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提及宋代的女词人,人们一定会想到“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确,李清照的才情太高了,名气太大了,一般人都知道。但要说起另一个女词人朱淑贞,很多人就不知道了。
其实,若论诗词水平,朱淑贞一点儿也不亚于李清照。
论年龄,李清照比朱淑贞大五十岁左右,但两人却是忘年之交。李清照老境凄凉,孤独终老,而那时的朱淑贞还是个天真烂漫的孩子,经常跑到李清照的院子里去玩,跟李清照学写诗词,所以她的词风受到李词的很大影响,两人都是婉约派的杰出代表。
跟李清照一样,朱淑贞尽管才艺双绝,但身世坎坷,颠沛流离,受尽人间苦难,她的那些词作,多是感春伤秋,寄托悲哀,让人读后有强烈的共鸣,被后世列为“宋代四大才女之一。”
据宋史记载,朱淑贞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朱延龄是一个古董商贩,虽算不上书香门第,但家境殷实,藏书甚多。朱淑贞自幼天资聪颖,性格活泼率真,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尤其是在诗词方面,小小年纪便展露出过人的天分。据说有一年夏天,朱淑贞和家人在桂堂消夏纳凉,一阵微风吹来,阵阵荷香拂面,朱淑贞提笔写下了一首《纳凉桂堂》:
微凉待月画楼西,风递荷香拂面吹。先自桂堂无暑气,那堪人唱雪堂词。
父亲一看,便拍案叫绝,说这首诗写得太好了,有情有景,情景交融。由此可见朱淑贞的才情之高。
在优裕的家庭环境中,朱淑贞度过了欢乐的童年。温暖的阳光,和煦的春风,满园的春花,芬芳的花香,幽静的小径,无一不让她着迷。十几岁那年,朱淑贞碰到了自己的初恋:李郎。
李郎叫什么名字,现已不可考。总之,两人很快便陷入了热恋之中,一起迎春赏柳,初夏踏青,听黄莺在海棠边上啼鸣。然而,不久,李家因得罪权贵,全家被抄家,李郎也被发配边陲。而此时的朱淑贞,并没有感觉到这一场变故究竟对自己有多大影响,她仍然满怀希望的盼望着李郎在流放之后能够归来。她就像《大话西游》中的紫霞仙子,期待着她的意中人,像盖世英雄一样,有一天会身披金甲圣衣,脚踏五彩祥云,回来迎娶她。于是,她满怀希望的写下了一首《恨春》:
一瞬芳菲尔许时,苦无佳句纪相思。春光正好须风雨,恩爱方深奈何离。
泪眼谢他花放抱,愁怀惟赖酒扶持。莺莺燕燕休相笑,试与单栖各自知。
又是一年过去了,朱淑贞的思念愈来愈深,想起离乡背井、远在天涯的恋人,她“鸣窗夜听芭蕉雨,一叶中藏瓦斜愁”“危楼十二阑干曲,一曲阑干一曲愁”“倾心吐尽重重恨,入眼翻成字字愁”,然而,所有这一切的离愁别绪,终归只是幻想。紫霞等来了至尊宝,但朱淑真却没有等到她的情郎。她写了一首《江城子•赏春》,来表达对恋人的思念:
斜风细雨作春寒。对尊前,忆前欢,曾把梨花,寂寞泪阑干。芳草断烟南浦路,和别泪,看青山。
昨宵结得梦夤缘。水云间,俏无言,争奈醒来,愁恨又依然。展转衾裯空懊恼,天易见,见伊难。
在淅沥的春雨中,朱淑贞借酒浇愁,渐渐地不胜酒力,依着桌儿睡去。在梦中,她突然在水云相接的地方,见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恋人,两人激动不已,高兴万分,就在将要拥抱的刹那,她蓦地醒过来,才发现眼前的一切只是虚幻,知道与李郎此生的缘分已经尽了。她懊恼惆怅,内心深处的一股孤寂苍凉油然而生:
“天易见,见伊难。”
……
(二)
结束了这一场刻骨铭心的初恋,朱淑贞好几年都没有从悲伤中走出,对父母和媒婆介绍的对象,她连看都不看,父母对此很有怨言,但朱淑贞不管不顾。然而,时光匆匆,一晃朱淑贞二十岁了。
在宋代,二十岁已属于大龄青年,晚婚,可算是大逆不道。万般无奈之下,朱淑贞同意了父母安排的婚事,和当地的一个小官吏结婚,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段婚姻。
这个小官吏的名字如今也不可考。刚开始的时候,两人的婚姻还算和谐甜蜜。一次丈夫出远门办差,很长时间没有回家,思念丈夫的朱淑贞给丈夫写了一封信。丈夫接到信后,发现信中满是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圆圈,竟无一字,瞬间就懵圈了,这是什么意思?
丈夫拿着信翻来覆去的看,终于从书脊夹缝见一首蝇头小楷《相思词》,才顿悟失笑:
相思欲寄无从寄,画个圈儿替。话在圈儿外,心在圈儿里。单圈儿是我,双圈儿是你。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月缺了会圆,月圆了会缺。整圆儿是团圆,半圈儿是别离。我密密加圈,你须密密知我意。还有数不尽的相思情,我一路圈儿圈到底。
看到这封爱意满满的书信,丈夫大为感动,次日一早便雇船回到家中。
然而,婚后的甜蜜生活是短暂的,由于两人的世界观差异颇大,对于朱淑真而言,平淡却温馨的生活、夫妻之间相敬如宾,能够在精神上有所契合其实已经足矣。而她的丈夫是一名官吏,追求功名利禄,醉心于权力斗争,能够升官发财才是正道,男女之间那些风花雪月的事情都太过虚无缥缈了。逐渐的,两人的隔阂便产生了。
起初,朱淑贞还规劝丈夫要胸怀大志,好好做官,还写诗寄语丈夫要“鸿鸽羽仪当养就,飞腾早晚看冲天”,然而,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她的丈夫毫无大志,不理解不欣赏她的才华性灵。朱淑贞感觉很伤心,她曾写过一首《春日书怀》表达自己的心情:
从宦东西不自由,亲帏千里泪长流。已无鸿雁传家信,更被杜鹃追客愁。月落鸟歌空美景,花光柳影漫盈眸。高楼惆怅凭栏久,心逐白云南向浮。
能看出来,朱淑贞起初感觉自己作为一个女子成天舞文弄墨、咏月吟风,不是女子本色,还想着好好操持家务,服侍丈夫。然而,接下来的发生的事情让她伤透了心,终于狠心结束了这段婚姻。
在宋代官场上,出入于妓院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如同现代的日本,男人下班后一般不回家,要到小酒馆饮酒看歌姬表演,酒足饭饱眼瘾过足之后才回家一样。朱淑贞的丈夫为了能早日升职,整日出没于妓院与达官贵人周旋。然而,有一次他太过分了,竟然在醉酒之后将一名妓女带回家,朱淑贞规劝的时候还动手打了她,这让她很伤心。面对着如此鄙俗的丈夫,朱淑真彻底死了心。她把婚姻的不幸、内心的哀愁都寄托在这首《减字木兰花》中:
独行独坐。独倡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春寒着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孤独的朱淑真,每天独自生活,没有人能体会自己的孤独和寂寞,涓涓心事只能说给自己听,朱淑真竟因愁而病,因病添愁,愁病相因,以至夜不成眠……
第一段婚姻就这样草草结束了。
(三)
由于朱淑贞的诗词写得很好,在当时名气已经很大,她的离婚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时任宰相曾布的妻子魏玩就是其中之一。
曾布,字子宣,江西南丰人,是唐宋八大家曾巩同父异母的弟弟,王安石新法的坚定支持者。他的妻子魏玩也是北宋一位有名的女词人,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词作,比如这首《菩萨蛮》: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怎么样?厉害吧。尤其这句“出墙红杏花”真让人拍案叫绝。南宋诗人叶绍翁看后,赞叹不已,直接化用这句,写下了很有名的一首诗《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此诗一问世,立刻轰动京城,尤其最后一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更成为千古绝句。
看到朱淑贞婚姻不幸,魏玩便修书一封,邀请朱淑贞来京城。接到魏玩的书信,朱淑贞没有犹豫,立刻动身北上,来到京城汴梁之后,朱淑贞就好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这里的声色犬马、歌舞升平让她大开眼界。于是,朱淑贞开启了她新的生活,她经常与魏玩一起出入于上流社会,结交了一些贵族夫人,她们整日饮酒赋诗,歌舞助兴,生活也算丰富多彩。然而,满眼的繁华掩饰不了内心的寂寥,她曾在一首《五绝》中写道:
占尽京华第一春,清歌妙舞实超群;只愁到晓人星散,化作巫山一段云。
夜深人静,繁华散去,空冷的闺房只有她一个人,孤寂的等待着星散破晓。朱淑贞毕竟是个女子,尽管才华出众,但她依然渴望爱情,渴望有个能懂自己、疼爱自己的人。
据野史记载,在京城,朱淑贞开始了人生的第三段爱情,遇见了一位心上人,只是这位心上人的姓名已不可考。这一时期,朱淑贞彷佛枯木逢春,重新焕发出女性的光彩,她与恋人时而泛舟湖上,时而共赏荷花,两情相悦,享受着人间美好的幸福。朱淑贞还曾写过一首很大胆的《清平乐·夏日游湖》,记载这段惊世骇俗的恋情:
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她很珍惜这段美好时光,希望那楼外千条万缕的垂杨,系住春光,永远留在人间。然而,就是这句“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惹恼了很多封建卫道士,他们把一盆盆脏水泼在朱淑贞的身上,指责她不守贞节,污蔑她为“泆女”。
正当她沉浸在幸福的爱情中的时候,金兵却攻破京城边境,徽钦二帝被掳,北宋灭亡。朱淑贞和爱人在战火中走散,不得已,她只身一人再次回到浙江钱塘老家,她的父母认为她在外边丢尽了朱家的脸面,把她所写的诗词一把火烧掉。回到老家的朱淑贞仍然期待着爱人能够寻来,与她白首到老,然而,至死,她都没有等到。最终,她在孤寂中投水而死,不知何年。
……
(四)
“益悔风流多不足,须知恩爱是仇恨。”朱淑贞是不幸的,那个时代的女子一旦被冠以“不贞”的罪名,就一辈子休想翻身。朱淑贞面对谣言的恶意中伤,曾极力辩解,但都无济于事,就连她的父母也不原谅她,对此,她呼天抢地地悲吟:“劲直忠臣节,孤高烈女心。四时同一色,霜雪不能侵。”可惜,至死,也没有人能够完全理解她。
著名文化史学者黄嫣梨女士说:“女儿家的娇痴,不是朱淑真的全部面目;女儿家的慧眼,及通过此慧眼却洞悉的世情冷暖、生活悲酸、社会不平、人生险诈等等的成熟心态,才是朱淑真的真面貌、真性情。”对于这个评价,我认为还是很精到的。
纵观朱淑贞的一生,少年衣食无忧,聪慧伶俐;少妇时所托非人,婚姻不幸;人到中年枯木逢春,却又被世人污蔑;老境凄凉,愁病相仍。一生为情所困,一世坎坷,却不畏世俗,勇于追求爱情。著作等身,却只有寥寥两百余篇流传于世,不足其全部作品的百分之一,令人唏嘘不已。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作为一位著名的女词人,朱淑贞有着“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倔强性格,她的浪漫痴情的感性生活也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面对着丈夫和父母的不解与怨愤,她无处诉说,只好诉诸笔端,于是一首首清新婉丽、蓄思含情的诗词佳作喷薄而出,有对自由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现实的控诉,让人读后无不“一唱而三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