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每个读书人的最高理想,古往今来,无数的读书人头悬梁锥刺股,点灯熬油刻苦读书,为的就是能扬名科场,雁塔题名,光宗耀祖。然而,为了得偿所愿,古代这些读书人也是使出浑身解数,拉下脸皮,通过各种渠道傍大腕,求关注,以提高知名度和曝光度,提高考中的几率。“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很牛逼,可为了做官也不得到处干谒,拜访各路大腕,求推荐,才得以梦想成真。“慷慨倚长剑,高歌一进君”的王维很牛逼,可为了能中榜,也不得不到处“行卷”,靠着岐王的推荐和献给玉真公主的一首琵琶曲才得以高中状元。“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杜甫很牛逼,可为了能冲出海选,也不得不狠拍尚书左丞韦济的马屁,夸韦济是“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夸得人脸都红了,只可惜最后也没有考上。你看看,为了能考中进士,这些古人们有多拼。
考中进士有多难?以唐代为例,唐王朝执政289年,总共才录取了区区6637名进士,简直是炼狱级别的难度。考中进士不容易,考中了能当官更不容易,以韩愈为例,从贞元三年(公元787年)到贞元八年(公元792年,)五年时间里参加了四次进士考试才考上,考上后坐了多年的冷板凳,担任的也只是秘书省校书郎之类的虚职,急得天天发疯,给宰相们上书,求个官做,一直到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这才有了实职。当官不容易,当了官能一辈子顺风顺水平安降落那就更不容易了,王昌龄、刘禹锡、柳宗元等等这些进士们,当了官后,那个没有被贬过,有的还一贬再贬,没能善始善终,老境凄凉,让人唏嘘感叹。
当然,也有意外,唐代的文人中,有两个人的下场很好。一个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高适,幼时家境贫困,屡考不中,四十多还混在底层失意落魄,五十岁才入仕,然而,此后的人生突然开挂,从剑南节度史开始,一路高升,后来任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封为浡海侯,给食邑七百户,自古到今,文人被封侯的仅此一人。另一个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贺知章,混迹朝廷五十余年,离京之时,“帝赐诗,皇太子、百官践送”,全身而退、载誉而归,简直羡煞王昌龄、刘禹锡、柳宗元等一干人了。
贺知章,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人,在家族排行第八,人称“贺八”。祖上是会稽贺氏,当地的名门望族。贺知章自小家境殷实,生活优渥,但他从不自傲,勤奋好学,十多岁便可写诗赋文,在当地被誉为神童,他一直梦想着能扬名科场,建功立业。然而,那时的科举考试还不太正规,连续好多年都没有开考。武皇证圣元年(公元695年),三十六岁的贺知章第一次赴京参加考试,便一鸣惊人,拿下那一科的金榜状元,成为浙江省有史料记载的第一位状元。
唐代素有“五十少进士”之说,贺知章三十多岁就能中进士科状元,绝对凤毛麟角。
然而,这位风光无限的状元郎起初并没有被授予高官,大约只是个七品或八品的小官,但贺知章不以为忤,在这些低微的岗位上不但尽心尽力地干着,而且干得很好,与此同时,他的才情和幽默感也很得同僚们的赞许,这一切被当朝宰相、也是他的表兄陆象先看在眼里。
陆象先为人风流清雅,宽厚友善,有很深的学术造诣,曾监修国史。他对贺知章很欣赏,曾对朋友说:“季真清谭风流,吾一日不见,则鄙吝生矣。”大意是贺老弟风趣幽默,为人洒脱,一天不见,就感觉了无生趣。在陆象先的引荐下,贺知章先后被任命为国子四门博士、太常博士。
然而,好景不长,玄宗即位,罢免了陆象先的宰相职务,将其外放,贺知章跟着倒霉,此后几年都原地踏步。幸运的是,不久贺知章遇见了生命中的另一个贵人:张说。说起来这还有一段佳话。张说奉命征讨突厥叛军,大胜而归,朝廷上下献诗祝贺,贺知章也做了一首边塞诗奉上,其中写道:“荒憬尽怀忠,梯航已自通。九攻虽不战,五月尚持戎。遣戍征周牒,恢边重汉功。选车命元宰,授律取文雄……”这几句让张说很受用,于是对贺知章另眼相待。
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张说任中书令,立刻举荐张说参与修撰《六典》《文纂》等典籍,加升太常少卿,两年后,又升任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一时极尽荣光,风头无两。
在此后的近二十年官宦生涯中,贺知章一直顺风顺水,官职不断升迁,先后任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等职,后世人称“贺监”由此而来。天宝三载(公元744年),八十一岁的贺知章得了一场大病,躺在床上不省人事,但后来死里逃生,活了过来。劫后余生,当即奏明圣上,请求告老还乡当道士。玄宗恩准,赐名“千秋”,并下诏在京城东门外设立帷帐,让百官为之践行。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独有青门饯,群英怅别深。”大概是意犹未尽,又写了第二首:“筵开百壶饯,诏许二疏归。仙记题金箓,朝章拔羽衣。悄然承睿藻,行路满光辉。”
这两首诗,是玄宗皇帝对贺知章人品、官品的肯定和赞许,也表达了他的依依不舍之情。
喧嚣过后,花灯落幕。经历了状元及第、武皇篡权、唐隆政变等等风云变幻,最后在开元盛世即将终结前,贺知章告别庙堂,回到故乡。别梦依稀,故园难忘,几多沧桑,几多迟暮,久客异乡的游子,告别了长安的繁华,沿着当年的老路,重返了安静的江南水乡。变的是心境,不变的惟有那口乡音。村口几个孩童们笑嘻嘻地望着贺知章:“客官,从何而来?”
童言无忌,季真有感。刹那间,他情不自已,涕泪横流,山还是那座山,青松不老苍翠如盖;门前的那面镜湖水,春光依然波光潋滟,而故乡却已不再是记忆中的故乡了,百感交集的他,写下了那首千古名篇《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一年之后,贺知章溘然离世,消息传到长安,天子辍朝致哀,满朝文武献诗致敬。贺知章后被肃宗加赠礼部尚书,可谓生前荣耀,死后风光。
平坦官途人皆羡,诗书文章俱有名。在“伴君如伴虎”的年岁里,贺知章靠着丰富的阅历,以一己之力周旋在尔虞我诈的官场,全身而退,不得不说,还是很厉害的。
纵观贺知章的一生,有几个特点:
第一,生逢盛世,一世无忧。贺知章出生于显庆四年(公元659年),正是“贞观之治”的第十个年头,大唐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琉”,正处于盛唐时期。贺知章童年无忧,少年无虑,想要为官任仕之时,恰好又逢武皇恢复科考,于是贺知章顺顺利利地一举高中,得偿所愿。
第二,守住底线,为人洒脱。按说贺知章为官的五十年间,经历了武皇时期的动荡,从数立而数废李家后人,到亲临天下,再到还江山于李唐,政坛风云变幻。在波谲云诡的官场,一般人稍有不慎,便会丢官丢命。然而,贺知章始终保持着本真的生活态度,“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吟诗喝酒,怡然自乐。尽管人称“诗狂”,但却潇洒坦荡,直率洒脱,守住底线,从不议人是非短长,只以真知灼见谏于帝王,不以谗言媚语伤他人,不依附权贵,不左右摇摆,不愤世嫉俗,将世事看得十分透彻,怡然相对,淡然处之,为人有节,狂得有据,收得有度。
第三,喜欢交友,提携后辈。贺知章喜欢交友,所交往的人上至公卿、下至百姓,还有不少方外之人,他们饮酒、谈诗文、参禅论道。他不涉政治、不求利益、不拉帮结派,还总会提携后进。据说初见李泌时,贺知章便断定其“此稚子目如秋水,必当拜卿相”。孟浩然第一次入京,便寻访贺知章,请求关照,贺应允并给予了大力支持。当年他身居太子宾客时,李白还是一个平民,诗才也只初露头角。两人一见如故,对饮畅叙,谁知那天贺知章没钱买酒,竟毫不犹豫地解下佩在身上的显示官品级别的金龟,换取酒菜,这就是著名的“金龟换酒”典故的由来。后来,贺知章在皇帝面前推荐了李白,皇帝把李白召进宫中,任为供奉翰林。从此,李白的名声鹊起。由此可见贺知章的“雍容省闼,高逸豁达”。
第四,智商情商俱佳,教养修养双优。当年,诗人张九龄为相,看不惯贺知章为人,对他处处打压,让他累年不迁,一直得不到提拔。按说,张九龄是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与贺知章同为南方人,不该如此。后来,张九龄罢相,怕贺知章趁机报复,主动向贺知章道歉:“昔日九龄多管闲事,让公多年不得升迁,为此感到遗憾。”贺知章应声答道:“知章蒙相公庇荫不少。”张九龄纳闷道:“我什么时候庇护过你呀?”贺知章一如往常诙谐幽默,说:“因为之前您在朝为相,都没人敢骂我为‘獠’(獠,北方人对南方人的蔑称),您走后,这朝中就只剩我一人了。”你看,这种胸襟气度,当得一个如水的人生境界。
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之后,到处游历,走到会稽的时候,听说一直提携自己的恩人贺知章去世了,李白唏嘘不已,感慨万千,于是提笔写下了两首《对酒忆贺监》,其中一首写道:
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
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镜湖中的荷花开了又败,败了再开,可先生已经故去,不再回来,空余故居在这山光水色之中,让人凄然伤情啊。
坦率地说,相较于同时代的那批文人,贺知章是幸运的,他没有经历李白的失意,无法懂得杜甫的痛苦,更不知孟浩然的困顿。然而,大器晚成的境遇,让他多了一份不争和平静,少了一份对名利的狂热追逐。纵然累年无功,但也现世安稳。更难能可贵的是,实现理想抱负后,还能在功成名就之时全身而退,载誉而归。可以说,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梦想,也是很多为官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