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最是仓皇辞庙日 人生长恨水长东

(一)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北魏时期,随着胡人的南侵,血缘、文化等相互融合,互相影响,由此诞生了一种以胡乐与汉民族的乡间音乐为主基调的新型音乐形式:燕乐(又称宴乐)。从中唐开始,以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和刘禹锡等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将眼光转向这种新的文学形式,开始为这些燕乐填词,这就是词的来源。到了晚唐、五代时期,词的抒情风格基本建立,体例逐渐成熟。而到了宋代,词终于脱离诗而独步天下,成为新的文学形式,诞生了大量词人,创作了很多名篇佳作,涌现了各种风格流派。“宋词”终于与“唐诗”一起,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

诗言志,词抒情。谈起词,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南唐后主李煜。

十多年前,为稻粱谋,我曾到访过“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的金陵,闲暇之余,漫步秦淮河畔,暮春时节,天气微寒,但见画舫凌波,灯影璀璨,细乐声喧。看着这天上人间的美景,我竟一下子想起了这位南唐后主,想起了他的“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然而“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他的“寂寞画堂深院”早已被风吹雨打去,只留下“为谁和泪倚阑干”了。

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十月,大宋铁蹄席卷江南,金陵城被围困一年之后终被攻破,李煜率领亲属、随员等四十五人,“肉袒出降”,随后被押解至京城汴梁,告别了烙印着无数美好回忆的金陵,南唐覆灭。

灯影里的秦淮河,依然泛着岸边红色灯笼的光,照着一丛又一丛绿树的影子,流水在船下的潺潺,树影在斑驳的白墙上映着,只是再也听不到这位南唐后主“别殿遥闻箫鼓奏”了。

(二)

李煜,原名李从嘉,字重光,是南唐中宗李璟的第二个儿子。他之所以字“重光”,据说是由于他“一目双瞳”,即一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在古代,“一目双瞳”被赞为天生异象,大富大贵,具有帝王之相,相传上古舜帝、晋文公重耳、西楚霸王就是“一幕双瞳”。

起先,李璟立长子李弘翼为太子,次子李煜为安定公。然而,李弘翼“为人猜忌严刻”,时刻提防李煜谋权篡位,对李煜大加防范。生性仁孝纯诺的李煜无意当皇帝,也不敢参与朝政,于是,给自己取号“钟隐”“钟峰隐者”“莲峰居士”等,表明自己志趣于山水之间,无意与兄长争位。为此,他还专门填了一阙《渔歌子》,以明其志: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一壶酒,一竿纶,一叶舟,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李煜看似风轻云淡的生活逐渐打消了哥哥的顾虑,放松了对他的警惕,得以躲过一场灾祸。

中主李璟其实很有才能,是个军事家,在他主政期间,相继消灭了南楚、闽国等,将南唐的国土由二十四州扩大到三十五州。然而,李璟在皇位继承上却犯了个错误。起先,他表示要位终及弟,意思是将皇位传给他的三弟李景遂。然而,这引起了长子李弘翼的不满,一日,李景遂打球口渴时,喝了随从寄给的水,当场毙命。原来,这个随从已经被李弘翼买通了,在李景遂的水里下了毒。

生性歹毒的李弘翼万万没想到,在自己毒死叔父的几个月后,自己也因病暴卒。中主李璟别无选择,只得把皇位传给了本无心当皇帝的李煜。

接过父亲遗留下来的这个烂摊子,李煜犹如捧着一个烫手的山芋。他本来就没有超越祖父和父亲的能力和气魄,面对南唐日薄西山的形势,他又能有多大的作为呢?

乾德元年(公元963年)七月,李煜奉诏入京面见宋太祖。十二月,李煜上表宋廷,表示“惟坚臣节,上奉天朝。若曰稍易初心,辄萌异志,岂独不遵于祖祢,实当受谴于神明。远凭帝力,下抚旧邦,克获晏安,得从康泰。”意思是自己愿意奉大宋为天朝,恪守为臣之道,若有异心,必遭天谴。希望继续承继太祖的恩荫,庇护旧邦,让南唐永得安康。同时,李煜还特别提到,大宋在对南唐的诏书中,不用讳自己的名号,可以直呼自己的名字。再说的直白点,太祖,您不必把我当成皇帝,就当个臣子吧。

卑微吧?的确很卑微。可以说,堂堂一国之君,卑微到地上了。然而,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宋太祖根本就没同意。

作为杀伐征战多年、以“陈桥兵变”起家的宋太祖赵匡胤太明白“卧榻之侧岂容外人酣睡”的道理了。无论李煜怎么表忠心、献殷勤,他是不会理会的。他要的是南唐的万里河山。

这一点,宋太祖晓得,李煜不可能不明白。然而,明白是一回事,能有破解之道是另一回事。

作为偏安一隅的小朝廷,李煜怎么能撼动大宋这颗大树呢?

(三)

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屯兵汉阳,李煜非常恐惧,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撤去象征国家权力的金陵台殿鸱吻,并遣其弟郑王李从善朝贡,上表奏请罢除诏书不直呼姓名的礼遇,太祖同意,但扣留了李从善。

开宝七年(974年),李煜上表求放李从善归国,宋太祖不许。那年秋天,宋太祖先后派人出使南唐,以祭天为由,诏李煜入京,李煜托病不从,回复“臣侍奉大朝,希望得以保全宗庙,想不到竟会这样,事既至此,唯死而已”。这下,给了宋太祖绝佳的借口,即派大军,水陆并进,进攻金陵。李煜遂招募兵卒,全力御敌,终因强弱悬殊,兵败如山,至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底,金陵失守,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正月,李煜被宋军押解至汴梁,被封为“违命侯”。看看这名字,就知道李煜有多屈辱。

离开故国、成为囚徒的那一刻,李煜回望了下那个“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楼琼枝作烟萝”的嵯峨宫阙,潸然泪下,是啊,“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如从天堂堕入了地狱,自己只得“垂泪对宫娥”,永远的漂泊了。往后余生,他只有咽下所有的屈辱、眼泪和悔恨,任北宋的君主宰割。

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的七夕,是李煜的四十一岁生日。离开故国已经三年了,李煜没有跨出汴梁的深宫一步。他度日如年,萎靡了许多,也苍老了许多。他所剩不多的几个随从还有家眷们,看李煜实在郁郁寡合,就为他举办了一个小型的生日宴会。在酒和音乐的刺激之下,李煜的心情稍稍好了一点。他让跟随他来的那几个宫女,唱起了他新填的一阙词《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宫女们还未唱完,曾经的君臣,已经泣不成声,泪雨滂沱。

然而,这边还未唱完,那边的宋太宗赵光义已经得到了消息,“一个亡国之徒,还有什么资格谈故国?!”赵光义怒不可遏的骂道。当天晚上,赵光义就派人为李煜送来下了牵机药的毒酒。牵机药,据说为中药马钱子,性寒、味苦,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很强的亲和力。在牵机药的毒性之下,李煜痛苦地死去。

四十一年前,李煜出生在“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的七夕之夜;四十一年之后,又在一个“彤云缥缈回金辂,明月婵娟挂玉钩”的七夕之夜死去,或许,这就是宿命。

……

(四)

坦率的说,李煜是一位成功的文人,但却是一个失败的君主。他才华横溢,博学多才,不仅诗词自成一派,而且还擅长书法和绘画,他绘画的竹子图意境高远,深得书画界推崇。然而,作为一个君主是很不称职的,在家国存亡面前,矛盾踌躇,软弱怯懦,具备了太多的文人气息,缺乏豪迈大气的武将之风,面对大宋的威胁,他不是武力抗争,而是企图靠谄媚低头在纷争中苟活于世。除此之外,李煜常年和后宫妃子吃喝玩乐,很少体会民间疾苦,整日醉心于专研佛家道义,无暇顾及朝政,最终失去了南唐江山。

李煜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被囚前和被囚后。被囚之前的李煜,潇洒自在,一边当着皇帝,一边风花雪月,偶尔写写词。被囚之后的李煜,面对着难以止休的亡国家恨,只能将满腔的哀愁凝聚在诗歌之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往事的无限留恋。

在李煜前期众多的香艳词中,有一组词很引人注目,那就是写给大周皇后和小周皇后的词。

大周皇后,名娥皇,精通音律,能歌善舞,尤工琵琶,据说唐代的名曲《霓裳羽衣曲》至五代时因兵荒马乱失传,她考订旧谱谬误,增删调整,整理为新曲,并以琵琶弹奏,“清越可听”。

大周皇后温柔贤惠,与李煜夫妻恩爱。李煜曾给她写过很多词,比如这首《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


尽管这首词反映了李煜奢华绮丽的享乐生活,但不可否认,他把大周皇后跳舞之后的神情,借酒撒娇的媚态,欲盖弥彰的窘态,舞罢娇无力的神态,描绘得活灵活现,让人读后无不宛然在目。

幸福总是短暂的,二十八岁那年,大周皇后因病卧床不起,李煜朝夕视食,药非亲尝不进,但病情不见好转。无奈之下,李煜宣大周皇后的妹妹小周进宫服侍姐姐。

小周姓名不详,比大周小十四岁,据说容貌美丽,神彩端静,警敏有才思,李煜对她爱护有加。小周进宫后,李煜爱慕她的美貌,就暗中纳为姬妾,经常与她幽会,还曾把这些场景描写下来,比如这首《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

在一个繁花盛开,鲜明秾艳,香雾空蒙的夜晚,小周提着鞋,以袜贴地,到画堂与李煜幽会,两人紧相偎倚,享受着难得的欢乐。

能把一段偷情写得如此清新脱俗,除了李煜,你还能想到谁?

这首词狎昵真切,李煜不知羞耻,反而以此为荣,据说还把这首词制成乐府,“艳其事”,任其外传,可见李煜对这次幽会是十分眷恋且无心掩饰,极其坦率。

大周死后,李煜如愿娶了小周作为皇后。只是,国破家亡,小周跟随李煜被俘到汴京,被封郑国夫人。据野史记载,小周后不幸被宋太宗赵光义强行临幸,悲哀不自胜,不久亦与世长辞。

被俘之后的李煜,逐渐从醉生梦死中清醒过来,对屈辱的拘囚生活极为愤懑感伤,然而,作为亡国之君的他对眼前的一切已经无可奈何,每天只能坐在庭院中看着梧桐细雨花开花落,长吁短叹,以泪洗面,心如死灰。

有一年深秋时节,李煜困于深宫,凭栏而望,看到天上一弯残月照在自己身上,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想到昔日歌姬成群,如今却孑然一身,物是人非,家园破碎,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散发出无可名状的痛苦,不禁悲从心来,提笔写下了一首著名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反映出李煜内心的孤寂之情。“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这种离愁,是追忆“红日已高三丈后,金炉次第添金兽,红锦地衣随步皱”的荣华富贵;是思恋“风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的故国家园;是悔失“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的千古江山。然而,时过境迁,当年的万民景仰的君主如今已是亡国奴、阶下囚,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不堪回首,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哽咽于李煜的心头,难以排遣。

这首词“凄凉况味,欲言难言,滴滴是泪”,“摄尽凄婉之神矣”。

(五)

曾有人说,在我国历史上,如果少了象李煜这样一个皇帝人们也许不会太在意,但是,如果少了象李煜这样一位词人恐怕就会给后人留下一些遗憾。

可以说,李煜的哀愁源于他的出身,生于帝王之家的他无法选择去过一个平凡人的生活。他生性懦弱,性情敏感,一心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与世无争,然而,宫闱的争权夺利、尔虞讹诈,让他无处躲藏。面对强敌环伺,他却心怀侥幸,苟且残喘,在大敌压境的时候,却指挥无方,落得个被掳的下场,只有“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了。

……

时值暮春,我再一次漫步金陵街头,秦淮河如一条玉带缠绕其中,与一簇簇翠峰相互衬托,清丽雄壮。灯火明灭间,宫灯燃起,翠羽流苏,那灯火尽头传来悠扬的歌声,吹落了星如雨。恍惚中依稀看见,李煜立于楼阁与明月之间,晚风拂面,哀思难掩……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李煜:最是仓皇辞庙日 人生长恨水长东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