子。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依靠,孩子是父母的寄托,杜甫也是如此。杜甫一生子女众多,儿子宗文、宗武,还有一子在可惜被饿死了。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十月,作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杜甫由京城长安前往奉先县(今陕西蒲城)探望妻儿,刚进家门,就听见哭声,原来小儿子被饿死了,“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杜甫感到万分愧疚,“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后来,他把满腔热爱给了宗文宗武,可惜宗文生性鲁钝,天资平凡;宗武聪明伶俐,爱好诗文,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自小就展露了过人的天赋,“自从都邑语,已伴老夫名。”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杜甫避祸安史之乱,辗转来到成都浣花溪畔,后被被好朋友严武荐为节度参谋。那年秋天,杜甫送严武至绵州,因成都少尹兼御史徐知道作乱,遂入梓州(今四川三台)。一天,杜甫正在路上奔波的时候,突然想起这天正是小儿子宗武的生日。时局动乱,杜甫无法与留在成都草堂的家人团聚,为了给儿子庆生,便写了一首诗,名字就叫《宗武生日》:
小子何时见,高秋此日生。自从都邑语,已伴老夫名。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
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凋瘵筵初秩,欹斜坐不成。流霞分片片,涓滴就徐倾。
儿子啊儿子,写诗是咱家家传的事业,你祖上杜审言是大诗人,你爷爷杜闲也曾当过朝议大夫、兖州司马,献赋作诗不在话下。你要熟读《文选》,不要效仿老菜子年老还以彩衣娱亲,认真学习,建功立业,光耀门庭啊。
坦率的说,杜甫对这位小儿子非常宠爱,除了这首诗之外,还写了好几首诗来教育宗武,比如在《又示宗武》中说:“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曾参与游夏,达者得升堂。”在《元日示宗武》中说:“赋诗犹落笔,献寿更称觞。不见江东弟,高歌泪数行”等等,可以说,二儿子宗武是寄托杜甫理想的存在。
理想丰满,现实骨干。尽管杜甫对这位小儿子宠爱有加,然而,由于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杜宗武跟随父亲也到处漂泊,尽管诗文也很好,却没有流传下来,而且日子过得也悲悲切切,杜甫死后连灵柩归葬故土的盘缠都凑不足,直到四十年后,杜宗武的儿子杜嗣业沿街乞讨,才凑够盘缠让祖父魂归故里,可悲可叹。
不知道那个一辈子籍籍无名的杜宗文会怎么想?
(三)
说完孩子,再说妻子。
杜甫的妻子杨氏是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妥妥的千金小姐。杨氏出身书香门第,知书达理,非常美丽。
有多美?
杜甫曾在《一百五日夜对月》中说:“仳离放红蕊,想象颦青娥”,意思是妻子的姿容如同花蕊一样姣艳,一颦一笑像嫦娥一样美丽。还说为了能看清妻子的容貌,恨不得将月中的归属全部砍去,“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由此可见,杜甫对自己的妻子有多么喜爱和着迷。
然而,杨氏自从和杜甫结婚后,生活清苦,没过上一天好日子,整天颠沛流离,直到杜甫去世,自小锦衣玉食的杨氏从未跟着杜甫享受过荣华富贵,就连安定的生活也成了一种奢望。但杨氏没有抱怨,而是以千金之躯,克勤克俭,任劳任怨,默默为丈夫奉献着一切。在兵荒马乱四处漂泊的日子里,全凭杨氏维系着这个穷苦的家。
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春,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由洛阳进攻潼关,杜甫从奉先(今陕西蒲城县)移家至潼关以北的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不久长安陷落,不得已,杜甫又移家至鄜州羌村,后来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时年八月,被囚禁在牢房里的杜甫遥望天上的一轮明月,写下了著名的《月夜》,抒发对妻子思念之情: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染香的雾气打湿你的鬓发,明月的清光使你玉臂生寒。今夜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远在他乡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何时能并肩坐在薄帷帐下,月光照你我尽把泪痕擦干。
月儿有多远,思念的情感就有多远。杜甫,这位堂堂的七尺男儿,也是如此的侠骨柔肠。
杨氏,这位曾经的千金小姐,跟着杜甫过着艰苦的日子,衣服都是补丁摞补丁,“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丧乱中,杨氏无时无刻不思念着自己的丈夫,以致见面时,早已热泪盈眶:“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后来,杜甫一家子辗转来到成都,一家人终于团聚,过上了稍微安定平和的日子。杨氏在这里与丈夫下棋、泛舟,看着孩子们嬉戏玩耍,“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生活虽然依旧艰辛,但是多了一丝平淡的幸福。
幸福的喜悦,总是很短暂。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杜甫在由湖南潭州去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杨氏将丈夫的灵柩置厝在岳州,不久便去世了。
李白曾对妻子深情地说“宝刀截流水,无有断绝时。妾意逐君行,缠绵亦如之。”曾给杜甫写墓志铭的元稹有诗云“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白居易深情的对妻子说“生为同室亲,死为同穴尘”;李商隐也曾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然而,无论这些诗句多么动人,多么经典,他们,都不曾像杜甫一样,一生一世只爱一个人。
杜甫的这首《月夜》看似平淡,不言爱不立誓,却是我读过最深情的诗。
(四)
说完妻子,再说朋友。
杜甫一生尽管穷困潦倒,但朋友众多,三教九流,无所不交,其中有名的就有李白、王维、高适、岑参、严武等,他们与杜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杜甫也给他们写了很多诗。比如杜甫就曾评价偶像李白“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评价王维“不见高人王右丞,蓝田丘壑漫寒藤”,评价高适“海内知名士,云端各异方”,评价岑参“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评价严武“扈圣登黄阁,明公独妙年”等等,太多了。杜甫用他的生花妙笔,与好朋友写诗唱和,尽力地称赞他的好朋友,他们之间的友谊纯真率性。
安史之乱后,兵荒马乱,百姓颠沛流离,杜甫也到处逃难,与朋友之间难得一见,然而,真正的朋友,无需想起,因为从未忘记。杜甫,是一个很念旧情的人,他对朋友的情谊之深、之纯,让人感动。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冬天,杜甫因上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杜甫告假回东都洛阳探望旧居陆浑庄,第二年春,杜甫自洛阳经潼关回华州时,路过奉先县,遇见了他年少时结交的好友卫八处。老友重逢,烛下叙谈,二十年沧桑巨变,动乱的年代,动荡的旅途,短暂的一夕相会,亦悲亦喜,悲喜交集,可以想象,那烛光融融、散发着黄粱与春韭香味、与故人相伴话旧的一夜,对于饱经离乱的杜甫来说,是多么值得眷恋和珍重啊。于是,杜甫笔写下了一首《赠卫八处士》,其中写到: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真正的朋友,就像天上的参商二星,很难相见,今天这个日子很幸运,竟然有机会与你灯下畅叙旧情。白驹过隙,不知不觉间你我都已鬓发苍苍了……你说以后我们再难相见,那我们就端起酒杯连干十杯,十杯也难让我一醉,却让我感受到老朋友的情谊。明天我们就要分别,山岳阻隔,世事两茫茫啊。
二十年之后的相会,尽管短暂,却很美好。那一夜时光,就成了烽火乱世中带着和平宁静气氛的仅有的一瞬,而荡漾于其中的友情之美,相对于纷纷扰扰的杀伐争夺,更显出光彩。
(五)
张爱玲说:“人到中年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仔细咀嚼这句话,不禁让人心生感慨,人到中年,就是一场以寡敌众的战斗,无不是一边崩溃,一边用力地生活。
杜甫作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他的那些诗,无论是写给孩子、妻子还是朋友,拟或其他人,无论在何地,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能读出人生的不易,读懂生命的坚韧,进而珍惜每一寸光阴,用心地生活,从容地面对苦难,在最狭隘的石缝里开出一朵灿烂的花来。
我们在春风得意的时候,可以“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老友重逢的时候,可以感慨“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在怀才不遇的时候,可以“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在遭遇低谷、看尽人间冷暖时,可以“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在遭遇黍离之苦、相思之苦时,可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苦尽甘来时,可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也会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感悟人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鲁迅先生对杜甫的评价:“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鲁迅先生的评价很精辟。杜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很多中年人都会感同身受,也都会隐约看见自己的影子,所以也就心有戚戚然。
人到中年,总有一句杜诗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