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提及宋代婉约词宗秦观,大家一定会想起那首著名的《鹊桥仙•纤云弄巧》: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首词的意思很浅白,就不翻译了。
织女牛郎的民间传说流传很广,历史上很多文人都以此为题写过很多诗词,比如两汉时期的《古诗十九首》里就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孟郊的“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杜牧的“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白居易的“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苏轼的“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李清照的“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醒儿雨,醒而风”等等,太多太多了,然而,秦观的这首《鹊桥仙》一出,立马技惊四座,空谷绝响,特别最后一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更成为描述爱情的千古绝唱。
那么,秦观的这首词是写给谁的呢?有人说是写给他青梅竹马的初恋娄婉姑娘的,也有说是写给他的侍妾边朝华的,也有说是秦观在逛青楼时写给某位歌姬的,还有说是写给他的夫人徐文美的,更有脑洞大开说是写给他暗恋的“小师娘”、师父苏轼的侍妾王朝云的,各种各样的说法很多,莫衷一是,真假难辨。
作为大宋朝著名的情歌王子、少女杀手、顶级流量爱豆,这首《鹊桥仙》是写给谁的,其实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词?这首词难道只为表达爱情的吗?
按说,在北宋时期,一个大老爷们,写几首“艳词”也没啥,远的不说,大宋王朝的翰林学士、参知政事欧阳修老爷子,妥妥的正二品,写的“艳词”也不少,比如“凉波不动簟纹平,水精双枕,傍有堕钗横”“江南柳,叶小未成荫。人为丝轻那忍折,莺嫌枝嫩不胜吟”“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等等,写得也很好,有些能让人酸掉大牙,可别人也没说啥。而秦观就不同了,他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等等,都弥漫着浓雾一样的忧愁,据不完全统计。他存留于世的四百余首词中,约四分之一都是“艳词”,所以钱锺书先生戏称这些诗词是“公然走私的爱情”。
一个大老爷们,偶尔写一些“艳词”能理解,可要是把这当主要内容去写,就不寻常了。那么,秦观为什么要写这些“艳词”呢?难道这些词真的是他专门写给那些青楼歌姬,反映他醉生梦死的混乱生活的?
其实,只要你了解了这位词人,你就会发现,在这些“艳词”的背后,是一个深处政治漩涡之中,性格敏感脆弱的多情男子的轻寒漠漠。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秦观,走进他坎坷而又忧郁的一生。
(二)
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别号邗沟居士,江苏高邮人。其出身不算高贵但也不寒酸,祖父任过小官,家境小康。秦观自幼聪颖过人,加以文风熏陶,所以文学根基十分深厚,年少即崭露头角,博得盛誉。小小年纪便名扬四方,秦观不免有些飘飘然,所以个性很豪狂,而且喜好读兵书,据说对《孙子兵法》有着深入的研究,胸怀大志,有报国之心。他尤其崇拜唐代大将郭子仪,曾写过一首《郭子仪单骑见虏赋》:“事方急则宜有异谋,军既孤则难拘常法……所以彻卫四环,去兵两夹。虽锋无镆邪之锐,而势有泰山之压”,来歌咏郭子仪的英勇无敌。可以说,少年时期的秦观“豪隽慷慨,溢於文词”“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
熙宁十年(公元1078年),苏轼自密州调任徐州任知州,秦观前往拜谒,为此他还专门写了首《别子瞻学士》的长诗,作为礼物献给苏轼,其中写到:“人生异趣各有求,系风捕影只怀忧。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很明显,这首诗是仿李白的《与韩荆州书》。李白当年为了当官,曾给时任荆州长史韩朝宗写了篇《与韩荆州书》,其中就有“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一句。秦观以李太白自比,一是彰显自己的才华是多么出众,二是表达自己求官的心情是多么迫切。
当然,仅从文学角度来看,秦观的这首《别子瞻学士》写得还是写得很不错的,既说苏轼的才情“非人力”“世有高名”,也说苏轼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等“珠树三株讵可攀,玉海千寻真莫测”,可以说这首诗让苏轼很受用,从此对秦观也刮目相看。第二年,苏轼到徐州抗洪救灾,秦观应苏轼邀请写了篇《黄楼赋》,其中写到:“惟黄楼之瑰玮兮,冠雉堞之左方。挟光晷以横出兮,千云气而上征……”文中描述了苏轼率领军民精诚团结,抗击洪水的过程,赞扬苏轼胸襟博大,志气高远。这篇赋让苏轼大加赞赏,欣然回了一首《黄楼赋》,其中一句“雄辞杂今古,中有屈宋姿”可以说对秦观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能入苏轼法眼并给予极高评价,由此可见,秦观的才情之高。
在苏轼的鼓励下,秦观读书更加用功了,也参加了两次科举考试,但不幸名落孙山。苏轼很为之抱不平,专门写信鼓励他不要放弃,与此同时,在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苏轼路过江宁拜访王安石的时候,还向王安石举荐了秦观。王安石阅读了秦观所写的诗文,称“其诗清新妩媚,鲍、谢似之”。在两位文坛前辈的鼓励、称许下,秦观决心再度赴京,备战科场。
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秦观终于考中进士,那年他已经三十六岁了。进士及第之后,秦观先被授予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后在苏轼的引荐下,被授予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就在秦观仕途一路走高、顺风顺水的时候,一场不期而遇的风暴突然袭来……
(三)
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苏轼因治理杭州有功,被任命为翰林院承旨兼侍读。时年七月,苏轼上奏,说浙西诸郡已受两年的水患灾害,今年的水灾更严重,杭州、苏州等地被水淹死的灾民有八十余万人,恳请朝廷尽快拨款拨粮抗洪救灾。而就在此时,新党成员、侍御史贾易上书说受水灾死亡人数不实,请求调查。宋哲宗没有理会,贾易仍不死心,又上奏弹劾苏轼,说苏轼在苏州有题诗,暗讽先帝,还说他的弟弟苏辙早年科举考试的时候,文章错误连篇,根本就不及格,苏辙与苏轼都诽谤怨恨先帝,没有作为臣子应有的言行,请朝廷立即追究苏轼的罪行。
贾易弹劾苏轼,其实质是“新旧”两党的争斗。当时王安石变法,苏轼十分反对。苏轼作为旧党的代表人物,险些因“乌台诗案”被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党干掉,苏轼也是借着太皇太后的庇佑,才得以保全。当王安石的同党贾易弹劾苏轼的时候,苏轼的弟弟搞到了弹劾的内容并告诉了哥哥。苏轼担心秦观受到牵连,便把内容也告诉了秦观,并建议秦观不要掺和。
坦率的说,秦观的才情很高,但情商不咋地。秦观看到师父受到迫害,想为师父报仇雪恨,又想到自己是苏轼的徒弟不便出面,便自作聪明的让当初举荐自己的御史中丞赵君锡上书弹劾贾易。他哪里想到赵君锡其实也是新党成员。赵君锡马上上书哲宗皇帝,“臣前荐观,以期有文学,今始知其薄于行,愿寝前荐,罢观新命。”与此同时,贾易也再次上书,说自己的弹劾内容都能传到秦观那里,可见苏轼一门的厉害,坚决要求罢免苏轼秦观等人。
秦观的愚蠢,害得师父苏轼被贬出京城。虽然一年后太皇太后调回了苏轼,但是太皇太后也很快就去世了。哲宗亲政,重用新党。苏轼一派的旧党,几乎都被贬出了京城,而且越贬越远。秦观先后被贬杭州通判,处州(今浙江丽水)监酒税,后徙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
在四年的时间里,秦观连遭四次贬谪,他心灰意冷至极,甚至连给自己的挽词也写好了,其中写到“无人设薄奠,谁与饭黄缁。亦无挽歌者,空有挽歌辞。”
这是一首对于生前死后都绝望透顶的挽歌,凄清哀默,令人不忍卒读。
不久,秦观从雷州北返,走到藤州的时候,人困马乏,在光华亭下休息,梦见自己填了一阕词,醒来后,还给别人讲,讲得口渴了,说要喝水。当人把水取来的时候,秦观已经悄然离世,时年五十一岁。
(四)
纵观秦观的一生,与晚唐诗人杜牧颇有几番相似,也可以说简直就是杜牧悲剧命运的翻版,明明是治国英才,却活成了青楼常客。
早年的秦观,“功誉可力致,而天下无难事”,熟读兵书,漫游四方,意气风发,过着肆意快活、放浪形骸的浪漫生活,这段难忘的逍遥快活,见著笔下就是“狂客鉴湖头。有百年台沼,终日夷犹。最好金龟换酒,相与醉沧州”“饮罢不妨醉卧,尘劳事、有耳谁听?江风静,日高未起,枕上酒微醒。”这或许是他一生中最为难忘也最为短暂的时光。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秦观游历会稽(今浙江绍兴)的时候,邂逅了一位歌姬,两人互相倾慕,互相吸引,秦观为这位歌姬写了首著名的《满庭芳•山抹微云》: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远山淡云,衰草遍地,寒鸦万点,画角阵阵,如梦如烟的往事,如散漫的烟霭,一片迷茫。在北归的客船上,与你举杯共饮,挥泪话别。世间多少情事,已化作缕缕青烟散失而去。此地一别,不知何年何月才得相见,只有互赠香袋与罗带,共诉衷肠。衣衫上泪渍斑斑,情伤意乱,登高远望,只有昏黄的灯火还在闪烁……
这首词至情至性,韵味深长,笔法高超,境界超凡,用心体会,才得其中妙味。秦观因这首词得了个雅号:“山抹微云君”。
缠绵之后,两人分别。从此那位歌姬无论接待那位客人,只唱秦观的词,成了秦观的“死忠粉”。
十七年后的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秦观取道长沙准备到郴州接受“编管”的时候,在长沙的一座酒楼里里,不期而遇了这位姑娘。此时的秦观,穷困落魄,而这位姑娘,也是青春不再,美人迟暮。她一下子没有认出秦观,直到接连唱了秦观的几阙词后,才发现眼前这位落魄的中年男子就是十多年前与自己有过爱意绵绵的秦观。秦观与这位歌姬靠近而坐,看着院里凋零的荚蓉树和花草上洒上的一层白霜,听着外面呼呼秋风将绣帘吹得吱吱作响,几杯过后,看着芳华已逝的姑娘,不禁感慨万千,岁月已到秋季,万物开始凋零,可她脸上乎还留着春天的颜色,红艳艳的,哦,那是酒后的红晕啊。
酒逢知己,相见恨晚,秦观饱含深情写下了这首《木兰花》:
秋容老尽芙蓉院,草上霜花匀似翦。西楼促坐酒杯深,风压绣帘香不卷。玉纤慵整银筝雁,红袖时笼金鸭暖。岁华一任委西风,独有春红留醉脸。
月光冷冷,潇湘静流。有多少爱意缠绵,就有多少离别的苦痛。孤舟泊岸,扬帆待发。秦观泪流满面,与歌姬话别。那位歌姬也是梨花带雨,肝肠寸断。秦观回到船舱,禁不住激情,提笔写下了一首著名的《阮郎归》:
潇湘门外水平铺,月寒征棹孤。红妆饮罢少踟蹰,有人偷向隅。挥玉箸,洒真珠,梨花春雨余。人人尽道断肠初,那堪肠已无。
秦观走后,这位姑娘从此闭门谢客,说要等秦观回来。四年后,却等来了秦观的死讯。她穿上丧服,动身要去见秦观最后一面,经过长途跋涉,终于看见了秦观的灵柩,“拊棺绕之三周,举声一恸而绝。左右惊救,已死矣……”
……
(五)
《红楼梦》的林黛玉说:“所有的聚最后的结局都是散,既然都是散,那就不如不聚。聚在一起固然欢喜,但散时必然就会落寞孤寂。”
秦观的一生,“钟情世味,意恋生理”,看似慷慨豪俊,实则多愁善感,逆境远多于顺境,而他偏偏学不来苏轼的豁达。他自视甚高,一心想通过参政来实现人生理想,然而在宦海中又患得患失。想过逃离,舍弃功名,归隐乡邑。但世俗的牵累,党派的争斗,终归让他无法听从内心的召唤,太多太多的无可奈何,让他“夜参半不寝,披衣涕纵横。”
秦观是幸运的,作为婉约词宗,他的婉约词清丽华美,被后世很多人赞赏、模仿、学习。然而他又是不幸的,短短的八年间,政治打击不断,仕途几度沉浮,让他的心灵备受煎熬,激烈的新旧党争,让他无法调适,过早结束了他的一生。
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春,士子王士祯赴扬州上任,途经高邮,将船泊于高邮南湖,是夜寒雨纷纷,丝丝绵绵,如烟如幻,如痴如诉。王士祯触景生情,遥想起五百年前出生于高邮的北宋大词人秦观,心生感慨,提笔写下了一首《高邮雨泊》:
寒雨秦邮夜泊船,南湖新涨水连天。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
两位均以婉约绵邈见长的文人在一场春雨中惺惺相惜,此刻有了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