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无补乎时,死无关乎数,辛辛苦苦,著二百五十余卷书,流播四方,是亦足矣;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浩浩荡荡,数半生三十多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矣。
自挽联出现于清代,多属文人游戏人生之作,或叹身世悲凉,或哀世道艰难,或情许今生,或神往来世,风格多样,内容繁复,为对联中一大景观。
这是清代著名学者俞樾写的一副自挽联,是这类对联中的佼佼者。
俞樾(1821-1907),字荫甫,晚号曲园。浙江德清人。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点庶吉士。以复试诗有“花落春仍在”之句,为曾国藩所赏,散馆授编修。博物闳览,著称京师。咸丰乙卯,放河南学政,因人言罢归。先后主讲吴县紫阳书院及杭州诂经精舍、上海求志书院,致力于学术研究,为一时朴学之宗。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复任翰林院编修。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1907年2月5日)病卒。一生著述宏富。作有传奇《骊山传》、《梓潼传》二种,杂剧《老圆》一种。其生平著作均辑入《春在堂全书》中。《清史稿》有传。
“生无关乎时,死无关乎数”,生既然无关乎时运,死也就无关乎命数,这是到暮年回首一生时的一种感悟,一种认识上的定位。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自己无论生于这个世界上,还是离世而去,都与造物无关,自己是闯入这片土地的一个偶然。从这两句看,作者的思想是消沉的,但从后文对自己一生成就的总结来看,却又不然。“辛辛苦苦,著二百五十余卷书,流播四方”,“辛辛苦苦”,说明一生的不易,与前两句结合起来看,就是即使是如此偶然的一生,也过得极为艰难,但艰难却也是有成果的,那就是“流播四方”的“二百五十余卷书”。古人所谓人生要“立德,立功,立言”,而其中又以“立言”最为难得,作者明确道出自己有如许多的著述,而且传播四方,影响广大,得意与满足还是蕴藏在里面的。最后一句“是亦足矣”虽说是自己也应该感到满足了,但背后却隐着他人难及的豪情。论及自己,前文先抑,后文反扬,行文跌宕。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出自《孟子》,意思是为人正直坦荡,仰起头来看看觉得自己对天无愧,低下头来想想觉得自己不愧于别人。此句原意是要人们做事不愧天、不愧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他人,要开诚布公,不隐瞒,不欺骗。做人要光明磊落,问心无愧,也就是所谓的君子坦荡荡。语意虽简单,但放眼天下,能做到的又有几人?作者能将此语坦然地放在自己身上,显现出他自认这样的风范,表现出自己一种人格上的自信。“浩浩荡荡,数半生三十多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乎”,作者说“三十多年事”,当是应和上联,对自己后半生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回顾。人到此处,已经看破官宦,唯值得安慰的、借以凭借的就是学术上的成果,而这也正是支撑起他自信的支柱。“放怀一笑,吾其归乎”,则表现出其旷达自如的情怀与豪迈无畏的胸襟,确实非常人能比。
此联既述心志,又有著作,谦虚里含有自傲,纡回中融入放达,作者形象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