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

(一)

李商隐和杜牧被称为“小李杜”,我觉得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与李白杜甫同姓,但比他俩晚了一百年左右;二是李商隐和杜牧的诗词写得虽然也很好,但和两个老前辈比起来,还差那么一点点。不过,这可是和李白杜甫这两个诗坛巨擘相比的,就好比把光芒四射的太阳放在浩瀚无比的银河系里,也不过是瀚海一滴,可是若要和地球比起来,那简直是珠峰与鹅卵石。

李商隐的诗风朦胧含蓄,艳丽奇绝,韵味深长,很多诗不是一下子就能看懂,需要仔细揣摩,慢慢品读—-和李白根本就不是一路子。而杜牧的诗风文词清丽,情韵跌宕,风华流美,再加上他忧国忧民,又有满腔的抱负—-大约能看出有老杜的影子。所以,尽管被称为“小李杜”,可和“老李杜”之间还是有区别的。

“小李杜”生于晚唐时期,这个时候的大唐王朝已经衰落了,表现在诗歌上,一扫盛唐时期那种“大气磅礴,精丽华美,雄健清新”的气象,显得“伤感无奈,细腻柔软,颓然消极”,格局也小了很多,全然没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雄浑气势了。

当然,也不能怪“小李杜”、李贺、孟郊、贾岛他们,诗歌在盛唐已经达到顶峰,想要超越已经很难了,要想突破,只能剑走偏锋,走奇趣奇崛的路子,“小李杜”就是这种特点的代表。

下面,就谈下“小杜”吧。

(二)

提及杜牧,大家马上映入脑海的,肯定是这首《清明》。毕竟,这首诗太经典了,经典到每年清明祭祖的时候,都会从心底涌出这首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会昌四年(公元844年),四十二岁的杜牧从黄州调任池州(今安徽贵池)任刺史。“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北方的清明还是风凛草枯,乍暖还寒,六合萧条,而南国大地已经是海棠正火,梨花飘雪,雨润如酥的美好时节。那年清明,杜牧闲暇时到野外踏青,忽然遇上一场“天街小雨润如酥”的蒙蒙细雨,但见路上的行人春衫尽湿,在凄迷纷乱中冒雨趱行,便随口询问路边的牧童: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呢?小牧童呢,也很调皮,歪着脑袋,随手指了指前面飘着杏黄酒旗的小村庄,哦,哪儿有……

什么叫经典?这就叫经典。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景象清新生动,境界优美隐跃,语言通俗流畅,毫无经营造作的痕迹,真应了梅尧臣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了。

由此可见杜牧的深厚功力。

另外,重要的事说三遍:杏花村不在山西!不在山西!不在山西!在安徽贵池!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在家族中排十三,世称“杜十三”。杜牧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祖父杜佑据说还是杜甫的子侄,曾被封岐国公,也是一位大学者。出生在这样的官宦富庶人家,杜牧自小就喜欢读书,才华出众,也耳濡目染地很喜欢研究政治,据说还给当朝宰相李德裕写过一篇策论咨文,后被采纳,大获成功。二十三岁的时候,就写出了那篇被载入史册的《阿房宫赋》,其中一句“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尤含鉴戒,读之有余味焉”。这篇文章“骈散相间,错落有致,以气贯通,情理融会,既富于形象性,又有极大的气势,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位列中国十大名赋之七。

这篇《阿房宫赋》和此后一年写的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一样,文采斐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很快在社会上流传开来,朝野上下争相传阅评论,一下子就奠定了杜牧的文坛地位。

接下来,杜牧趁热打铁,于大和二年(公元828年)进士及第,又在同一年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和苏轼一样),被授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在“五十少进士”的唐代,二十六岁就能中进士,除了天才般的王维之外,你还能想到谁?

不过,也有江湖传闻,说杜牧的进士是提前内定的,还说得有鼻子有眼。据说,那一刻开考前,百官公卿等到城门外为主考官礼部侍郎崔郾设宴饯行,酒宴正酣,太学博士吴武陵骑着一匹小毛驴过来了。这个吴武陵可不简单,官拜翰林学士,和柳宗元是好哥们,两人意气相投,也是饱学之士,脾气耿直,刚正不阿。话说那天吴武陵不请自来,把崔郾叫到一边,拍着崔郾的肩膀说:你担负此任,乃是众望所归,我老了,不能为朝廷排忧解难了,不如为你推荐一个贤士,这个人叫杜牧。前些天,我偶尔发现翰林院的一些学士围在一起情绪激昂地讨论一篇文章,走近一看,原来他们在激烈地讨论《阿房宫赋》。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估计你公务繁忙日理万机,没时间浏览这篇文章,不妨我给你诵读一下,说着,吴武陵摇头晃脑地诵读起来,诵读了一大段之后,又趁热打铁地说到:听说这篇文章的作者杜牧也准备参加这一科的考试,你要不内定个状元?崔郾一听,大惊失色:这可不敢。吴武陵穷追不舍:状元不行,那就退一步,前五名进士及第如何?崔郾面露难色,踌躇犹豫。吴武陵倚老卖老,大声说道:如果不行,你看谁能写出比这篇赋更好更有见地的文章。崔郾迫不得已,只得满口答应。

这当然是江湖传闻,真假自不得知。不过,能中进士,欣喜若狂是自然的,这不,皇榜刚一公布,杜牧就飘了,马上赋诗一首:

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秦地少年多酿酒,已将春色入关来。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踌躇满志的杜牧正期待着能“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干。他,能得偿所愿么?

(三)

大和七年(公元833年),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推荐下,而立之年的杜牧来到扬州,被授予推官一职,后来转为掌书记,也从此与扬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扬州以运河沟通天下,自古就是繁华富庶之地,这里“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气势恢宏,美景如画;满街上“金络擎雕去,鸾环拾翠来”,商业繁华,奇珍众多;加之“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脂粉遍地,夜夜笙箫。心高气傲、才华横溢的杜牧空有报国之志、济国之心,却一直担任掌书记之类的文官,郁郁不得志,恰好扬州又是烟花繁盛之地,商贾云集,热闹非凡。心情郁闷的杜牧也就很自然地坠入了温柔乡,纸醉金迷,纵情放纵。

杜牧一共三次来到扬州。第一次是他受委托拜访牛僧孺,这次时间较短,不足一个月。第二次是他任掌书记后,在扬州待了两年左右。第三次是在开成二年(公元873年),三十五岁的杜牧正在洛阳任职,其弟杜顗在扬州突患眼疾,于是告假离开洛阳,带着医生到扬州去看弟弟,居住不过三个月。三次来到扬州,时间都不算很长,然而,“柂轴诚为壮,豪华不可名”的扬州城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在扬州,杜牧遇到了最好的上司,欣赏了最美的风景,身边簇拥了天下最美的姑娘,享受到了天堂般的生活。每个夜晚,逍遥快活的杜牧端着美酒,倚红偎翠,有时为了某个歌姬,还经常与人争风吃醋,而他的上司牛僧孺担心他会有不测,于是派了兵丁每天晚上换上便服,悄悄地保护他。

在扬州,杜牧一边纵情享乐,一边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他的很多代表作都是在扬州创作的,譬如这首《赠别•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据说,这是杜牧写给一位即将分别的歌姬的诗,作为风月老手的杜牧,可以说是阅人无数,然而唯有这个歌姬让他念念不忘,青春靓丽的姑娘,如豆蔻般妙龄丰韵,又似出水芙蓉般娇羞妩媚,惹得这位大才子不由感叹:我阅尽十里长街的繁华,只有你最美……

在最美好的时候遇见最美好的你,那时的你举止轻盈,宛若含苞待放的豆蔻花,尽管十里长街脂粉遍地,但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你—-这何尝不是杜牧对扬州城的赞美啊。

在扬州的几年里,杜牧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去肆意挥霍,泡吧、游玩,不亦乐乎。时年深秋的一个午后,杜牧闲来无事出游,来到林木萧条的山前,一条石路蜿蜒而上,仿佛在黄绿的草木中画出一条白线,而这白线的顶端是山颠缭绕的白云,白云下面隐约可见零星的茅草屋,那里居住的一定是世外高人吧,然而,此时天色将晚,只好悻悻而归,于是他写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什么叫天才?什么叫经典?告诉你:杜牧就是天才,这首诗就是经典!山路、人家、白云、红叶,寥寥数字,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尽在眼前,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令人赏心悦目,余韵绕梁。

杜牧在扬州待得时间不算很长,但却印象深刻。大和九年(公元835年),三十三岁的杜牧被朝廷任命为监察御史,赴长安任职,掌管洛阳。离开扬州不久,杜牧很怀念,于是写下了另一首对扬州深情怀念的《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深秋的扬州城想必依然山青水绿,草木葱茏。尽管我已离开,韩判官您是否依然乐声悠扬,笙歌阵阵,真是羡煞人啊。

(四)

开成二年(公元838年),三十五岁的杜牧入宣徽观察使崔郸的幕下,被召为宣州团练判官,但依然玩性不改。那年春天,他听说属地湖州美女众多,贬到湖州游玩。湖州知州崔君素知杜牧好狎妓,善诗文,于是把本州的名妓悉数唤来,供杜牧挑选。杜牧看了半天,都不甚满意。崔君素为了满足杜牧的嗜好,便搞了场竞渡活动,引来众多美女围观。终于,在万千佳丽中,杜牧看上了一个村妇带着的一个天姿国色的女孩子,于是和这位老妇人定下十年之约,十年后,杜牧必来湖州作郡守,必来娶她。

此后,杜牧相继任员外郎、黄州刺史、池州刺史、睦州刺史等职,但始终对那个姑娘念念不忘,后来终于有机会获得湖州刺史的职位,那年他已经四十七岁了,距离约定已经过去十四年了。而那位姑娘,也已经出嫁三年,已有三个孩子了。杜牧将老妇人找来,责问她为何不守承诺,老妇人说,:“原来的约定是十年,可你十年过了,没有来。这才出嫁的。”杜牧取出盟约看了看,想了想,说:“她讲得很有道理。若是强迫她,是会闹出祸事来的。”便送给老妇人很多礼物,让她走了。为此,杜牧写下了一首《叹花》: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春去春来,花开花落,如今绿叶成阴,子结满枝,无可奈何花落去啊……

大中五年(公元851年),杜牧被调回京城,任考功郎中、知制诰,后又迁中书舍人。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冬,杜牧病重去世,享年五十岁。

……

纵观杜牧的一生,出身名门,性格张狂,肆意放纵。由于晚唐时期牛僧孺和李德裕的朋党之争愈演愈烈,杜牧尽管饱读诗书,也有经天纬地之才,可他和李白一样,在政治上是个低能儿,他很得牛僧孺倚重,却为李德裕出了很多策略,左右摇摆,以期两边下注,却落得个两面不讨好。本是治国英才,却活成了青楼常客,一生郁郁不得志。于是,他将满腹才华,换做诗词才情,尽情挥洒,留下了很多名篇佳作,为后世所传颂。

在黄州任刺史时,杜牧有感于当年在扬州的诗酒风流,放浪形骸,曾写了首《遣怀》,说明自己绝非众人所说的游戏人生,轻佻颓废,庸俗放荡,而是怀才不遇,烦闷抑郁:

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人生一场大梦,世事几度秋凉。十年扬州一梦,终有梦醒时分。回首过去,自己得到了些什么,却又失去了些什么?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