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一)

很多人对古代的科举考试有误解,以为科举考试就是写一篇文章,主考官阅过卷,觉得好,皇上朱笔一批,就可以成为状元郎,披红戴花,跨马游街,入仕做官了。其实,这都是电影电视看多了。过去的科举制度很严格,考的内容也很多,就拿唐代来说吧,唐代的科举考试分两类:一类是常科,每年举办一次,有秀才科、明经科,进士科等五十多种,很多著名诗人都是进士科出身,比如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杜牧等,太多了;另一类是制科,时间一般不固定,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目的在于选拔各种特殊人才,有博学宏词科、文经邦国科、达于教化科等,相当于现在的艺体特长生,录取的很少,白居易在考中进士几年后,又参加了制科考试,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立马升官,次年即任翰林学士。由此可见,自古到今,有艺体特长的都有捷径可走。

唐代科举要求严苛,宁缺毋滥,录取率极低,进士科每科有三四千人报考,一般录取也就三十人左右,而且考试的方式五花八门,有口试、贴经(填空),墨义(相当于口试的笔试化),策问(论文),杂文(诗赋)等,考试的内容也很多,从时事政治、经济、制度、军事、法律、盐政、漕运、历史、数学、文字学到儒家、道家的经典著作等,内容繁杂,远比现在的高考内容多多了,也难多了。

现在的高考,作文一般为记叙文或者议论文,要求不能写成诗歌,所以现代人的诗歌水平其实很差—-不仅写得不好,很多人连欣赏都不会。唐代科举正儿八经的要考诗赋,读书人都要学习写诗,所以唐代能涌现出那么多的名篇佳作和著名诗人也就不足怪了。

“学好文武艺,货于帝王家”是普天下学子的共同梦想,无论家境富有或者贫寒,所有学子们都希望能考取功名,一来光宗耀祖、福荫门庭,二来名利双收、泽被后世。当然,对于绝大多数的寒门子弟来说,这是实现阶层跨越的唯一出路,所以才有了“头悬梁、锥刺股”“闻鸡起舞、凿壁偷光、焚膏继晷、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等等描写刻苦读书、勤奋上进最终改变命运的感人故事。而对于富庶家庭的子弟来说,也有很大的诱惑,毕竟,考取功名入仕做官才能保证家族声望与财富的代际传递。

唐代的诗人中,有两个人出身富庶且博取功名的执念最深:一个是名动天下的李白,另一个就是陈子昂。

李白的家里很富庶。有人做过计算,李白年少时仗剑出川,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云游三年,耗费的银两不下几十万—-没有雄厚的家底,再任性的太白金星也不敢这么造。而且,李白为了当官,遍访名流,到处干谒,写过不少马屁文章和诗作,干过很多荒唐事。详见拙文《从李白的<与韩荆州书>略论拍马屁的艺术性》。

陈子昂的家里也是土豪,世代巨富。有多富?《新唐书》里说,有一年发生饥荒,陈家拿出一万多石粟米来救济百姓。唐初的米价大约是每石30到200文不等,1000文相当于一贯,也就是说,陈家一口气捐出了300至2000贯钱,由此可见,陈家的财富可能不止“家财万贯”。

和李白一样,陈子昂对考取功名的执念也很深,但和李白到处干谒拍马屁不同,陈子昂选择了一个非常另类且传播效率极高的办法:整个有轰动效应的大事件—-摔琴。

话说有一天,陈子昂正在街上闲逛,看见一个人卖胡琴,围观的人纷纷问价,得到的回答是—-百万钱,这简直是天价,一下子把很多潜在的买主变成了打酱油的围观者。陈子昂看到这把非常精美无比金贵的天价胡琴,眉头一皱计上心来,马上掏出一千缗,把琴买下来了。

土豪一掷千金买了把天价胡琴,简直把银子不当银子,这事儿一下子在京城传开了。这家伙到底是谁?什么来路?有好事者一打听,这小子来自蜀地,名叫陈子昂。陈子昂的名号一下子在京城传开了,哦哦,原来是来自天府之国的土豪啊。

陈子昂不以为忤,遍撒英雄帖:明天在宣阳酒店展示这把名贵胡琴,请同好者前来欣赏。很多长安权贵和名流都不约而同的表示肯定赴约,大家倒要看看这小子要干什么?

第二天,陈子昂的住所被围了个水泄不通,大家都等着欣赏陈子昂的精彩表演呢。等到京城有头有脸的大人物们差不多到齐的时候,陈子昂手捧着这把无比名贵的胡琴在千呼万唤中走到众人面前,轻触琴弦,凄凄然,恰若寒雁在独鸣;泠泠然,又似咽泉在漱涧,洋洋盈耳,绕梁不绝,弹至高潮处,琴声突然戛然而止。陈子昂起身拱手:“各位,陈某来自蜀地,非常喜欢写诗文,也写了很多,可并不为人所知。弹琴并不是我的专业,至于这琴在我手里,也弹不出什么好听的音乐,不如砸了吧。”然后,陈子昂当着长安名流的面,将价值百万的名琴当场摔碎,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自己的诗文,分发给众人,推介自己的作品。

陈子昂的名号立刻传遍京城,众人皆知。

牛吧?很牛!狠吧?太狠了。

和李白一样,陈子昂的内心一定有千万个麻麻屁掠过:但凡有点门路,谁特么愿意摔琴,花这么大的代价啊。

(二)

说起来,陈子昂和李白还是老乡,李白出生在四川江油,陈子昂出生在四川射洪,两地相距不到三百里地。陈家是世家,家境富庶,高祖陈方庆深得墨子《五行秘书》《白虎七变法》等精髓,隐居于射洪武东山,潜心修炼神仙,隐身之术。父亲陈元敬天资聪颖,弱冠之年便进士及第,但他对官场很不热衷,成天醉心于道教,炼丹学剑,豪侠慷慨,乐善好施。耳濡目染的对陈子昂有很大影响。

一般的书香子弟,自小便要咏读经典,学习诗文,而陈子昂与众不同,十七岁之前根本就没有正儿八经的读几本书!

那他在干嘛?学剑术。

哈哈,和李太白一样一样的。

原来,在父亲的影响下,陈子昂从小就喜欢剑术,他的理想就是做一名剑客,行走江湖,打抱不平。直到有一天,与人“切磋”失手伤了人,这才罢手,弃武从文,与那些狐朋狗友分道扬镳,闭门谢客,刻苦读书。

不得不承认,天才就是天才,尽管已近弱冠了,但陈子昂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深钻经史,学涉百家,博览群书,而且表现出不凡的诗词天赋,比如这句“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就写得很有神韵。

调露元年(公元679年),二十八岁的陈子昂出川,北上京城长安,进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准备参加第二年的科举考试,然而天不遂人愿,落第。落第后,陈子昂没有怨天尤人,回到故里继续刻苦读书,数年之间,经史百家,罔不赅览,还撰写了数百篇诗文,分与相邻,大家都交口称赞,这给了他很大的鼓励。陈子昂信心满满,于是在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再次入京应试,不幸又落第了。

这次落第,让陈子昂很不忿。他一个人低头默默地走在长安的街头,天空飘着细雨,像极了此刻的心情,孤独落寞,自己空有一身才华,却不能施展,报国无门啊。

突然,他看见前面围着一堆人,走近一瞧,原来是有人在卖胡琴,他突然灵机一动,这才有了“千金摔琴”的故事。

此后,陈子昂的名声大震,他的诗文传遍京城,时任京兆司功的王适读了他的诗作后,称赞道:“此人必成为一代文宗。”

真是一语成谶。

机会终于来了,永淳二年(公元683年)末,唐高宗李治在洛阳驾崩,武则天与朝中大臣关于是否将皇帝的灵柩迁往长安举棋不定。这时,三十二岁的陈子昂挺身而出,以“草莽愚臣”之名向武则天呈上了一篇谏文《谏灵驾入京书》,洋洋洒洒,引经据典,核心意思就是八个字:就地安葬,反对搬迁。

这篇文章正合武则天的心意,让武则天一下子记住了他的名字。第二年,陈子昂顺利进士及第,这还不算,考中进士之后,立即被授予官麟台正字,后来又升至右拾遗,官运亨通得简直不要不要的。

其实,右拾遗这个官阶并不高,仅是个八品,但岗位很重要,是谏官的一种,主要负责向皇帝奏论政事,称述得失,相当于当代的监察委。

陈子昂很高兴,觉得自己终于受到朝廷的重用了,于是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工作,不负朝廷,不负武皇。

陈子昂是一个雄才大略之人,但脾气急躁,性格耿直,有啥说啥,不遮遮掩掩,曲里拐弯。自打当上右拾遗后,他尽心尽力的为武皇尽心尽力,出谋划策,仗义执言,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主要“政绩”:

反对武皇任用酷吏,纵容诬陷。

反对武皇使用酷刑。

反对武皇修建寺庙。

反对武皇铸九鼎,造天枢。

反对武皇禁天下屠杀和捕鱼虾。

……

尽管过了一千三百多年,隔着屏幕,你仍然能感受到武皇扑面而来的不满和愤怒。

坦率的说,作为唐王朝的实际统治者,武则天并不是不知道她的这些做法带来的危害,她也同意陈子昂的一些观点。但相较于一个只为天下百姓着想的右拾遗,她考虑更多的是自己的政权是否稳固,因而,陈子昂屡次进谏,却又屡次被她否定了。在朝廷中,陈子昂很孤独,他不愿意随波逐流、趋炎附势。因此,朝廷中得罪了很多人,期间还曾因“逆党”的莫须有罪名被下狱。

伴君如伴虎,古今皆然啊。

(三)

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陈子昂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在那里,他看到了凉秋八月的萧关古道,吹断枯草的强劲北风,晓月斜斜的昆仑山南,这一切无不令他心驰神往。那里的漫漫黄沙,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枯草白雪,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等异域风光激发了他心中的万丈豪情,他渴望和前辈一样,遍看陇山云雨,静听胡笳声声,遥望月光如雪,期待征戍楼兰。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很多边塞诗,其中一首写到:“北海朱旄落,东归白露生。纵横未得意,寂寞寡相迎。负剑空叹息,苍茫登古城。”

寂寥之情,溢于言表。

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陈子昂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征讨契丹。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担任武攸宜幕府参谋的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成了一个闲散人员。

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陈子昂的内心无比激愤,也无比苦闷。一日,久坐无事的他外出散心,登上了蓟北楼的幽州台,临风远眺,但见天地辽阔,原野苍茫,他激情满怀,思绪万千,古往今来,能有多少贤明的君主像燕昭王一样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呢?茫茫宇宙,天长地久,生命是如此的短暂,又有多少人能得偿所愿、建功立业呢?可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啊。情到激越处,他不禁悲从中来,怆然泪下,提笔写下了一首惊为天人的《登幽州台》: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明朗刚健,后人评价有“汉魏风骨”,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全诗语言奔放,极富感染力,其中“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句,是从《楚辞》的《远游》中演化来的,《远游》的原句为:

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两相比较,陈子昂的这句更显苍茫遒劲。

后世对这首诗的评价极高,清代的黄周星曾评价道:“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无一人……此二十二字,真可以泣鬼。”

“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是杜甫对偶像李白的评价,用到陈子昂的身上,也极为妥帖。

(四)
圣历元年(公元698年),陈子昂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陈子昂被下狱,不久冤死狱中,年仅四十一岁。

就像后世称李白为“诗仙”、杜甫为“诗圣”、白居易为“诗魔”、李贺为“诗鬼”一样,陈子昂被后世称为“诗骨”。他的诗思想质朴,语言刚健,一扫齐梁及初唐宫廷诗人的颓靡之音,风格高昂清峻、词意激昂,是“唐诗诗祖”,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元代诗人元好问曾评价道:

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后世可以用黄金为陈子昂铸像,这评价多高啊。

纵观陈子昂的一生,波澜壮阔,起起落落,大开大合。少年锦衣玉食,仗剑行侠,豪气冲天;青年进士及第,少年得志,官运亨通;中年敢想敢为,仗义执言,铁骨铮铮,有着川人的豪情与骨气,对上不卑不亢,从不去卑躬屈膝。这种铮铮铁骨,既成就了他的诗文,也要了他的命,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从古至今,天高地阔,谁又能向前看见古人,而后又能见来者呢?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