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部世界》看如何复制一个真实的人

美剧《西部世界》第二季已经完结一段时间。在这一季中,这个模拟的由人造人构成的游乐园揭晓了它存在的一个真正目的:扫描乐园里游客的大脑,并通过游客在这个可以放飞自我的世界中的所作所为,解码他/她的行为模式,进而可以完全复制这个人,达到永生。

问题是:可行吗?复制一个真实存在的人,或者一个曾真实存在于世的人?

说得直接点:你,能被复制吗?

以下为表述清楚,我把人做个简单二分,劈成灵与肉。为避免搞得太玄,灵以性格这个词来表述。

有了克隆等强大的基因技术,人体的复制还是有点谱的。关键是肉体之外,我们没有办法把一个人的性格乃至记忆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从人体中提取出来,再去载入另一个人的大脑或说肉体之中。我们甚至都无法想象怎么去实现,遑论动手实施。

说一句题外话,在20年前,我们的高考作文就有了《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种发散思维的题目。

总之,至少目前在我们的认知水平中,人脑不是电脑,记忆也不是简单的电磁记录,人的性格更不是一段设置好的程序。所以记忆和人性也许可以人为改造,但没办法载入载出。

但这不意味着一个人的性格特征无法被形容出来。比如,急躁、温和、凶狠等等,都是描述性格的词。

你的性格决定了遇事时你所作的选择,决定了你在人世间的一切行为,决定了你是你。行为选择反过来又体现了一个人的性格。性格是内在而虚幻的,但行为却是外在可见的。通过你的所作所为,所谓听其言、观其行,我们可以反推出你是怎样的一个人。从而,我们能推断出在一些情境下,你会怎样做,或不会怎么做。我们在生活中会经常说,“你一定会这么做,因为你就是这种人”,“你不是这种人,你不会这么做”,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能否像《西部世界》里展现的那样,把你的性格,模拟成一段程序进行描述呢?

如果性格可以用一段程序来描述,那就变相的承认人根本没有自由意志:一切都是设定好的,按程序办事而已。

在《西部世界》中,每个游客都被解码成了一本书,就像是红楼梦太虚幻境里的人物判词,里面记录了每一个个体的行为代码。剧中提到,其中一个人物的代码,仅仅只有10247行。1万行代码,就解析了他是个怎样的人,会作出怎样的事。这一段令人印象深刻,一方面既说明了人其实很简单,一方面也嘲弄了人的自由意志,浓浓的宿命论调。

人是否有自由意志是个争论已久的哲学问题,我不在这里多费笔墨。

回到开头的问题,可行吗?通过我们获得的信息,去构建你这样一个真实的人的性格?

让我们像建造金字塔一样,从基础开始一层一层来搭建。

你是人类,人类作为一种生物,每个人作为一个活物,求生无疑是第一天性。简单讲,人活着就是为了争取活得更久和活得在心理和生理上让自己感觉更好。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在世间的每一秒,你会在遇到各种场景时进行趋利避害的选择,区别在于不同的人对利害的定义和利害的程度认定不同。从这点来看,人性确实很简单,行为选择可被解码也很容易理解。

事实上在多数场景下,我们所有人的选择也基本都一样。除了趋利避害的天性,还因为我们生理上都是人类,会做出同样的深入人类基因的一些无意识选择,比如一些刺激之下的下意识闪躲,据说是不经大脑的脊髓反射(科比不是人)。当遇到由生物属性决定的行为选择时,你也很难有自由意志。

好了,趋利避害、生理本能这两点既然可以决定人的行为选择,那你的这几条程序算是有点谱了。就好像我们画人像,开始都是简单勾勒几乎同样的几笔,一个大框描画出来,就知道这画的是个人。至于画的是谁,是不是你,显然还需要更多的信息。

每个人受其智商、经验、知识、背景(比如财富)、所处社会文化的影响乃至自身生理能力等等的限制,在遇到相同场景时所下的判断和决定会不尽相同,这也导致了我们的不同。这些因素能否影响到一个人的本性,可能会有些争议,但他们能影响人的行为选择毋庸置疑,而且关键这些因素并不虚无飘渺,都是看起来是可以量化描述的。可以量化意味着可以用高低多少强弱这种可描述的参数来定义,从而成为影响行为选择的因子。

财富等外在因素就像是画中人的衣装、首饰甚至发型,知识等内在因素就像是身材、骨相乃至皮相。有了这些,但现在画中的你还没有表情和神态,说直接点,你还没有灵魂。

下面进入到不怎么玄的玄学部分,你的灵魂或说性格的构建。这些是在你的大脑之中的,我们说过了,我们无法提取得到,只能看你做过些什么,怎么做的去解析你。

做过些什么,即是你的历史与经历,通过各种记忆记录保存下来,成为可供解析的信息。我把这些记忆分为三部分:你自己的记忆、他人对你的记忆、你留给世界的记忆。

这就好比我们拍一部历史人物的电影,如果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尽量真实的重塑人物,创作人员必须研究史书、人物传记去了解人物的生平。如果这是个近现代的人,还有认识他/她的人存活于世,可能还需要去采访,有影像留存的要看影像,有作品留存的要分析作品。这里的影像和作品,即可理解为其人留给世界的记忆。

通过自己的记忆和他人的记忆了解一个人,这比较容易理解,但同时也因为人的主观因素影响,获得的信息很可能会片面而不可靠。所以,我认为“世界的记忆”,或者说其行为给世界留下的痕迹,更能客观地反映人的本性。

你是普通人,我们都是普通人,不在聚光灯下,行为不会有人跟拍,自身也不会有多少作品之类的创造物去供人分析,除了档案。更何况即使有,也难说能得到多少靠谱的信息。

但当今社会,有一个地方,却不带感情的保留了你的痕迹。甚至还能根据你留下的痕迹,推算出你喜欢什么之类的。没错,是网络。互联网有关于你我的记忆。

你在购物网站的每一笔消费,搜索引擎的每一次检索,社交网络中的每一句留言等等,都是你给这个世界留下的记忆。这些信息有多大用?分析你的一些行为习惯够用了。大数据、智能算法这些词尚不用提,普通的人肉搜索得到的信息都可能了解到你的一二。所以,随着社会越来越依赖网络,你留下的痕迹会越来越多,如果真的有足够的权限和能力得到这些信息,你的为人品性真的不难显形。

著名英剧《黑镜》第二季第一集,就讲了这么一个故事:科技公司通过一个已逝之人在社交网络上留下的痕迹,创造了一个以他为模版的人造人,拥有他生前的音容笑貌和行为习惯,好像重生了一样。。

但得到这些信息我们还不满意。因为人们在互联网上的操作毕竟还是简单而有限,我们不敢说能涵盖现实人生中人们做的全部行为选择的情况。如果能模拟出一个需要大量互动的场景,让你沉浸其中自觉的做出大量行为选择,就能很便捷地得到解析你所需的信息。而电子游戏即可做到这一点。

有一款经典的游戏叫《模拟人生》,我没玩过,但只是听这个名字,就不难猜测,玩家需要在游戏中应对一些人生中的事件。这只是举个简单的例子,几乎所有的游戏都是模拟场景,让你做出反应或选择。

同样的道理,网上有一些性格测试题,每道题给你一个场景,几个行为选择,通过你的这些选择,给你归个类,说你是哪种人,会怎么做事。面试时,企业人事也会给你做诸如此类的性格测试,尤其是外企,都有一些成熟的测试方法,判断你是哪种性格类型,适合哪种工作。更有甚者,你的测试结果会进入企业的全球数据库,永久保存,且你的性格会被认为一辈子不变,所谓本性难移。所以你一旦被判断性格不合适加入此公司,一辈子都会被拒之门外了。

扯远了,但不管什么样的场景设置,都要保证你的选择是你的真实选择,不是故意而为之。要做到这一点是很有难度的。我们都听说过,有的人在网络上是一种人,现实中却是另一种人。但我个人倾向,在网络中,在足够开放的游戏中,你的行为能更真实的反映你的本性,比现实中的你还要真。现实和虚拟下你之所以有很多的不同,是因为在现实中你会被各种因素束缚住,严重影响你的行为选择。这些因素就是我们前面说过的背景、金钱等等。而在虚拟世界里,你以摆脱赢弱的躯体和低下的出身,可以无视道德的枷锁和法律的顾忌,更能暴露你的本性。所以,如果你在网上喜欢和人骂街,现实里却温文尔雅,哪个是真实的你?我认为那个喜欢和人骂街的更倾向于真实的你。

当一个虚拟的游戏世界能充分调动你的本性,设置的大量的性格测试场景足够发掘你的行为选择决策,那得到一个能模拟你性格的样本也不是多么困难的事情。点一下题,西部世界就是这样做的。

画像的事告一段落,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得到这些信息之后怎么做。说实话,这项工作的技术含量已远超我的知识水平。这涉及到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领域,类似Siri之类。作为一个非程序员,我能想到的只是海量运用if …then…的这种简单算法,所谓遇到什么场景,做出什么选择。或者遇到哪些场景的叠加时,做出各种选择的概率各有多少,然后掷骰子决定人造人会选择做出什么样的决定。爱因斯坦说上帝不掷骰子,但反正这是人造人,不是上帝造人。

有一点需要说明,游戏的场景可以重复,现实生活的场景却不会重复。所以,你在现实中做出的每一次决定都是独一无二的,无法回头和复制,这些选择构成了你,而不是那些游戏里可以复制的选择。

总之,按照如上方法,假如你有一天已不在世,即使完美的复制了你,明显的,这并不意味着你重生了。顶多也只是对于其他人而言的一个重生。曾经那个你,死了就是死了,意识如烛火,蜡烛烧尽,人死火灭,再点燃一根一模一样的蜡烛也是另一片火焰。对于本体,重生的是另一个人,另一个生物,”你”已死,与“你”何干。

后记:第一篇文章终于墨迹墨迹的写完了,也算是我留给这个世界的一个痕迹吧。通过这个痕迹,希望你们不会看出我其实是个很啰嗦的人。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从《西部世界》看如何复制一个真实的人
分享到: 更多 (0)