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惭愧,旅居宝鸡二十多年,拜谒金台观次数居然才寥寥几次。
第一次寻访金台观,约莫在四五年前,时值春节,我把父母接到宝鸡过年,哥嫂一家也来宝鸡团聚。春节放假,闲来无事,碰巧那年孩子高考,听说金台观香火很盛也很灵验,便想着去金台道观去拜拜神仙,祈求神仙保佑,以期得偿所愿。
坦率地说,我与周围很多人一样,没有特别笃定的信仰,都是临时抱佛脚,遇到家中有事,才想起神仙的好来。于是,一大家子人便来到金台观。那日寒风凛冽,冬阳惨淡,但见道观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在山下买炷香,沿着台阶步行上山,但见亭台楼阁,人山人海,摩肩接踵,香烟缭绕。在玉皇阁的大殿前,母亲虔诚的下拜,口中念念有词,施了布施—-不用问,母亲的祈愿肯定和孩子的学业有关,尽管我没有跪拜祈愿,但也没有制止,这不是封建迷信,这是祖母对孙儿最美好的祈愿,愿神仙护佑,愿心想事成。
那是我第一次拜谒金台古观,尽管走马观花,但也惊诧不已,一个处于闹市边缘的香火之地,竟如此的景色秀丽,如此的气象万千,真令人着谜。
结果自不必多说,孩子也算争气,考到了理想的学校。偶尔,我暗自沉吟:这或许还有神仙的功劳吧。
第二次寻访金台观,是在三年前。那年暑期,客居京师的大学童鞋来电:孩子中考结束,久仰宝鸡为周秦文化发源地、青铜器之乡,碰巧回西安省亲,想来宝鸡参观,与老同学一叙。我自不敢怠慢,那童鞋旅居京城二十余年,又是大学教授,寒暑假常带着孩子周游列国,见多识广。宝鸡尽管历史文化厚重,但与历史遗迹众多的京师相较,还是有些自惭形秽。然而,虽然柴门寂寂,却也满涵天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宝鸡自有独特之处,作为东道主,我肯定要把最有特点最为风光,也最能体现宝鸡特色的地方介绍给老同学和孩子,给她们留个好印象。
宝鸡的特色旅游景点太多了,可只有一天的时间,连走马观花也不可能,思来想去,最后,我聚焦到两个地方:一是青铜器博物馆,二是金台观。
青铜器博物馆自不必说,全国独一份,就连故宫博物院里也有很多宝鸡出土的文物,那里面浓缩了中国最古老,也最灿烂的历史文化,非去不可。金台观作为真人张三丰当年修炼之地,距市区不远,加之这位同学当年可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金庸迷,“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中的道教历史掌故很多,来宝鸡,到祖师爷这儿拜谒下,是必须的。
时值仲夏,溽热难耐,蝉鸣聒噪。我陪着老童鞋和孩子边走边逛,孩子果然很厉害,来之前功课做得很足,对青铜器博物馆和金台观的历史沿革、文化遗迹侃侃而谈,让我这位自诩还知道点周秦文化的“老宝鸡”也有些汗颜。我记得在金台观里,孩子给我讲述了三丰真人当年如何从辽东起家,周游崂山武当,又如何在金台观修炼,终成一代宗师的故事,听得我目瞪口呆。帝都的孩子,果然厉害,佩服佩服。
两次走马观花,但我对金台古观还是有了初步印象,这个“不为依陈宝,浮云自往来”的道家修炼之地,竟有如此大的魅力,引来四方信众、八方来客拜谒,肯定有独到之处。
于是,趁着这个无法回老家的春节,我第三次来到古观,准备好好参观一下。
宝鸡市区东西走向,渭河穿城而过,南依秦岭,北靠黄土台塬,金台观就在台塬之上。相传当年张三丰真人在故乡辽东接触到道教后,便迷恋上了,自十八岁起便游历四方,传道解惑,期间曾短暂地做过两年的中山博陵(今河北定县)县令,然而,他平日里闲云野鹤惯了,难以忍受官场约束,于是便挂印辞官,带着两名家童飘然远游,嵩山、武当、崂山、福建邵武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踪迹。元末时期,张真人路过宝鸡,但见这里山清水秀,苍松翠柏遍布山间,黄土台塬间小径蜿蜒,深邃清幽,心中十分惬意,便决定在山中的金台观居住下来。这一住,就长达五六十年。一日,张真人站在金台观上南眺,但见对面的鸡峰山巍峻挺拔,三座高峰挺立苍润,直插云霄,恰巧这时,旁边有人请问他尊姓大名,他就随手指着渭河对岸鸡峰山的三座高峰,说自己号“三峰”,于是,人们便称他为“三峰居士”。后来他更名为“全一”,字“三丰”。这就是“张三丰”名号的由来,金台观因此而名扬天下。
张三丰定居金台观后,结庐构殿,吟诗作赋,挥毫写书,练功种地,修行传道,行医救生,广布善事,深得当地居民的喜爱和拥戴,自此,金台观的香火日盛,每日进香许愿的信众络绎不绝。如今的金台观依山就势,玉皇阁、三清殿、八角亭、三丰洞等主要建筑沿中轴线排列,左右对称,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样式。有人说,这种建筑样式和流传至今的道规教义就是当年张真人定下的。
金台观座北面南、前殿后洞、错落有致,是张真人的祖庙,我以为有三绝:一曰福天洞地,二曰历史遗迹,三曰先贤箴言。
金台观的建筑大多依山修建,就地取材,在黄土台塬间挖掘窑洞,形成道观,是关中平原为数不多的且具有民族特色的窑洞式道观古建筑群。黄土台塬巍巍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长的双臂,将这处秀丽的古迹拥在怀中。春日站在道观南眺,黄花漫山遍野,小径通幽香远;秋来草木葱茏,天高云淡气爽。道观内地势高旷,视野开阔,沿山而上,曲径通幽,古柏参天,更显得道气森然。道观设在这绵绵黄土台塬之间,恰如淑女半遮琵琶,娇羞迷人,真是一处仙地。
金台观各个洞天里的神仙泥塑,寓意不同,但都丰满端庄,清秀圆润,眼神专注,衣纹流畅,匠心之巧,绝非一般。洞外的历史遗迹也很多,有据说是张真人的手植柏,有真人遗物“翻瓦罐”“神锄定柱”,还有很有名的“瓜皮书”诗碑。据说此碑原在池州(安徽青阳)青牛宫内,宝鸡商贾士子至安徽经商游学,到青牛宫拜谒老子,访真人遗迹,得睹刻石,爱不忍去。后因重金布施,方求准允拓捶四帧真迹携回,裱褙后悬于洞内。后烟熏火燎,破损逐增,恐其湮灭,遂请巧匠镌石二方矗之观内,方使真迹留传至今。
然而,我以为,金台观最令人着迷之处,不在于建筑雄伟,不在于香火鼎盛,也不在于灵验如斯。而在于刻在墙上的《道情四首》,抄录如下:
其一:觅古人天涯不见,叹迷徒要学神仙。有一等守顽空的,有阴无阳是空炼;有一等用鼎器的,舍死忘生谈採战,各执一端,玄关不知在那边。莫把无为来妆扮,尽都是空门面,怎得个云朋霞友,也混俗合光过几年,访道需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
其二:炼秫米须有法财两件,心腹事须要托二三为伴,怎得个张环卫共谈玄,马半州同修炼,薛道光曾把俗还,王重阳幸遇良缘,伯端翁访友在扶风县,达摩祖了道在丽春院,才晓得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再休提清静无为空坐闲。访道需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
其三:访明师殷勤了无限,都说是实授真传,某神仙同佛眷。一个说补上田,一个说补下元。一个说守中黄是正法眼,更笑他两肾之间当玄关。这也是千门万户也,百尺高杆,闪了无数英贤。访道需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
其四:学仙的听吾言,切莫要瞎修盲炼。须晓得内外阴阳,同类的是何物件。必须要依阴阳修出阴阳,依世法修出世间。顺成人、逆成仙,一句儿超了千千万。再休提清静无为也,不得还丹总是枉然。访道需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
这四首分别讲了如何悟道、访道、授道、修道之道。每篇的结尾一句相同,皆是“访道需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既说修道要有悟性,通晓天理,又说修道不仅仅看书本,还要听真人神仙口耳相传。
“世人都说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人生在世,草木一秋。我们都是岁月的匆匆过客。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平民百姓,谁都逃不出岁月的流逝。不管是快乐的时光,还是悲伤的瞬间,时间都在不急不慢地前进着,不会为谁的留恋而多做停留,也不会因谁的厌倦而加快脚步。成也好败也好,爱也好恨也好,富也好贫也好,始终是过眼烟云,平常人,平常事,平常心,平平淡淡才是真。
其实,不惟这篇《道情四首》,张真人还写过《四时道情》《无根树道情》《天边月道情》等共计一百多首。这种以宣扬离尘脱俗思想为主要内容的道歌,深深的影响了后世,“吴中四才子”之一的唐寅曾写过一首《桃花庵》,其中写到: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须花下眠。花前花后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年。不愿鞠躬车马前,但愿老死花酒间。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这几句所表达的思想与张真人的道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金台观自元末明初创建以来,距今已有六百五十多年历史了,经历了数不清的世事变迁,然而,它始终像镶嵌在北塬上的一颗明珠,俯瞰着古老的陈仓大地,散发着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