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北风呼啸,席卷大地,枯草折腰,这里即使八月也飘降大雪。彷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的白雪犹如梨花竞相开放。那些洁白的雪花,飘入了帷帐的帘笼,浸湿了军帐的帐幕,即便穿上狐皮袍也感觉寒冷,大将军的兽角弓被冻僵了,已经拉不开;都护的铠甲冰冷刺骨,难得穿上。无边的沙漠结成百丈坚冰,哀愁的阴云在长空凝结。中军帐中的美酒已经摆上,那是为回京人送行的,叫来琵琶羌笛胡琴一起助兴。此时天色暗淡,辕门外大雪纷飞,分外寒冷,就连插在地上的红旗也被冻僵似的,风吹不动。轮台的东门外,目送着你远行,但见茫茫白雪布满雪山,山路坎坷曲折,一转身,不见了你的踪迹,只留下雪地上的马蹄印迹……
这首唐代诗人岑参的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很多人都耳熟能详。这首诗气势磅礴,瑰丽浪漫,意境独特,内涵丰富,是唐代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再看这一首: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老人家已经七十岁了,仍然在路旁卖酒,还将上千个酒壶和酒瓮摆在门口,香气四溢,十分诱人。春光初绽,道路旁的榆荚正盛,像是铜钱一样,我把榆荚摘下来买酒,您卖否?
这首诗怎么样?是不是很诙谐幽默?既有平凡而亲切的情趣,又有平实中见奇峭的韵味,轻灵跳脱,虚实结合,场景温馨,是不可多得的佳品。
其实,这首诗也是岑参写的,名字叫《戏问花门酒家翁》,是他在经过漫漫长途到达春光初临的凉州城中休憩时,蓦然看见道旁榆钱初绽的春色和卖酒老人安然沽酒待客的诱人场面,禁不住诗兴大发,写下的一首诗。
两首诗,同一个人作,反映了不同的心境。
不得不说,岑参的功力很深。
然而,就是这位极具才情抱负、也很有乐观主义的诗人,一辈子其实也很坎坷,他的苦痛,后世很多人都不知道。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岑参,走进这位著名的边塞诗人的心路历程。
(二)
说起来,岑参出身名门望族,他的曾祖父在太宗时期担任过宰相,两位堂伯父在武皇、中宗和睿宗时期也任过宰相,父亲还曾任过两个州的刺史,可以说,是妥妥的官宦之家。所以岑参自小就立下宏图大志,决心报效国家,建功立业。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岑参很小的时候,父亲去世,家道中落。岑参只得跟着哥嫂一起生活。长兄为父,哥哥不仅承担了岑参的衣食住行,还教他四书五经。在哥哥的严格督导下,岑参自小就表现出惊人的天赋,通读经史,遍交好友。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二十岁的岑参告别兄嫂,从嵩阳(今河南登封)西上长安,奔走献赋,到处干谒,以期扩大影响。那时的唐王朝正处于鼎盛时期,人才济济,根本没有人注意到这个遗少,尽管岑参很努力,但始终没有得到提擢。七年后的天宝三载(公元744年),岑参终于进士及第,进入三年的守选期。
唐代的科举制度已经比较严密了,进士及第后不是马上就有官做的,一般要经过三年的守选期。三年后,岑参被授于右内率府兵曹参军,也就是个从八品的小官。尽管官职低微,但岑参不以为忤,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犹在心间,他曾在一首诗中写到:“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
纸里纸外,都能听见他的铿锵之声。
天宝七载(公元748年)八月,著名书法家颜真卿被派往河西、陇右(在今陕、甘交界区域)一带任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岑参很高兴,也很羡慕,于是提笔写下一首《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诗中写到:“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昆仑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可以看出,岑参是很向往边塞生活的,凉秋八月的萧关古道,吹断枯草的强劲北风,晓月斜斜的昆仑山南,无不令他心驰神往,他渴望和老友一样,遍看陇山云雨,静听胡笳声声,遥望月光如雪,期待征戍楼兰。
终于,机会来了,次年,高句丽人高仙芝被授武威太守兼河西节度使,岑参听到消息后便入高幕,来到了武威,然而高仙芝在与石国、突骑施等西域诸国的交战中兵败,滥杀无辜,谎报军情,被玄宗皇帝识破,虽未治其罪,却不再让其领兵,将其召回长安。岑参也无奈的跟着一起回到了长安。
这一段边塞生活尽管短暂,却让岑参大开眼界,那里的漫漫黄沙,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枯草白雪,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等异域风光激发了他心中的万丈豪情,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其中一首写到:“功业须及时,立身有行藏。男儿感忠义,万里忘越乡。”
好男儿志在四方,心怀忠义,建功立业,尽把他乡做故乡。
意犹未尽之情溢于言表。
(三)
五年之后的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机会再次降临到他头上,高仙芝麾下大将封常清被封为北庭都护,持节充伊西节度等使,岑参再次入封幕,被授予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封常清率军进攻大勃律国,岑参跟队出征,凯旋而归。这一待,就是四年多。
在北庭的四年多时间里,岑参目睹了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参加了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这些无不让他豪情万丈,他充满激情地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一首首意境新奇、气势磅礴的边塞诗磅礴而出,见著笔下:“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大夫讨匈奴,前月西出师。甲兵未得战,降虏来如归。橐驼何连连,穹帐亦累累。阴山烽火灭,剑水羽书稀。”“昨夜将军连晓战,蕃军只见马空鞍”等等,这些诗句,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南宋诗人陆游对岑参的诗很推崇,他曾称赞到:“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
将岑参与李白、杜甫相提并论,由此可见他的诗作的艺术高度和思想高度。
然而,就在岑参于北庭征讨匈奴的时候,安史之乱爆发,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玄宗的太子李亨在灵武继位,称肃宗。岑参见状,追随肃宗来到凤翔,后又回归长安。
回归长安的时光是温馨的,也是短暂的。在京师,他经常与好友王维杜甫贾至等人饮酒赋诗,写了大量的和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也就是安史之乱发生的第八个年头,岑参终于得到了他盼望已久的武职。兵马大元帅雍王李适讨伐史朝义,岑参被任命为掌书记,跟随平叛大军奔赴前线。但是平叛有功并没有给岑参的仕途带来多大帮助,后来他相继担任过考功员外郎、嘉州刺史、职方郎中等职,但都是低阶官职,始终没有进入高官行列,期间还遭贬谪。大历四年(公元769年),岑参客死成都,享年五十二岁。
(四)
盛唐的文人,包括李白杜甫王维高适白居易等等在内,对功名的渴望,对理想抱负的追求是其它任何朝代的文人都不能比拟的。岑参也不例外,他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缦润,一生矢志不渝,追求功业理想,屡屡失望但从不绝望。然而,尽管他有诗人才气,却缺乏政治斗争的韬略,一生痴情,一生痛苦。
所幸,岑参的朋友众多,既有王昌龄高适等边塞好手,也有颜真卿严武等高官,与李白杜甫等政坛失意者关系也很好,当然也少不了道士和尚隐者等世外高人,他与他们经常饮酒作诗,嘘寒问暖,相互关怀,相互勉励。这其中尤以王昌龄、杜甫情谊最深。
岑参比王昌龄小二十岁左右,自小对王昌龄很仰慕,对王昌龄的边塞诗很推崇,可以说是王昌龄的小粉丝,据说他从军还是受到王昌龄的影响。
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王昌龄因“不护细行”被贬谪江宁,岑参为之饯行。那时的岑参还是个毛头小伙子,在长安与洛阳之间奔走献赋。而那时的王昌龄已经几起几落,他的边塞诗已经名扬天下,那年王昌龄在巴陵遇见了李白,与李白互相赠诗,一句“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见识了两人的惺惺相惜。其实,那一年,王昌龄还遇到了岑参,两人情趣相投,成为“忘年交”。岑参对这位大哥很敬佩,于是写了首《送王大昌龄赴江宁》,宽慰这位大哥,诗中写到:
对酒寂不语,怅然悲送君。明时未得用,白首徒攻文……潜虬且深蟠,黄鹄举未晩。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大哥您要像爱惜青云之器那样保重身体,努力添加餐饭啊。
怎么样?这位小弟对大哥还是很关心的呦。
王昌龄读了这首时候,深受感动,更加喜欢这位小迷弟了,于是写了首回赠诗《别留岑参兄弟》,其中写到:
江城建业楼,山尽沧海头。副职守兹县,东南棹孤舟……日西石门峤,月吐金陵洲。追随探灵怪,岂不骄王侯。
小兄弟,此后天各一方,再难相见了,你也要多保重啊。
这首诗读来令人艳羡,又无限凄楚。
再说说杜甫。
杜甫比岑参大五岁左右。两人都出身名门。岑参与杜甫结识很早,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秋,第一次从边塞回归长安的岑参与杜甫高适薛据等人相约同登慈恩寺塔。慈恩寺塔是唐高宗李治做太子时为他母亲修建的,六级浮屠,高三百尺,在当时可谓是一座很宏伟的建筑,大概相当于现在上海的东方明珠塔。登临时,几个人各有题咏,杜甫作了《同诸公登慈恩寺塔》,高适有《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岑参也不示弱,写了首《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这些题咏诗一下子在京城流传开来,一时传为佳话。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身为左拾遗的杜甫,与裴荐孟昌浩等五人联名推荐岑参为谏官。岑参当时任监察御史,举荐后被任为右补阙。这个时候两人交往甚密,在朝堂上互相照应,私下互相写诗和唱,其乐融融。
然而,安史之乱爆发,两人各奔东西,期间尽管很少谋面,但挂念之情未减,两人互有书信来往,也经常有诗札往还,杜甫曾有《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岑参也写过《东归发犍为至泥溪舟中作》等。
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岑参在去夔门途中遇到了阻隔,不得不改道北上,到了成都,没多久后,客死在异乡。杜甫听到后,他在寄给高适的诗《追酬故高蜀州(适)人日见寄》的序文中说:“今海内忘形故人,独汉王瑀与昭州敬使君超先在”,大意是说:昔日的故人当中,尚在人间的已经没有几个……
萧瑟凄楚之情溢于言表。
也就在那一年冬,杜甫也在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
(五)
纵观岑参的一生,尽管几起几落身世坎坷,但充满了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他的那些边塞诗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绚丽,造意新奇,风格峭拔,尽情描绘了壮丽多姿的边塞风光,抒发了豪放奔腾的从军豪情。
天宝十载(公元751)六月,岑参任高仙芝幕僚期间,一位军中好友李副使(具体姓名已不得知) 将离武威,远赴碛西,岑参设宴送行,酒至酣时,胸中万丈豪情萌发,岑参提笔写下了一首著名的《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这既是对朋友的勉励,又何尝不是抒发自己的理想和壮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