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颇有些名气。原因之一,我想大概是因为作为一名社会派推理小说的大家,东野圭吾却不务正业,写了这么一本非推理题材的小说。这便惹人好奇,这书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
实际翻开书读了几页,我便嗅到了一股东野圭吾式的推理故事味儿。此时,我已有了预感:不同于读其他较正统的外国文学译作,我将很快沉浸于《解忧杂货店》的故事之中。这就是东野圭吾的本事,他太会讲故事了。
初读小说,书中带着问题而来的问询人和杂货店内的解惑人,单以书信作为媒介进行交流。这让我回想起了我以往与老同学进行书信往来的日子。前阵子在父母家翻出了几封那时候收到的信,保存至今,读来趣味十足。现在的人们都用不到信纸了,隔千万里微信你来我往,手写的文字换成了印刷体,画的笑脸换成了各种表情包,没有几句认真的话。也就上班时发发邮件,电子的,一天来回近百封,所以也少有郑重其事的信件。不想提“那时车马慢”,但写信对我而言,确实有种独有的浪漫。
扯远了,回到这本书。小说分为了五篇小故事,各自独立又暗自联系。第一篇作为开篇,故事内容四平八稳、立意中规中矩。第二篇故事风格有了变化,看到反转的结尾,我回味了许久。这篇是整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第五篇我认为最差,废话多,就是为了圆一个结构而作,立意相对也弱了很多。
那这本书到底立意何在?
前四个故事,问询人的问题都是封闭式的选择题,而且就两个选项,答案非此即彼。这就是所谓人生岔路口上的抉择吧。为奥运埋头训练还是陪病重男友最后一程?回家乡继承小店还是去大城市追逐音乐梦想?这是前两个故事中问询人提出的问题。解惑人凭借开了天眼,给出了自认为最好的建议。当面对人生岔路口,问与答的人都以为,每条路的尽头也是一个必然的二元结果:一个好、一个差。可结果呢?读完这两个故事,便会有了答案: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做选择题,我们什么结果也决定不了。这两个故事里问询人的最终结局,算好还是差?肯定算不上好吧,但似乎也没那么差,至少保留了“好”的一面。我们理解的“好”或“差”,在现实给出的超出我们想象的最终答案面前,都显得那么苍白和幼稚。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我们每个人在现实中都会迷茫,也会在困惑不已时寻求别人的建议或指导,甚至哪怕只是求一句劝或一句骂。这倒让我想到了“知乎”。说句题外话,这类解忧类的app,为啥没有叫“杜康”的,打车app都叫“曹操”。。知乎我几乎天天刷,经常也会看到类似这种涉及如何抉择的问题。答主们会按照自己的人生经验给予解答,有的苦口婆心,有的忠言逆耳。这时提问者又往往不停的强调自己的难处,常见句式:“你说的我也明白,可问题是…”,极其纠结。这与书中所写的场景几乎相同。
正如书中所言,问询者在询求解惑前,其实往往心底早已有答案,这一点他们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解惑人与问询人之间你来我往的答与问,也可以看作是问询人自己与自己的天人交战。而世间少有人被当头棒喝的骂醒,多是画地为牢原地打转的执着人。
我们都是俗人,都会在面临选择时执迷不悟,这也没什么不好。之前说了,即使开了天眼的智者,也无法说清不同的岔路会导向何方。只是,做了的选择我们自己要认,不要后悔。他人给过我们的建议,我们听从了,如果最后却导向了差的结果,不要怨天尤人,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要认。如果他人的建议我们没有听从,最后也是一个差的结果,同样无需沉浸于悔恨。如果结果是好的,除了感恩提供了帮助的他人,也别忘了感谢一下曾经的自己。他人给予的解惑,无论听与不听,最终都是我们自己做下的选择。选择之后,无论之后的结果我们自认为是好与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已经是最好的安排。
熬鸡汤果然比较累,还容易啰嗦。
火心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